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文学,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以独有的地域风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填补了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空白,为十六国文学注入新的因素,并促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五凉文学,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族融合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文学,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以独有的地域风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填补了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空白,为十六国文学注入新的因素,并促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五凉文学,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族融合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河西学院学报》2017,(4):42-46
"五凉"指十六国时期在河西地区建立的五个政权。五凉文学亦脱不了整个十六国文学的大背景,即应用文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应用文体在五凉时期呈现特殊情形,与同时代的东晋稍有不同,就下行文言,五凉国主偏好"书"、"令"等具有灵活性与权威性的特殊文体,其上行文的创作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准。在创作者双重身份影响下,致使两种应用文种类集一身,大概与十六国时期诸国间的政治关系和正统观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所谓五凉文学,即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文学。众所周知,魏晋是“文的自觉”时代,然而,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文学似乎仍在“文的自觉”的时代的呼声中沉睡。一“文的自觉”自然不单指文学的自觉,但文学的自觉则无疑是“文的自觉”的重要方面。所谓文学的自觉,其实质即是人学的显现,作为人学的文学,所表现的正是不断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各政权辖境分布着众多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他们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使民族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促进了河西各民族的大融合,对恢复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十六国时期,甘肃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由汉族张轨奠基开创的前凉、氐族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汉族李暠建立的西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时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割据政权迭相更替,经济凋敝,文化教育衰废,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仅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而且文化教育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前凉政权的奠基者张轨的敦崇  相似文献   

7.
贾小军 《家教指南》2016,(5):106-112
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发愿文、写经题记等文献中的纪年信息,涉及魏晋十六国时期曹魏、西晋、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统治河西的各个阶段。考察这些纪年信息,对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政局变化和民众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过程以及普通民众对所在王朝的认同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西地区从张骞通西域、霍去病破匈奴开始,经过六七百年的开发经营,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已发展成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一个独特地域。中原文士的涌入,佛教文化的传播,五凉各政权执政者的崇尚重视,使这一地区的文化呈现出极盛的面貌,涌现出了一大批硕儒高僧,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圈,并创造出了辉煌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时期,河西经济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较为混乱的时局中,五凉政权立足河西农牧业,与外界进行经济交流;二是在汉魏以来河西核心城镇发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河西城市群,并且具备了后世河西城市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3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0—421年)、北凉(397—439年)等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其时,中原动荡,文事荒落,秦汉以来中原发达的学术文化遭到极大的摧残,“既而中州板荡,或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然而在五凉政权统治的河西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事业空前兴盛的局面,学术空气浓厚,人才济济,名家辈  相似文献   

11.
"五凉文化"指发端或保存于五凉时期的河西地区,并经由北魏重新引入中原地区,至隋唐得以振兴的中国传统文化。前凉张轨以后,河西社会环境比较安定,大批侨寓的中原学者和本土士人传习学业。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智力环境为五凉政权提供了文教振兴和学术昌明的条件。五凉特有的地理环境,大批学者的辛勤耕耘,使河西在经学、史学、文学、佛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五凉文化兼容并蓄、承前启后,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武威地方志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地区在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华民族起过重要作用。武威地方志对其历史沿革,各时期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民俗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特别是对农业、水利方面的资料记载详尽。值得注意的是,武威的佛教,主要是五凉时期的佛教,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武威地方志能为我们研究河西历史提供重要  相似文献   

13.
士族是魏晋南北朝地主阶级中一个腐朽没落的阶层,但士族与敦煌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追溯河西士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便可清楚地明白这一点。众所周知,早在西汉后期,河西就形成了地主士族势力,魏晋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已成为一股势力极强的特权阶层。十六国大动乱开始,中州世族也流转河西,加入河西士族的行列。《资治通鉴》123卷文帝元嘉十六年十二日条胡注:“永嘉之乱,中州士人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中原士族的加入,使河西世族集团势力大增。五凉时期的各个政权,其兴衰成败无不与世族大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在敦煌地区的历史上,佛教及其文化的流行传播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四次转折。从开始传入到西晋末是第一阶段,从十六国时期到北朝是第二阶段,从隋到唐前期是第三个阶段,从吐着统治时期到宋初是第四个阶段,少数民族统治时期是第五阶段;隔在这五个阶段中间的,便是四次转折。其中,头三个阶段可以算做一个大的阶段,即佛教及其文化从开始传入,到逐步发展再到中国化、中原化和敦煌地区本土化之完成的阶段;后两个阶段也可以算做一个大的阶段,即佛教及其文化以一种变化了的形态继续发展而又终于走向衰落的阶段;隔在这两个大的阶段中间的…  相似文献   

15.
《河西学院学报》2019,(3):50-55
河西魏晋墓葬壁画题材丰富,其中有大量壁画图像反映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民族交流、文化融合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图像生动再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各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场景。将这些墓葬壁画图像与历史文献资料结合起来,探讨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牧业并重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和民族交流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共生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7,(3):61-65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永宁初年(公元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主持凉州事务开始,至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占领姑臧,共计有138年的历史。由于该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五个称"凉"的政权,故称其为五凉。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曾发生大规模多形式的移民活动,这些移民活动的类型规模,都直接间接的影响到河西地区区域性历史的演进与变迁,是推动河西地区成为"民族走廊"的动力性元素。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时期,河西五凉政权的手工业发展并未因政局多变而停顿。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比较大的发展。由于五凉时特殊形势及地位,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地域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河西学院学报》2016,(3):54-59
十六国五凉时期虽然战事连绵,然垂悬一隅的河西地区相对北方黄河流域仍是较为安定区域,其域内传统农牧经济在经历了较为平稳的过渡之后仍获得了缓慢发展,而手工业作为当地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承接以往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制盐、冶铁、纺织、木器、皮革、陶器、酿造、建筑等手工业部门。  相似文献   

19.
十六国时期,甘肃西部地区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地方割据政权。在这五个割据政权中,临松(今甘肃民乐)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全国上下尊儒重道、笃信佛教,君主文治武功,百姓安居乐业,历来受到史学家的好评。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成为全国佛教发展的重点地区。北魏后,大批河西高僧或东徙或南下,对全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河西地区在佛教文化发展的同时又与中原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