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于是,我就对她说:“你读书很用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大家认为这句话中的‘捏’字用得恰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钓鱼的启示》一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我”的行为、心理活动都有比较深切的体会,教学时,教师可采用自读发现——探究悟理——自主延伸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感悟课文的内容,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感受“我”对父亲的崇敬之情。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给人们的启示,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4.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目标2、3。教学过程:一、从疑入手,自读发现1.揭题生疑。①教师板书生字“启…  相似文献   

3.
杨学峰 《数学教学》2008,(11):12-13
读了《数学教学》2008年第3期文章《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后,感到文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似乎是教师在牵引——“主牵”.一牵:让学生跳过余弦定理.刚刚引出课题“余弦定理”,又让学生跳过去,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平日教学中,操控对话是一个难题。近日,笔者观摩了孙建锋老师执教的《白鹭》,顿觉眼前一亮。这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了对话的真义。  相似文献   

5.
《郑人买履》是一则寓言.我对中“度”字读音的教学真是“一波三折”,让我不得不一再对学生“出尔反尔”。  相似文献   

6.
细细地品味一些优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共性:学生或者有了柳暗花明的顿悟,或者有了释疑解惑的愉悦,或者有了凝神屏息的沉思,或者有了热泪盈眶的感动,不经意就获得了一份智慧,一份感动。如果说《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是学生的智力游戏,那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让学生的心灵在真诚的交流中收获感动。阿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我们品德学科的教师说:“总有一个视角,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相似文献   

7.
一次感觉良好的《药》的公开教学完成之后,我与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一位学生说:“老师,您讲得挺好,我都能听懂,可是我还想知道的您却没讲。”这句话将我自认为完善的教学设计大打折扣,但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忙问:“告诉老师,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夏瑜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犹如雄奇的大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犹如万里长河,烟波浩渺,天光云影共徘徊。阅读《红楼梦》,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红楼梦》作品的教学,应抓住伟大作品的丰富性特征,挖掘文本有利于教学的诸多功能。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较重视文学作品的社会文本、思想文本的意义,《宝玉挨打》教学不妨引导学生再作点文化文本、叙事文本意义的研究。为此,我们将《宝玉挨打》的教学作了以下设计:一、教学目标:1.领会《宝玉挨打》一课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2.领会《宝玉挨打…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古诗《早发白帝城》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以“还”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理解了全诗,现将教学过程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严霞 《湖南教育》2006,(2):32-33
案例: 我在学校课改年级上一节研讨课,课程进度刚好到了《识字一》,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歌》和关于四季描写的12个四字词语。教材上有四幅插图,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一般情况下,大家是不愿拿识字作为公开课内容的,觉得枯燥,难以出彩,况且主要是教学词语。但备课时,我反复读这些词语,读着读着,脑中浮现出一年四季各自富有特色的景物:春天——“春光明媚、大地复苏、鸟语花香”:夏天——“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绿树成阴”;秋天——“秋高气爽、金桂飘香、五谷丰登”;冬天——“寒冬腊月、滴水成冰、雪中送炭”。我想,得让学生在读着这些词时也有这样的感觉。此时,学校正在举行“仿真社会”的活动,我决定借鉴竞争的形式,来构建词语教学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新《教学大纲》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则更明确地强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必须开放数学课堂,让问题开放、过程开放、结果开放、测评开放。  相似文献   

12.
《自然》教材和新课程中的《科学》教材中都有《水》这一课。同样的内容,但是反映出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就不同。在自然课中《水》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教学观念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通过书上的图或学生带来的图片材料,按图示“看一看”、“比一比”。然后老师费尽心思地讲解什么是液体,什么是固体。对学生的要求是背会相关概念。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也是照书上的图“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最后得出结论:“水是没有颜色、…  相似文献   

13.
谢鲁刚 《山东教育》2002,(25):47-47
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采用了“整——分——整”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1.课文记叙一件什么事?2.贝多芬是为了谁而创作《月光曲》的?3.贝多芬由于什么原因要为盲姑娘创作《月光曲》?对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基本认识,便从整体上对《月光曲》有了初步的理解。接着,我转入分解性导读。分解性导读,一般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剖析,透过词句的表面意思,挖掘它们丰富的内涵。但词句的剖析不是孤立的,应和文章的整体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4.
我的古诗教学《寻隐者不遇》(人教版九义教材《语文》第八册修订版)制定的教学目标,作了大胆设想:———教学的起点延后。一般的古诗教学,无论用什么方法,是以“理解这首古诗”为终点;我的教学设计,以“已经理解这首古诗”为教学的起点。———教学的终极目标,着眼于引导学生感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一教学目标制定的理论根据是:第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认为:在小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开放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灵性飞扬。下面我就以自己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的几个片段为反思起点谈谈开放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灵性飞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活动目的要求:1.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教育。2.增强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活动重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教育。活动准备:1.实物投影仪、录音机、教学课件。2.学生搜集、整理有关祖国河山的资料。3.制定竞赛规则,分好小队,做好队牌。活动过程:一、激情导入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由歌词导入。(出示课题《祖国山河知多少》)二、激趣质疑1.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会产生怎样的问题?想说些什么?2.电脑小灵通(课件)讲解“祖国山河知多少”的意思,要求仔细听,认真看…  相似文献   

17.
2001年7月颁布试验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途径,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课程标准》还特别从六个方面提出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注意的事项。那么.怎样落实任务型教学途径,优化课堂教学呢?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是成功进行课程改革的其中一个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秋》教案     
年级: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欣赏、演唱、配乐诗朗诵,体现文化艺术多元化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沉浸于浓郁的诗情画意中。2.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西风的话》。3.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比较、总结音乐与文字、美术等姊妹艺术在表现“秋天”同一题材时艺术特点上的相同与不同。教学重点:1.启发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倾听及对生活的观察产生联想、想象,进行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创作表演。2.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音乐、美术、文学三者在表现“秋”主题共性与特点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秋的精魂、秋的…  相似文献   

19.
记得我在一本杂志上曾经阅读过这样一篇《坐井观天》的优秀教学案例,其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教师在最后设计了一个想象性拓展训练:“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了井口,一下子惊呆了……它看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们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20.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1)《春雨》主旨的理解。(2)理解呈现主旨的表达技巧。 说明:《春雨》是梁遇春先生《春雨》集子中的一篇赞咏春雨的文章。被选编在高中第三册《语文读本》里。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说“语言不错但不太好懂;要表达什么不太清楚”。对于学生的疑惑,笔者确定上述两个教学重点,意在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