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Web2.0环境下网站的新闻传播与传统网站的新闻传播相比具有全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对Web2.0代表网站掘客和微博客的传播特性对比,更好地刻画了Web2.0网站新闻传播的特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公民新闻"的概念,并且结合"公民新闻"的理念,对Web2.0网站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Web 2.0下网络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Web 2.0 成为互联网的产业亮点,也成为了网络传播研究的热点.Web2.0的特征主要有:开放性:Web 2.0鼓励用户参与、创造并分享信息内容;社会性:Web 2.0 强调个人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连以自组织的方式让人、群体、内容和应用等充分"动"起来,带来更多的用户互动并产生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3.
Web 3.0下的信息服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eb 3.0是互联网的一个新兴概念。本文首先介绍了Web 3.0的内涵,分析了Web 3.0与Web 1.0及Web 2.0的关联,并阐述了Web 3.0的特征,最后具体探讨了Web 3.0对信息服务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Web2.0是互联网的新生事物.它具有主动参与、自组织、去中心化、社会性、微内容和开放性的特性.Web2.0的应用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产生较大影响.以Blog、Rss、Wiki和Ajax等Web2.0的核心技术运用于图书馆的高校学科建设服务中,搭建良好的、开放的、互动的学术交流平台,将促进知识管理及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并有效推送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参考文献11.  相似文献   

5.
Web2.0技术是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重要方式.选取我国14所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对其应用Web2.0方式组织信息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并对每一种Web2.0方式应用的质量情况进行深入剖析,从而了解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质量状况.调查发现我国Web2.0组织方式存在应用范围小、用途较为单一、功能不够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聊聊Web3.0     
Web2.0概念火了后不久,Web3.0也就冲了出来.图书馆领域,2006年底雨僧先生发表了关于图书馆3.0的博文.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操作者的四点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报业进军新媒体已成为毋庸置疑的报业发展方向,当多数媒体人还在探索"互动"本质的Web2.0时代时,强调网络"商业价值"的Web3.0概念已经提出并受到追捧.对传统媒体从业者而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可谓令人眼花缭乱,如何把握和运用则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通过走访近十家中央媒体,记者发现其实在新旧产业链对接的四个主要环节,操作者们有很多相似见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将Web3.0与Web1.0、Web2.0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介绍了Web3.0概念和其即将带来的网络新时代。结合档案网络服务的特点,笔者从Web3.0的角度畅想了档案网络服务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Web1.0、Web2.0、Web3.0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在Web3.0基础上构建智能化的图书馆3.0的思想。Web3.0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将引领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从非智能性向智能性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文章着重从情报信息检索和资源共享平台两个方面介绍了在library3.0时代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以Blog、RSS和SNS等为代表的Web 2.0,突出"参与"和"互动"、面对更细分的人群、市场地位清晰、针对特定的用户群.Web 2.0技术着力建构集中的社群环境,使得具有特殊个人喜好或者共同用户经验的顾客群体可以通过虚拟社群的形式,建立起某种经常性的联系.2.0技术带来了一套全新的营销理念,促使营销沟通更加注重信息的精准性、可用性和用户体验,因此,2.0时代对消费者的洞察和分析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李亚 《传媒》2008,(1):72-73
Web2.0方兴未艾,Web3.0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由于网络产业高速的成长性,我们应该更谨慎地对待互联网.网络可以有泡沫,但我们的思维不能有泡沫.前两代互联网的一些重要问题,诸如盈利模式、法律和道德问题都还没有充分解决,下一代互联网的特征和模式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笔者认为现在的网络发展还处于Web2.0的延伸阶段,即后Web2.0时代.  相似文献   

12.
:我们见证了Web1.0门户媒体时代,经历了Web2.0社交媒体时代,目前Web3.0时代随着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正逐渐地成型,智能场景时代成为趋势.Web3.0让人惊艳的便是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虽然互联网对人工智能尚且处于利用弱人工智能的阶段,但这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Web3.0时代一定要富有前瞻性地做出变革策划,紧紧跟随科技和时代的发展才能在整个社会的转型中做到不落伍.本文便通过对未来web3.0时代和人工智能的展望大胆猜想新型社交软件(名称为IU)在Web3.0时代的变革与创新运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基于Web2.0的图书馆聚合门户个性化不强,智能化和精准化缺乏等缺陷,结合Web3.0相关技术,指出Web3.0环境下图书馆个性化聚合门户的主要特征,提出基于Web3.0的图书馆个性化聚合门户平台基本架构,探讨门户框架的组成部分及其关键技术,以期为图书馆个性化聚合门户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数字时代图书馆的文化保存职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实现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是一个被业界持久关注的课题。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Web3.0时代为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打开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探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现状与问题,回顾去中心化存储的发展历程后,结合案例介绍和比较基于中心化分布式存储、Web2.0去中心化存储和Web3.0存储的长期保存项目及特点,探讨图书馆在Web3.0环境下对长期保存实现方式的借鉴和展望,并结合长期保存的需求特点,分析和比较中心化网络与去中心化存储的发展趋势,探讨Web3.0环境下长期保存实现方式的可能应用,提出去中心化存储不能仅依靠技术进步,同时要在运行模式和激励机制等生产关系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5.
从Web 1.0 到Web 2.0 直至今日Web 3.0构想的提出,到底是概念的炒作还是网络发展真正的历史分期,是发展中的泡沫还是实质性的变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话题。本文就将沿着网络发展进程,探讨网络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到当前WEB2.0时代,技术、经济管理模式、信息商品与服务提供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泡沫成分及其成因等方面。从问题分析入手,对比Web1.0,立足Web2.0现状,剖析未来Web3.0的实质,以期为网络的未来发展走势作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Web 2.0时代OPAC发展及书目创新服务的思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简述Web2.0、图书馆2.0以及OPAC 2.0的概念和特点,从Web2.0时代图书馆OPAC“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出发,对其相关功能的加强、改进和革新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为适应这种OPAC的发展趋势,图书馆书目服务机构应如何转变传统思路,如何为提升书目服务效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尤其关注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学者们试图从科学技术的宏观角度,重新打量陪伴人类的传播媒介.在互联网和Web2.0兴盛之际,未来的"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和Web3.0甚至N.0已经进入了学界的视野.物联网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Web3.0的技术特征是:万物感知-智慧控制;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互;人与物质世界的联接.  相似文献   

18.
提升图书馆服务从OPAC革新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Web2.0环境下OPAC发展中面临的自身和来自外部的挑战,提出了OPAC革新应围绕"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采用Web2.0的技术实现.作者提出通过简化检索界面、建立分面导航、提供检索帮助、相关度排序、FRBR显示、挖掘深层信息、用户参与等做法改进OPAC.最后举例说明了OPAC实践的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Web2.0和语义万维网(有人称之为Web3.0)的发展,网络资源的细粒度化、语义化和更广泛的开放链接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元数据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Web2.0时代,各行业与学科紧紧抓住Web2.0所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新的理念和技术引导自身的变革.在图书馆学界,学者也适时地提出了“Library2.0”概念,2005年鲍尔·米勒最早在其blog讨论这一概念,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的范并思将该概念引入国内并进行了讨论,之后在我国学界引发研究实践热潮,总之,Library2.0是“Web2.0在图书馆的应用,或者说是Web2.0的思想对人们研究与改进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一种认识与思考”,主要是指以读者和用户为中心,使读者可以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中来,例如添加OPAC书目、撰写书评等.同样地,档案工作者也在积极思考和探讨Web2.0环境下档案工作理念特别是档案资源组织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并提出了“Archives2.0”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