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崇高感,是作为美学的崇高范畴时代性延伸而提出的,同时,也是作为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中消解崇高的思潮的反拨性回应。电视崇高感已成为中华民族审美现代性的核心范畴,其价值内涵也经由时代延伸出现了嬗变。崇高在传统文化内面向神圣世界进行价值认同的超越内涵在当代传媒文化中失去依存空间,转而确立了以日常生活为主体地位的核心内涵,建构了面向世俗世界进行价值认同的超越方式,电视崇高感由此成为了世俗世界的价值认同符号。民族/国家、家及群体性英雄作为电视崇高感在叙事中的象征符号,以世俗意义共同体的合理性存在消解了乌托邦理想的虚幻性,同时也以传媒文化的身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与价值秩序的建构功能。电视崇高感是崇高范畴在新的艺术媒介条件下的重建,同时也是我国媒介文化中的集中呈现和强化登场,是民族文化复兴的鲜明印记。电视崇高感的提出与明确,应该得到更多的认知,因为它在当代文化的转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必须重视的。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并存、文化资源丰富是新疆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但也易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认同不够、将民族和语言认同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的问题。通过电视文化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身份,是电视媒介独特属性与新疆地理人文条件的综合作用。通过对新疆多个民族的入户访谈,调查了解了电视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身份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如奥运会、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电视凭借其独有的传播优势成为社会庆典与仪式的主力军.传播学者戴扬与卡茨曾提出"媒介事件"的概念对电视与重大事件的这种结合进行概括,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又可称之为"电视仪式",它们通过电视放大其震撼效果,传达的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仪式性的"神圣与敬畏",一般具有较重大的社会和历史意义,建构国家认同,便是其主要功能之一.电视仪式的功能:寻找失落的国家认同认同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体对所属群体的一种忠诚和归属感.在人类众多认同中,国家认同是其中至为关键的一种,它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借此,人们得以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促进国家的发展.但是,国家认同的建立是极其漫长和困难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一个想象共同体的集体记忆,长期的集体居住,更需要民族独立过程中建立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4.
马黛 《中国编辑》2022,(2):82-85,91
民族题材电视剧扮演着构建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在形塑民族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想象和建构作用.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影响力的逐渐攀升,民族题材电视剧无论在内容创作还是传播技术方面都不应再拘泥于老生常谈的传统叙事模式和单一的传播技术手段.本文基于改革开放至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题材电视剧中...  相似文献   

5.
刘瑜  孙晓雷 《新闻世界》2011,(7):158-159
本文以《点石斋画报》为例,探究印刷语言与建构民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的内在关联。大众传媒以其印刷语言持续作用于国民意识以及国家的具体想象,使国民把自己与民族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联系起来,从而塑造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建构近代国民"想象的共同体",形成近代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6.
国家的仪式——《新闻联播》的传播文化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作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象征的<新闻联播>,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本文运用传播文化学理论,以"国家仪式"的视角,分别从电视仪式与政治权威秩序的确立,电视日常收看与社会整合,新闻共同体与国家认同建构三部分,论述<新闻联播>的政治秩序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及身份认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7.
文化记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记忆,是确立民族身份认同和建构"想象共同体"的重要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互联网的崛起,文化记忆在被不断地遗忘和解构.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肩负着重构文化记忆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为例,认为《国家宝藏》从仪式化、符号化、娱乐化三个方面重构了文化记忆,用现代的方式激活了古老的文化基因,引导大众关注并传承历史文化,打造了文化综艺节目的新标杆.  相似文献   

8.
于茜 《东南传播》2010,(2):104-105
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的共享性活动,是对某种象征资源或象征符号的共同分享过程。电视通过传播某些象征性符号呈现媒介仪式的功能是建构"让社会保持一致"的中心,让人类在共享的信仰中和谐相处。CCTV直播中国国庆60周年庆典是电视对媒介仪式的呈现,直播以不同的方式对庆典活动中各种象征性符号的呈现,使观看电视直播的全球华人心中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得到确认,从而建构起一个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电视媒介事件已成为生活中一种重要且常见的"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选取三个实际案例,即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和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的直播视频,利用电视媒介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来具体分析,探讨出不同类型的电视媒介事件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信仰共享以及整合维系民族自豪等方面的重要仪式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浅析媒介事件的仪式直播如何建构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承载者、建构者和作用者.本文讨论了电视对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建构和解构,认为电视一方面建构了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并运用身体文化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这种建构作用,另一方面,又解构了传统女性形象;同时认为,解构本身就蕴含了一种新的建构,而这种建构有可能形成新的女性的刻板形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研究媒介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华语电视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具有消解民族身份认同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建构中华民族的认同,两种张力共同形成了华语电视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琛 《现代传播》2005,(1):30-33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文化转折,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能否实现互惠传播,以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化是一个普遍关注的命题.印度作为拥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亚洲重要发展中国家,其电视业在建立互惠文化共同体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分析这一案例,可以为其它相似的民族国家保护本土文化,重新建构文化身份,谋求开放式"反控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当下,“电视时代”依然可以视为传播格局的重要表征.文章以此为背景,依托长期的云南少数民族乡村田野观察,从电视与农村日常生活、电视与农村文化变迁与互动的关联性分析出发,提出电视是农村文化建构的重要力量,并应从先进文化、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三个层次实现电视传播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整合互动.  相似文献   

14.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运用视听手段,在国家形象建构、民族文化互动、民族国家认同、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具有典型性,“十七年电影”时期利用意识形态建构突出民族交往;改革开放后立足“文化叙事”体现民族交流;二十一世纪以来着眼“多元”与“解构”的叙事方式表达展现民族交融。研究这一题材影像内容,有助于分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深化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解,对厘清“中华民族”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符号化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晓清  李玲 《新闻通讯》2013,(10):31-32
“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教授约瑟夫·奈(JosephS.Nye,Jr.)提出来的,意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意识、价值理念和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因素,其核心内容包括社会信仰、民族凝聚力和道德规范等。本文将此概念延伸为“软实力”不仅存在于国与国的关系场域,更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能广泛而深刻地触动受众的灵魂,并促进电视与意识形态互动,促使电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建构与传播发挥重要作用。电视内容生产与播出机构通过一系列电视剧、新闻报道、专题片、纪录片和娱乐节目,以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文化的多元共生、互融互补的格局,促使中国音乐电视呈现出兼容并协调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多元文化传播价值取向的格局.不同的文化形态从各自的传播价值取向控制和影响着中国音乐电视的传播,由此而产生了主旋律类音乐电视、娱乐类音乐电视和艺术类音乐电视.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观照了大众传媒在南非足球世界杯报道中,如何想象性地构建了"意识形态共同体"、"地缘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以及"战争共同体",揭示了当代中国传媒和国人多元复杂的心理建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对电视艺术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性进行美学意义的思考。审美文化是集中体现当代审美特征的范畴,而电视艺术又以其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成为最适宜的建构审美文化内涵与使命的现实审美途径。电视艺术以视听一体的图像,使审美的内涵在当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它的情感兴发的力度更强也更直接,它的现实介入的深度更广也更强烈。因此,电视艺术比其他审美途径更适宜审美文化在建构层面上的深入发展。电视艺术应该以其艺术的完整性去突出文化的和人性的意义持存,通过图像引发惊奇,通过娱乐启发意义。电视艺术应该具有审美文化的全方位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电视商业化竞争激烈以及电视节目整体娱乐化的背景下,电视真人秀节目以其真实和虚构的叙事特点构建了电视文化奇观。本文透过真人秀节目的叙事奇观、视听奇观、人物奇观分析了其文化奇观的建构过程,并且对这种文化奇观作出了文化阐释,其虚构性、娱乐性、虚假性、低俗性、颠覆性的特点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春节"新民俗",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一个节日的象征符号。春晚自创办之日起就具有官方色彩,是国家话语权的表达渠道,"是民族国家意识形态植入民族所传承的传统节日的体现"。([1])本文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为分析基础,约翰·B·汤普森关于意识形态的运行手段为行文思路,分析春晚以"国-家"仪式观与无差别"共同体"的途径,在观众中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出"政治的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