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国家认同构建中,以法律认同为代表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新疆各少数民族,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建构文化认同,是新疆"现代文化"的具体体现。电视媒体以符号形式再现,而再现的过程,即通过电视文本编码形成的电视节目的传播过程,也是受众主体认同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2.
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华,是建构文化身份的一种极佳方式,而短视频平台能够快速实现其传播需求,通过互动等方式快速帮助用户建构文化身份认同。文章通过符号互动论的视域,探讨抖音文化符号的案例,为我国短视频平台文化符号的传播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媒介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华语电视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具有消解民族身份认同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建构中华民族的认同,两种张力共同形成了华语电视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要求电视的叙事、主题和视听语言等复合策略能够支持并维护显在的意识形态价值信息,电视媒体是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心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心.电视作为一个共享的视听共同体,既要提供参与到民族共同体中的文化模式,也要实现意识形态的建构功能.电视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在推进当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共同体实践进程中,应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宛茹 《东南传播》2018,(5):24-26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文化方式记载和传承的共同记忆.《国家宝藏》作为文化记忆的媒介载体,通过对文化记忆从选择、激活到再生产的联动机制,创新了文化类电视节目重塑文化记忆的手段,在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凝聚民族共识、建构民族身份认同、提升国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家的仪式——《新闻联播》的传播文化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作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象征的<新闻联播>,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本文运用传播文化学理论,以"国家仪式"的视角,分别从电视仪式与政治权威秩序的确立,电视日常收看与社会整合,新闻共同体与国家认同建构三部分,论述<新闻联播>的政治秩序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及身份认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7.
电视崇高感,是作为美学的崇高范畴时代性延伸而提出的,同时,也是作为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中消解崇高的思潮的反拨性回应。电视崇高感已成为中华民族审美现代性的核心范畴,其价值内涵也经由时代延伸出现了嬗变。崇高在传统文化内面向神圣世界进行价值认同的超越内涵在当代传媒文化中失去依存空间,转而确立了以日常生活为主体地位的核心内涵,建构了面向世俗世界进行价值认同的超越方式,电视崇高感由此成为了世俗世界的价值认同符号。民族/国家、家及群体性英雄作为电视崇高感在叙事中的象征符号,以世俗意义共同体的合理性存在消解了乌托邦理想的虚幻性,同时也以传媒文化的身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与价值秩序的建构功能。电视崇高感是崇高范畴在新的艺术媒介条件下的重建,同时也是我国媒介文化中的集中呈现和强化登场,是民族文化复兴的鲜明印记。电视崇高感的提出与明确,应该得到更多的认知,因为它在当代文化的转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必须重视的。  相似文献   

8.
王江生  梅黎 《新闻世界》2010,(10):36-37
湘西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历时态过程,在这过程中媒介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9.
档案文化情境是受众获得和强化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档案文化情境中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CAPS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对哔哩哔哩网站《档案》节目弹幕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探索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机理,并构建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建构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档案节目受众身份认同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总体上遵循“档案文化情境—认知情感单元—行为反应”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记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记忆,是确立民族身份认同和建构"想象共同体"的重要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互联网的崛起,文化记忆在被不断地遗忘和解构.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肩负着重构文化记忆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为例,认为《国家宝藏》从仪式化、符号化、娱乐化三个方面重构了文化记忆,用现代的方式激活了古老的文化基因,引导大众关注并传承历史文化,打造了文化综艺节目的新标杆.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对玉树地震的新闻传播体现了国家、民族一体化的宣传话语和媒介空间;而一体化的国家、民族也构成了一种社会与政治空间。此种空间的建构通过语言表述、报道对象的数量、评论、话语组接等方式达成。值得注意的是,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国家党政宣传强调了认同的同一性而淡化了身份及认同的差异性。同时,新闻表述多次出现人民、公民等指称,既体现了基于中华血缘的国家文化认同也体现了对公民身份的认可。与汶川地震的互文式表述以及上海世博等的语境衔接不仅在时间上构筑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历史血脉,也在空间层面构筑了国家民族的全球坐标。  相似文献   

12.
刘娜 《东南传播》2011,(5):60-62
网络论坛具有虚拟性、多元化、碎片化等特点,它打破了网民基于时—空对应关系的较为稳定的现实身份认同,解构了身份认同的自然、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机制等传统来源。在网络空间中,自我变得不确定、虚无、碎片化甚至消散。另一方面,网络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新形态,本身可以成为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替代性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论坛自身的身份建构、论坛对网友的身份建构以及网友之间相互的身份建构,网络论坛为虚拟空间中的公民提供了身份建构的多重可能性与现实空间。通过在网络论坛中进行现实参与,公民建构起来的不仅是虚拟身份,更是现实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的传播大环境下,移民传媒构筑起独特的文化空间。在信息受传过程中,源于不同族群和文化传统的受众具有不同心理需求,移民传媒有助于其受众进行民族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本文试从移民传媒的人种学背景、现状、特征以及其发展空间等方面入手,探讨移民传媒在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4,(14):40-46
本文以央视直播糯康等人临刑为例,试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探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电视媒体对于具有强化身份认同的直播方式的日益惯常化运用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特别检视电视新闻直播中过度充斥极易激发族群纷争的二元对立叙事话语所潜藏的身份政治陷阱以及导致的传播困境。本文认为,中国电视媒体若要建构全球性的传播对话继而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积极输出,则须打破陈旧的二元对立性身份叙事框架。也唯有如此,中国电视媒体才能最终实现维护本民族身份认同的初衷。  相似文献   

15.
电视通过片段重组,建构虚拟的世界,使受众产生自我的想象参与,达到身份认同。广告文本和电视话语所营造的氛围,使受众将思想认同转化为实际物质消费。在收看广告、认同、消费这一过程中,电视向受众传播文化、价值和信仰。本文以iphone5系列广告为例,探讨电视语境下的广告与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6.
梁立维 《新闻世界》2014,(3):141-142
电视通过片段重组,建构虚拟的世界,使受众产生自我的想象参与,达到身份认同。广告文本和电视话语所营造的氛围,使受众将思想认同转化为实际物质消费。在收看广告、认同、消费这一过程中,电视向受众传播文化、价值和信仰。本文以iphone5系列广告为例,探讨电视语境下的广告与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7.
朱美娜 《青年记者》2017,(6):103-104
民族认同,即民族身份或文化的认同,是一种社会认知,是对社会事实的心理反应;是一个动态的、未完成的建构过程.在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中,语言、文学、大众媒体都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大众媒体对于民族观念的厘清与传播,又会使得受众对于民族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认.五四报刊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为标志,是在国际局势与中国社会内部变化的影响下,并受欧洲兴起的思潮影响,中国文化系统中新的思想、文化的现实的构建平台.  相似文献   

18.
文化身份作为一个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对于个体、群体和民族、国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需要一个可辨识的、清晰的、统一的文化身份,中国亦不例外。当前,全球性的文化身份危机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而正在发生深刻而剧烈社会转型的中国的文化身份危机问题尤为突出。我国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再现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当在再现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方面积极作为。数字传播和全球传播给我国大众传媒再现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带来了多重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电影作为大众影像媒介,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记忆,通过屏幕表达民族情感、历史变迁,在传播民族文化、群族身份的追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955年,《哈森与加米拉》作为第一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共制作完成69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以鲜明的地域经验、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在国内以及国际获得较高的辨识度。本文梳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以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播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动漫产业的文化身份危机源自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问题.动漫产业以其独有的艺术功能和审美意趣,对民族国家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建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动漫产业在"现代化"的愿景下不可避免地遭遇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制约.动漫产业强势国家在动漫传播过程中不断输出自身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对他国文化身份进行潜在的威胁和压制.以<最游记>、<中华小当家>、<功夫熊猫>等为例,可以发现动漫文化帝国主义对他国文化身份的改写、转换以及不对等的叙述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