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华章》2007,(Z1)
所谓“绿色”数学,就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习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数学学习充满勃勃生机,体现出一种自然、亲切的数学美,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真实乐趣,从中体味和品尝数学的精彩。有学者认为,对教育者来说,“绿色教育”作为一种心态,是一种无污染的精神状态。对学生来说,绿色教育作为一种动力之源,是实现心灵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历程。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应该反璞归真,努力打造“绿色数学”,让“绿色”之花开满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2.
声音     
《陕西教育》2008,(10):5-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疔治的愿望与计划。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充满失败.许多学生已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首先针对的就是这些畸形的教育而言的。  相似文献   

3.
“愉快教育”之我见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张秀英愉快教育是一种充满爱的教育。它的四个要素是“爱、美、兴趣、创造”。一、“愉快教育”是爱的教育以往只把爱看作是教师的一种修养和职业道德。而“愉快教育”是把爱看作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要求,儿童...  相似文献   

4.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人应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蹲下来”不仅是一种姿势,更是一种好的心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要求教师在心理上和情感上与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平和的眼光和尊重的视角去看待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蹲下来”,如何才能把这种姿态变成一种良好的心态呢?  相似文献   

5.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许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了沿袭固定的模式,教师熟于扮演权威的角色,而学生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历史发展到今天,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推陈出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面对充满竞争、充满信息、充满机遇的21世纪,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确立,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会学习。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把学生看作能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不应该成为一个等待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不应当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应该是“带着学生…  相似文献   

6.
侯治富 《成才之路》2010,(11):13-13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我想是对高效课堂很精确的表述。课堂能否回归学生主体。应该成为评价教学成败的关键。笔者在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努力打造政治高效课堂。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教育家叶澜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场所,每个学科的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都应该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我想,数学课堂也应注重体现人文情怀,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活力。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来关照课堂,让每一次的课堂经历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课堂既是数学的,又是生活的。我认为生命化的数学课堂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博览     
新德育的特点新德育不是“标新立异”的口号,是一种朴素的教育回归。“新德育”有如下特点:1.新德育是“互动教育”。这里的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2.新德育是“人性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尊重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整个德育过程应该充满浓浓的人情味3.新德育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的概念应该定义为:因为母亲长期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和就学的未成年人。“留守状态”可以分为“励志型”、“平常型”、“困苦型”和“颓废型”,这四种类型对留守儿童具有极不相同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特征应作为制定教育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应该把“留守状态”当作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让它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加强在学习方法和生活自理方法方面的指导、提高家长学校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及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同伴交流场景等应是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谈到师生之间的关系,校长、教师们耳熟能详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实,如果用哲学的思维来分析推敲“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说法的话.不难看出该说法是有逻辑性错误的。因为,主体对应的应该是客体而不是主导;主导对应的应该是被主导而不是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说法.把鲜活灵动的教师给固化了,导致许多人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绝对不能成为教育的主体,为什么?则没有人能够阐述清楚:“学生为主体”这一说法,导致许多人认为:学生只能是主体,绝不能成为客体。“学生为主体”这一说法也把充满灵气的学生这一角色给极端化了,至于学生为何只能成为主体而不能成为客体?又如何成为主体?理由是什么?这些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相似文献   

11.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而我们的课堂正因为有了儿童——这一活生生的生命.才焕发无限的生机.才充满成长的气息。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老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生命的思维火花在这里闪现.让生命的情感在这里展示。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12.
董君武 《上海教育》2011,(22):56-57
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对学校充满向往,让学生的内心充满愉悦的体验,学生的生命充满智慧和人性,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13.
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小学课程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关注儿童整个精神生活,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为此,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课程目标设计应着眼于建构学生的可能生活;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课程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4.
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花季少年本应无忧无虑地享受着最美好的生命时光。然而多年的教育历程中,我却发现很多学生都过得并不自信与快乐。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时常反省着自己,我总觉得我们应该更多地给予学生赏识的目光,因为赏识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与自信,从而使他们完善自我,尤其充满艺术性的赏识是一种高境界的教育。美国政治家林肯曾说过:“拥有一种积极的心态,胜过拥有一座金矿。”对一个学生来说,老师对他的关心、爱护,特别是赏识尤为重要。同样是学生的一种行为,肯定的赏识、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的理论改革,已经把教育教学融入到儿童的生活领域中,数学课程作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应该探求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揭示数学的本义。根据生活的涵义、儿童生活的特点,回归生活的数学教学要把封闭式的教学转变为开放式的教学,让儿童从“书本世界”或“学科世界”中解脱出来,让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并以学生和学生生活为背景形成理念,研究策略,促进学习与生活的整合,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试论生态课堂及其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回归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教育应循着人的素质出发,充分发掘和调动人作为生命个体应有的人性、灵性,不断开发人的大脑和智力潜能。在这样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应该成为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过程,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以生态学的理念创设的富有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有一种天性那就是爱玩好动,他们总爱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想象来进行体育活动。叶澜教授曾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因此,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互动”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陈太慧 《考试周刊》2011,(1):221-221
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期盼,又充满疑惑的学生,教师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教育他们呢?文章阐述了做好职业学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儿童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但在灌注式的教育中,学生很难形成主体意识,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被动应付的情绪状态,处于一个“我是学生”的单一的“被动角色”的位置上。这种缺乏主体意识的学习者,很难获得主动的发展。整个的教育教学过程,要能成为儿童主动投入、主动参予的活动,关键在于学习者主体意识的形成,即其学习态度、情感和意志的作用。而作为学龄期儿童的小学生更多的是动机、情感的作用。因此,如何使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儿童的主观需求,是情境教育应  相似文献   

20.
一、现代数学课堂的价值取向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带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叶澜)。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观念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诸如:教室是实验室、课程是经验、教材是范例、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教师即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家长是教育伙伴,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