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林峰 《新闻传播》2023,(18):17-19
舆论作为一个重要社会构成被纳入众多学科领域,在这些学科中的表述都体现出“舆论”的一般性,即一种群体性的意见或言论。由于“舆论”本身涵盖广泛而又复杂多变,在新闻传播学中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舆论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是群体性产物,具有特定对象和指向性等特点,我们将“舆论”定义为:舆论是人群对于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或问题形成的整体倾向性言论。参考国外心理学和社会学关于“场域理论”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提出了“舆论场”的概念,即人群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并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题解:“传通”,是人类最普遍的交往方式,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相对应的英文词是“COMMUNICATION”。《牛津英汉词典》对“COMMUNICATION”的解释是:“观念、知识的分享、传送和交换。”因此,在汉语中的对应词应该是“传通”而不是“传播”。因为汉语中的“传播”一词仅指单向的“传送”,不包含“交换”(即双向或多向沟通)的含义。将“COMMUNICATION”译成“传播”,实为误译。“权”字在《辞海》中的解释,第一条就是“秤锤”的意思。秤锤的功能是起平衡作用,因此,“权’守本身就是平衡、平等、公平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新闻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伦理学”和“新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种边缘学科。从它的产生形成来说,“新闻伦理学”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本文将要研究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新闻伦理,则更是一门崭新的学科。 “伦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因为这个学科产生已经很久远了,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占希腊就有人研究这门学问,并率先创立了这个学科。此后,它一直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流传于  相似文献   

4.
每一门科学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人类的传通属于传通学的研究范围,旨在研究人的传通动机、人的传通目的、人的传通行为、人的传通过程、人的传通艺术、人的传通效果等等关于“传”的规律和“受传”的规律。在这里,人是传通活动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告诉我们,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生物,人的传通行为贯穿于这三个属性之中,并通过传通,使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在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现在已经生活着52亿多种肤色的人。这52亿人分属2000多个民族,其中人口上亿的有7个民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民族有64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有224个。这295个民族人口之和约占全球人口的95%以上,大都是各国的主体民族和主要的少数民族。尽管各民族有各自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没有一个人、一个民族不要进行传通。诚然,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的传通习惯会有所不同,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也大相径庭。但人类具有共同的人的本质,在人性方面有共同点,在传通方面同样存在着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是所有人、所有民族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遵守着的规则,我们称为“人类传通的通则”。如果谁违背了人类传通的通则,那么,只能得到“传”而“不通”的结果。 从目前各国学者研究的成果看,人类传通的通则,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所谓“走出”新闻学,指的是摆脱新闻学单纯的学科框架的束缚,以跨学科的视野,吸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追求新闻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扩展和深化新闻学研究。显然,“走出”新闻学的核心目的是发展新闻学,跨学科的目的同样也是求得多学科的共同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传播学引入中国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问题就一直为学界所争论。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报道,是主观反映客观的产物。新闻写作作为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客观存在和大脑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过程。新闻中的“物”是客观事实,是记者的采访对象或观察对象。它是新闻的本源,也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物”是新闻具有说服力的最重要因素。任何新闻都是对客观存在即“物”的报道。从客观事实到新闻,要经历一个中间环节———作者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就是新闻写作的“意”。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不是机械、直观的反映,而是自觉的、能动的反映,它是…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介嵌入人类社会交往,人类社会经历了无中介的面对面现实交往和中介化的虚拟交往两个阶段,正在迎来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云交往”即数字交往。元宇宙作为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主导媒介形态正处于不断生成当中。与以往媒介不同,它允许人类通过各种终端“进入”其中进行体验与行动,是一种“体验性”的媒介;它突破了将媒介视为信息传播载体和工具的传统观念,在生存层面构成人类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一种“生存性”的媒介。元宇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推动了社会的深度媒介化,为未来人类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全新可能。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会实现人类社会交往时空和交往主体的拓展,实现交往场景的再造和交往体验的复归,最终构建“高流动性”的社会交往生态。  相似文献   

9.
新闻策划如同一个精灵,近10年来一直困扰着理论家和实践者,经过众人见仁见智的辩论,“新闻策划作为新闻传播媒介运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似乎已成通说。然而,我们真的认识到“精灵”的本质了吗?它真的被“驯服”了吗?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不是一般的传播媒介.更不是什么“第四媒介”。它的性质和功能,决不能和古往今来的各种传播媒介相提并论.因为它是信息交流的无边无际的平台、精神交往的无限广阔的天地。它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即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基本观点 ,并加以评述。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当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他从行为角度出发 ,认为现代西方社会是一个交往行为不合理 ,而工具行为合理化的社会 ,人受到异化 ,这是由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位生产力并执行了意识形态功能 ,使社会形成了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启蒙精神在发展中走向它的反面的结果 ,应该用交往理性来替代。交往行为合理化的社会才是一个人人理解、平等、和睦相处的社会 ,人才能实现作为“人”的意义 ,不受拘束地获得发展。交往行为是一种语言行为 ,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最重要的途径是 :在建立共同价值规范和充分论证基础上平等对话。对话的有效性原则体现在真实、真诚、正确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交往”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交往(der Verkehr)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含义广泛的概念。马克思特别指出,与这个德文词相对应的英义词是 Commerce。它既指物质意义上的商业贸易、交通运输,也包含精神意义上的各种信息的传通,还指男女间的性爱。例如恩格斯晚年讲的这样一句话:“……依靠了现代的交往方法,即依靠了铁路、电报、  相似文献   

13.
信息、知识和文化是人类获得自由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们的社会中,怎样生产和交流知识深刻影响到我们看待世界状况的方式,它是什么样和可能是怎样的。①罗素认为:科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去掉一切个人的因素,说出人类集体智慧的发现。网络社区(博客、论坛、维基等)作为知识迅速交换和进行深入对话的社会工具,允许人们进行协作性交流,通过共同创造、传播、交流、个性化以及分享来实现知识的流动循环。  相似文献   

14.
王慧芳 《兰台世界》2006,(2X):28-28
“现行件通”,顾名思义,就足要通晓现行件方而所有知识,其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个人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现行件通”。但作为从事此项工作的工作来说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日前。对我来说。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把已公开现行件利用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争当“现行件通”。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崇尚炫耀暴露相比, “秀”的兴起是互联网蓬勃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理想化的自我表演,“秀”受到媒介技术“中介化”的深刻影响.文章指出,新型人际关系的出现以及自我呈现技巧的提高,使传统中国人在固定交往关系中被压抑的“自我”得到释放,不过,技术“中介化”也可能令“自我”陷入因交往关系复杂化和浅层化所带来的认同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6.
去年5月,美国学者宣韦伯来华访问,他的传播学理论引起我国新闻理论界的关注。宣博士在传播学的开创方面确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并有较多的学术建树,这里仅就他的《传学概论——媒介、信息和人》一书中的几个小问题谈一点不同的或补充的意见。一、历史关系的四因素宣韦伯认为:“人类社会与其他动物社会或昆虫社会不同,主要是因为人类会传,会使用传的工具。”这样,传播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便被提了出来。信息的传播是直接或间接的人际精神交往,这种交往最初不是目的本身。人类存在的第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阐发托马斯“情境定义”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对人类意识功能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介入作用表示很大的关注。作者认为:人际传播本质上并非是一个由“讯息”、“通道”、“噪音”、“反馈”等因素组成的,外在于人的机械过程,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相遇,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符号互动”。由于个体的创造性译解与既定符号世界或社会共同定义之间本质上存在的同构性,人与人之间沟通和理解便得以可能,但人际传播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所谓“沟通”或“理解”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去年以来,有关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新闻,被各家新闻媒介“炒”得火热,并引发“考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热”。事实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作为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现象,千百年来一直就客观存在着,当地老百姓也一直生活于此地,只是大家都不知道这是真正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而已。因为在1994年以前,一度被誉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是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现在,它只排在世界大峡谷的第五位。 什么是新闻?众所周知,严格地讲,除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之外,实际上还有一条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现的新鲜事实的报道”——向社会各界揭示大家原来不知道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现象的跨文化传播 大众传播所带来的功能异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播既是指讯息从传播者流向受传者的传递,也是指一种意义的协商与交换的过程,但这两种现象具有不同的社会学意义。人类早期传播活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它对于早期人类来说具有某种本质合理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交往中,手机已经取得了“元媒介”的统治地位,手机的交往特性也成为了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手机的在场方式是一种“想象性”的在场和“共时不共空”的在场的结合,它造成人们在信息交往中是处于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之中,给双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造成一定的限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共同的语境,共同的生活经验,可视手机的出现等因素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