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新近搜集史料,从目的论视角重寻严复“信、达、雅”之“本意”.“信、达、雅”与“目的论”存在许多契合点.“达”即“达旨”是翻译之目的,是严复三字标准的核心概念,类似于目的法则,是最高准则.“信”,并非全信于原著,而是取信于读者,与忠实法则类似.“雅”即可读性,类似于连贯法则,是服务于“达”的;“信”从属于“雅”.而“信”和“雅”均为译者为达到目的而使用的某种特殊翻译手段.  相似文献   

3.
辜夕娟在《云南电大学报》2011年第1期发表文章称,“信”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和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信”是中华民族立身安命的道德根基和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规范。“信”是孔子的重要德目之一,是“五常”之一,在我国的传统道德中被视为“立人之道”。老子说,“轻诺而寡信”。  相似文献   

4.
“诚”“信”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人伦准则,其道德价值为前贤先哲们充分肯定。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古代商业活动中提倡道德,重视道德,广大商人首倡的就是“诚”“信”,视之为共同的行为准则。一些巨商大贾把儒家道德规范与商业经营原则结合起来,以“诚”“信”著称,留名史传。“诚”“信”又是整个人类商业活动的共同信条,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诚”“信”以构建社会主义商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信”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儒家认为讲求信用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当今社会 ,孔子提倡的“信”并没有过时 ,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更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不论在人际关系上、政治生活中 ,还是在经济活动中及人格的塑造上 ,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圣明 《教书育人》2005,(11):35-35
威信即声威与信誉,众所共仰的声望。《辞海》有威信条目:“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威信威信,贵在有“信”,有“信”才有“威”,这里的“信”指:信用、信任、信服和信赖。  相似文献   

7.
余守萍 《文教资料》2010,(1):167-169
“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儒家“信”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诚信不欺、讲求信用的文化传统的形成,对于理想人格的培养,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借鉴传统儒家“信”的思想,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促成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对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诚信修养是由“诚信”和“修养”两个词构成的复合体。“修养”一词的含义非常广泛。“修”的本义是整治、提高;“养”的本义是培育、长养。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培养提高的意思。“诚信”又是由“诚”与“信”两个概念组成的。按照“诚”和“信”的关系,“诚”即“内诚于心”,指内心的诚实、真诚、不欺、不弄虚做假;“信”即“外信于人”,指信用、守信和信任;诚信即一种内心忠诚而取信于人的思想和行为,诚信也因此成为衡量一个人为人处事方面的一种个性品质。诚信品质体现为一种真实不欺、诚心诚意、信守诺言的态度和言行。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迭出来,所以,文学翻译亦需求“美”。译者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入手,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10.
我国许多的商标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时不得不失“信”或不“信”。从目的论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指出为了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信”于原文不是唯一可容许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春秋乱世,礼崩乐坏,“信”这种实践品格经受了巨大冲击。本文以《论语》“信”字为切入点。对“信”字的文化含义进行了重新归并。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信”这种实践品格的文化内涵,简要评述了“信”这种实践品格的历史与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信”在《论语》中主要有五种涵义;“信”在对人的要求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对“一般人”的要求,对“君子”的要求,对居“上位者”的要求。对《论语》中的“信”进行解析,可为当今社会倡行诚信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书”和“信”,古今含义有别.古代的“书”不等同于现代人的“书籍”,古代的“信”并不全指现代人的“信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严复的翻译标准“信”以及“现实”这两对概念以及方位词、中国特色词汇以及莫言获奖作品的具体例子来说明严复理论的缺陷性,因此提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应该以“信”为基本原则,有时“信”必须为“现实”让路。  相似文献   

15.
古代小说作家考证是古代小说研究的重要一翼,一百年来取得了相当成绩,也带来了相当的困扰,归结起来无非是“信”、“疑”二字。古小说作家考证是重要的,要紧的是搞清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在甄别相关文献时要提倡包容的心态,不薄今人信古人。古人的记录,往往是相对可靠的:倒是后人的“辨疑”,反可能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信”是一种贯穿于所有人伦关系的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原则。朋友关系是志同道合的人自愿结成的具有亲密性情感的人际关系。朋友关系的灵活性与松散性使得“信”成为维系朋友关系的必要条件,而“信”对关系对等的强调使得它在五伦中与朋友关系最为契合。先秦儒家对“朋友有信”的规定和强调,凸显了朋友相交中的道义色彩和情感因素,也实现了道义与情感的沟通和融合。  相似文献   

17.
翻译过程中的语义解析不能拘泥于字词之“信”,必须观照超语言的文化元素,以实现对“信”度的准确把握。语义的内涵层面、社会层面以及搭配层面等都与源语或目的语国家的民族心理、思维习惯、历史典故、时代背景等文化因素紧密相关,只有将这些文化元素纳入语义解析的范畴,才能确保真正“信”于源语的翻译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四信”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我们根据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心理过程特征、个体行为发展规律及德育转换的阶段性要求,进行“四信”问卷调查,旨在弄清我校大学生在“四信”上的主流方面及非主流方面的现状,最后在分析其产生的根源的基础上,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我们以“信”作为切入点,探讨《论语》所论述的“信”在市场经济运作下的积极和消极意义。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不仅如此,孔子即而提出“与朋友交而有信”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原则,再进一步把“信”当作国与国相交的道义标准:“道之国,敬事而信”。孔子又说:“上好信,则民莫不敢用情”。管理者如果讲求信用,那么,民众就没有不敢说实话,动真情的。因此,“信”不只是一般的人际交往原则,也是一种管理之道。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吻合的。但是,《论语》阐释的信有消极的一面,建立在宗族关系上的信任阻碍市场经济发展,同时个人的“信”缺乏独立性和自足性。  相似文献   

20.
【引子】: 现在,我们全社会都在讲诚信。诚信中的“诚”字指一种真实的内心度和内在的品质,“信”涉及到自己外在的言行,涉及到与他人的关系。单纯的“诚”重心在我,是关心自己的道德水准,关心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单纯的“信”字则重心在人,是关心自己言行对他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