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琐谈茶与禅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别从"茶禅一味"、"茶禅一体"的起源和内涵、禅与饮茶、禅与种茶和制茶、禅与饮茶的向外传播四个方面,揭示中国茶与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茶是人们司空见惯之物,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茶,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活用品,而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所提及的相关茶事入手,由"礼"与"俗"两个方面探讨"茶"所表现出来的浓厚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3.
池州宜茶大区,名优茶叶品种纷呈,古有金地源茶、闵地源茶、福合、指合等.尤近现代,池州茶人在承继传统的制茶工艺的基础上,研制新法,开发出"九华毛峰""黄石毛峰""祁红""仙寓香芽""仙寓雪芽""贵池翠微""东至云尖""双溪早芽""肖坑翠微""天方牌"保健茶,"佛霞牌"野茶等众多绚丽奇目的名茶奇葩.  相似文献   

4.
茶,集天地之灵气,纳山川之秀丽。茶所包含的清雅、高尚已经成为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俗话说得好:"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清茶滤心尘。"以茶文化培育人生情操,就能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将茶品、茶韵、茶德、茶风融入到社会廉政建设中,对于弘扬传统道德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我国茶文化深受各朝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从茶到茶文化的形成深刻体现出了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儒、道、禅"思想在茶文化的发展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各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为切入点,细数中华茶文化的道德价值体现,望能促进我国道德价值文化体系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是茶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池州市是安徽省茶叶的主产区之一,为加快茶业产业的发展,切实提高茶农的收入,发展茶区经济,2002年,池州市实施茶叶品牌整合战略,推出主打品牌--"九华佛茶"品牌.通过两年多的运营,"九华佛茶"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九华佛茶"品牌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九华佛茶"品牌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措施,以期对"九华佛茶"品牌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校教育管理效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天福先生提出的"茶尚俭、茶贵清、茶导和、茶致静"茶学思想对于当前福建省的高校教育管理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本文阐述了福建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张天福茶学思想的内涵和张天福茶学思想融入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张天福茶学思想下福建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路径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具有很强的垄断性,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所在。成德同城化发展,如何将两地重量级、标志性的古蜀文化旅游资源"强强整合",构筑成德古蜀文化主题旅游体系?本文从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第一次从"资源——产品——市场"三个维度,对成德联袂打造世界级古蜀文化旅游目地做了初步研究。本文认为:政府牵头统筹发展规划,是两地成功"联袂打造"的前提;有效整合成德两地古蜀文化旅游资源,乃是成功"联袂打造"的基础;着眼市场,开发旅游产品,是两地成功"联袂打造"的关键所在;整合营销、拓展市场,是成功"联袂打造"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保定作为历史文化优势明显的中等城市,如何打造融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区域特色为一体的现代城市是一项大课题。提出通过提炼"保定精神"、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政府强力出台鼓励扶植政策措施、注重构建城市主题文化精神,创新文化载体、打造"红色文化季"亮丽品牌,加快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打造人才聚集高地,适时启动古城文化名人培育工程等举措,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倾力打造现代精品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9.
池州茶林历经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垦辟、扩建和九十年代的改造与新建,其面积已增幅至近30万亩,是建国初期茶林面积的十余倍;其质地也由"树老、株稀、地散、产低"渐转轨到"优质、高效、集中、生态型"的特征,夯实了池州茶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简要说明"城市圈"与"城市群"区别的基础上,指出了将中原城市群打造成城市圈的必要性,接着详细分析打造中原城市圈的SWOT,并提出了打造中原城市圈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从茶籽饼提取茶皂素的生产工艺,综述了茶皂素提取、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水提法、有机溶剂法、混合溶剂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论述了这些方法的利弊.  相似文献   

12.
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从历史文献资料来看,除了西南的滇藏道、川滇道、川藏道、岷山道外,从四川通往陕甘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一条极其重要的茶马古道,即秦蜀道。秦蜀道始自今四川省成都市(古称蜀),终止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古称秦州),由主干线和若干条支线构成,官府在道路沿线设立有各类管理机构,严查茶马走私;秦蜀道是西南茶叶输送至西北的最早的商道,在两宋时期,大规模的茶马交易主要发生在陕、甘地区,明代是我国历史上茶马互市的黄金时期,也是秦蜀道最兴盛、最繁荣的时期,承担了四川、汉中及湖南等地同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番地茶马交易的主要任务,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茶马商道;秦蜀道干线及支线所经路线主要在甘肃陇南地区境内,徽县火钻镇为明代巡茶御史的官署之地,负责监管全国养马苑圉和茶马交易,成为全国茶马交易的管理中心。因此,秦蜀道不但是历代最重要的一条茶马古道,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由官方监督管理的"以茶易马"的茶马古道。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福建茶农为例,基于"传统茶农"向"新型职业茶农"角色转换的视角,在分析福建省茶农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型职业茶农角色的教育培训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红茶香气品质需要,研发高香型红茶,采用一种快速、便捷且不需要样品前处理的方法-实时直接分析质谱法DART-MS,实时动态监测不同加工阶段碧螺春红茶的香气物质。结果表明:碧螺春红茶干茶中香气物质的种类高于鲜叶,鲜叶中醛类物质和烃类较多,干茶中醛类、烃类、酮类、酚类物质较多。整个加工阶段碧螺春红茶的香气不断变化,醛类和烃类的含量一直相对较高,酮类物质在发酵过程中逐渐增加,而在干茶中又有所下降。通过对苏州碧螺春红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实时动态检测,为改善苏州碧螺春红茶的加工工艺提供基础数据,也为苏州后期开发高香或特征香气鲜明的红茶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茶叶的主要呈味物质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茶叶是富含多种药理活性成分的饮品,其香气和滋味的丰富程度备受关注.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等是构成茶叶滋味的关键组分,香气的代表组分有顺-3-己烯醇酯、芳樟醇、香叶醇、茉莉酮酸甲酯、茉莉内酯、橙花叔醇等,这些组分共同决定着茶汤的品质.从苦涩味与苦味、鲜爽醇味、甜味、酸味和香气等方面综述了茶叶的主要呈味物质.  相似文献   

16.
茶叶规程是晋商在办茶过程中,为保证运输环节的有序进行,由各商号从业者专门编写的应用型文献,“恰克图贩茶歌”即为此中一类。“茶歌”描述了山西旅蒙商人的成长过程,以及福建—张家口—库伦—恰克图一线的贩茶路线。此“茶歌”所保存的有关商人描写颇为详细,偏重对其成长、学习经历、社会生活环境乃至心理活动的描述,是了解晋商中小商人社会生活的珍稀民间文献。以此为代表的茶路歌谣和各类规程也是填补茶路地理定位,深入了解山西籍商人真实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7.
采用福林酚法测定了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盘县和水城县三个县级行政区所产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运用准确度、精密度及回收率等为评价指标,对研究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六盘水市各地高山绿茶的茶多酚含量适中,含量在14.96%~23.58%之间,整体呈现出较优良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张荀 《美育学刊》2020,11(1):112-120
明代是茶文化历史上的变革时代,从朱元璋罢龙凤团茶改进芽茶,到品茶方式自上而下的变化及普及,茶事作为一种符号,频繁出现在文人士大夫寄情的诗书画中。陈洪绶是晚明杰出的画家,他的茶画在明代文人画中独树一帜,其作品中的茶事场景既展现了简古、幽趣的画境,又具有文人式的审美意蕴和精神内涵。通过梳理陈洪绶的茶画作品,可以考察当时的茶事活动发展和晚明时期茶在生活与艺术中如何融入文人美学世界的历史。同时,这些茶画中的审美意识形成了一种明末特有的茶事美学风貌,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茶多酚/儿茶素的补充与运动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多酚和儿茶素是茶叶中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物质。研究表明,由于具有多酚羟基结构,茶多酚复合体及其单体儿茶素可以有效消除自由基。其他重要生理功能如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抗疲劳、保护心脑血管系统等也是基于此。茶多酚以及儿茶素已在医药、食品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消除自由基、强心抗疲劳和增强免疫功能等方面,本文在此基础上就补充茶多酚及儿茶素对提高运动能力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绿茶提取物的抗氧化效果 ,本实验以小鼠为实验对象 ,喂以绿茶提取物配制的溶液 30天后 ,进行 1小时的游泳 ,测定安静状态和游泳后 2小时小鼠心肌、肝脏和骨骼肌胞浆MDA ,SOD ,GSH -PX。发现绿茶提取物能有效降低肝胞浆MDA含量 ,并显著抑制运动后肝脏和骨骼肌胞浆GSH-PX的下降 ,提高运动后心肌、骨骼肌GSH -PX活性 ,显示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同时 ,绿茶提取物还具有明显且无副作用的减体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