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戴明珠 《文教资料》2012,(32):107-109
成语是古代汉语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活化石,古代汉语中许多特殊的语法现象在成语中均有体现,特别是词类活用的现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宾语前置等等伴随成语的袭用而保留至今。因而对成语中语法现象的研究有利于管窥古代汉语中特殊语法现象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何谓词类活用?它主要有几种情况? 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的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问题。词类活用现象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所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名词的用如动词与用作状语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赵月华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4):54-57,66
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谈词类活用,应该注意这么几个问题:词语"本用"与活用的辨别,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特殊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等。  相似文献   

4.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极为普遍,是语法部分要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更为重要。我们姑且把词类活用分为普通活用与特殊活用两类。名词和形容词在作活用时,一般就是作为动词来用,这是非常普通的用法。特殊的用法是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它们与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及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不一样的。名词和形容词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中不仅具有了动词的语法作用而且还具有动词的使动、意动的语法作用。所以我们在古代汉语学习中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们要极为重视。  相似文献   

5.
成语中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词类活用、倒装、省略等。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活用等,倒装主要有宾语前置和介词结构前置等,省略主要有介词省略、宾语省略和谓语省略等。  相似文献   

6.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这种语法现象在如今的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在开封方言中有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可以说是开封方言对古代汉语语法的继承。开封方言中的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为动词,形容词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用为动词等。  相似文献   

7.
<正>成语是从古代汉语中沿习下来的,因其结构的稳固性和定型性,所以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特别是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基本用法,充当了别的词类,从而使词语的意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多,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以及数词的活用四类情况。了解和掌握一些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对于正确理解成语和准确使用成语都非常重要。一、名词的活用  相似文献   

8.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则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首先明确提出了“词类活用”说,此说一出,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一直被看作古汉语语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也一直将词类活用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无庸置疑,“词类活用”说确实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而且这一理论,几十年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修正补充,正渐趋完善.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按“词类活用”说尚不能完满解决,特别是作为在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常会遇到许多困惑.本文就其中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提出一些问题,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关于词类活用的分类关于词类活用的分类,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分为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共五类.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分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共四类.有些语法书,还有形容词、数词用如动  相似文献   

9.
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从整体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现象。也可以说,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在成语中不仅保留着不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读音,保留着大量的古词义,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本文拟从词类活用、倒装、省略、判断句、被动句等方面对成语中遗留的主要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作一梳理,以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下面着重谈谈这两个问题。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行为。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下面分别介绍:  相似文献   

11.
韦达 《河池学院学报》2003,23(1):97-100
汉语和壮语的实词都有活用现象 ,本文具体介绍它们在名词用如动词和量词、动词用如名词和量词、形容词用如名词和动词等三个方面的共同之处 ,为的是使读者特别是学生能够通过对照、比较来加速掌握这种现象 ,摆脱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困扰。  相似文献   

12.
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和兼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活用和兼类是古汉语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问题,学们对此多有讨论。本从古字的原始构形、字(词)的原始词性、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汉语句子对举的特点诸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大量名词用作动词不是词类活用,上古汉语动词无及物与不及物的区分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汉语名词、动词交融模式的历史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长安 《中国语文》2012,(1):17-28,95
汉语造词有两个特点:一是造词不关注词、语的区别,二是造词过程中类的改变的无意识。这两个特点也是汉语现有词类样态形成的前提,并与汉语形态不发达有着直接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动词、名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个表现:1)单音词时期动词的指称和转指主要是构成性的。2)双音化时代实现性转指占主体,而指称则表现为:A.从原单音动词的角度看是实现性的;B.从双音词本身看是构成性的。3)这些双音词表指称:A.在原单音动词之上再添加一个音节而来;B.语义特点是陈述并能指称一个具体的动作或行为,也是单音动词意义的细化和实化;C.语法功能具有做主、宾语与谓语双重功能;D.这批词不仅数量大,而且还在不断产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我们把这批词称为表事词。汉语动词、名词之间交融模式的形成主要就是源于这批词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英语中也存在着与古汉语的使动用法类似的词的使动用法,并分析了这些使动词的词根,得出了英语中的使动词的词根多数是由动词、形容词及名词构成,而这与古汉语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和相似性的重要结论。还对英语中的这些使动词在英语词汇中所占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使结论更加可靠。另外也比较了英汉使动用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In Chjnese language, we all know tha some nouns can be used as verbs, for instance: "a a 4 t * * ." The originalmeaning ofee 8 '5s a bolt or IatCh, here it means to fasten with a boIt or a latch. As a noun, "ar means all the phenomenaassociatedwith eleCtrns andPTDtons. However ". - 4l t * o" "t,s a verb that means to give org6t an electric shock.Anothgr cxample is 'We 4 t t e". The charastcr W" does nO mean shoulder, bot means to undertahe or bear Evenin many Chinese idioms, it is easy t…  相似文献   

16.
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话中模糊限制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模糊限制语方面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与英语本族语者对比后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对话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语的频率明显地高于本族语者,最为频繁使用的是情态动词、动词和副词,而较少使用形容词和名词。  相似文献   

17.
“动、形转名”即动词、形容词活用名词,是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对处于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形容词是否活用名词,不应持全盘肯定,全盘否定或持回避态度,应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当动词、形容词处于主、宾语位置,它们的结构形式和显层关系意义相同时,其隐层关系意义则成为其是否活动为名词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汉语是动词占优势的语言,英语是名词占优势的语言。汉英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个由动态向静态转换的过程,这一点在动词的翻译处理上反映得最明显。谊文獭取《红楼梦》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段落,研究了其中每个动词的英译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由此得出了若干有意义的观察结果一汉英翻译中一半的动词仍译为动词;接近五分之一的动词译为非谓语动词;略去不译的接近十分之一;译为名词的也接近十分之一;还有少量的动词译为英语介词、连词、形容词甚至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