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也开始了中国化历程,形成了丰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成果,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路径问题.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路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是一致的,存在两个层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实践主导模式的实践层面,二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走文化扬弃的文化层面.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整体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了八个基本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八大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适应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具体实践的指导规律,中国具体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进规律,中国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规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提升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非线性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创新规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内容来说,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政治理论、文化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中国化。从生态视角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于我们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应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方法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依次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时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并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完全一致的。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文章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启示来加深读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特征上来讲,在理论品质、历史任务、政治立场、社会理想、哲学基础等方面,具有一脉相承性。毛泽东思想中的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统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用学术话语揭示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逻辑,构建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实现学术理论和知识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我国设立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现实任务,也是凝聚民族共识、提振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时代课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中国经验"、贯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模式"、反映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道路",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实践基础和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社会性质是国情的重要方面。社会性质认知创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题、理论内容和理论风格,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社会性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选择恰当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理论的指称,也是一种实践的象征;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基于“实践结合理论”、“实践选择理论”、“实践创新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凸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底蕴;而促进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传统文化以及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不断彰显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无疑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建设和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探求其演进的阶段性,总结其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毛泽东的实践观是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传统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湖湘文化中的知行观的产物,从而具有了双重的文化特质,这一特质形成的可能性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湖湘文化中的知行观两者之间具有的相似相通之处,现实性基础是现实的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双重文化特质是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才会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才能不断提升。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和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的理论视域中,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然而,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的理论视域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践视域相结合的角度来考察,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思想还是有很大的理论局限性,它忽略了现代化及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性条件,即独立自主、完全主权和领导有力的民族国家,这一问题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得以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否受到过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这个问题应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加以回答。一是历史文化背景的层次;二是包括间接来源和直接来源在内的学脉渊承的层次;三是直接来源的层次。在16~18世纪的东学西渐的潮流中,中国传统哲学传入西方,从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没有疑义的。在此前提下,是否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间接来源,以至直接来源,这既需要大胆探索,更需要严密论证,要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心理距离”说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了“心理距离”说的错误根源,结合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论述了美感源于现实生活、美感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伤的源泉、是培育美感的沃壤的道理,并对导致当代“心理距离”说者陷入理论误区的玩赏、欣赏、观照三个被混淆的概念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原典"、"原理"和"原创"三者之间的关系.原典,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寓所和原始出处;原理,是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概括,是在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的解释性成果;而原创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源泉.从诠释学的视角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三原"问题,有助于正确处理"特殊和普遍""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文明发展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特定发展阶段的某种产物,是对西方文明的一种批判性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世界历史时代中西文明碰撞的某种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道路,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面貌,是中华文化革新的阶段性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也为民族复兴、文明融合提供了某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对党关于学习、服务、创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提出的新要求。建设学习型政党,旨在实现党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坚定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服务型政党,旨在密切党群关系,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建设创新型政党,旨在增强党的生机活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三型"政党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学习是基础、服务是目的、创新是动力,三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多种形态,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时代的呼唤,实践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李大钊研究和中共党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方法论入手,着力于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努力发掘真实的"思想存在",动态还原历史过程、逻辑推理过程,从中展现思想的矛盾与冲突,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文章涉及的主要理论问题是认识论问题,社会主义的学理与社会主义史,关于民主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