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三)》正式施行,而伴随该司法解释的出台,舆论普遍对该解释第七条持反对态度,认为此举将导致"父母买房,儿媳没分"的不公平现象。事实上,《婚姻法解释(三)》所厘定的规则在法解释学和立法论上均具有其正当性。并且社会舆论实际上赋予了《婚姻法》及其解释过多的意涵与任务,这是与《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功能是不相符合的。  相似文献   

2.
程颖 《华章》2012,(26)
近日,历时三年多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终于出台并且实施,其重点是对“婚前贷款买房、父母出资购买的房产,离婚时如何分割”等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所有的19个条款中,涉及到财产的条款占多数.该司法解释的出台,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兴趣与争议,主要集中在“房、钱、娃、权”上.最高人民法院表示:《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初衷是平复社会矛盾,平衡社会利益冲突.但有人认为,该解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不可避免地把“物质利益”的阴影投射到婚姻关系上.就此,本文拟对“解释三”中财产制度相关规定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婚姻财产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2001年4月通过的婚姻法修正案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新世纪之初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对新《婚姻法》作出了司法解释,但不能事事俱细。从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事由、关于“无过错”的认定、以及无过错方提起损害赔偿请求须以离婚前提条件和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程序诉讼时效等几方面规定来看,《婚姻法》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还存在着若干问题需要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4.
《婚姻法》是我国民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其调整的是因婚姻而引起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但《婚姻法》规定的较为原则和抽象。为了应对目前复杂的审判实践,正确运用《婚姻法》审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2011年7月4日,最高法颁布了司法解释(三)。该司法解释第九条对《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第五项的规定作出了解释。在此,对该条司法解释提出了笔者的立法建议并希望能与学者们探讨,以期引起立法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关于房屋权属的规定,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随着解释的实施,人们的择偶观、婚姻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应当正确看待《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效力、实施与作用,司法解释的适用应建立在正确、全面把握《婚姻法》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的基础上。最为重要的是,婚姻当事人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约束,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认真、严肃地对待婚姻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6.
常斯 《华章》2012,(10)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出台,不但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而且超出了法理界学术讨论的范畴,成为了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在这其中却是褒贬不一,不乏极其严厉的批评甚至是批判,就此,笔者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进行了认真的解读并对此做出一些简要的评析,仅供各位参考.  相似文献   

7.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条关于个人婚前按揭贷款的房屋产权及婚后共同还贷问题的规定,是否会损害无过错方的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离婚诉讼中无过错方的定义入手,详细论述了《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离婚诉讼中无过错方权益的冲击,并结合我国现在社会法律规定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吕燕 《华章》2012,(24)
本文列出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中有关夫妻离婚后房产分割处置的五条条文,并结合民法以及婚姻法的精神,对每条条文的精神和具体操作办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钟原 《文教资料》2006,(18):59-61
近年来精神赔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民法通则》、《婚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在民法的相关司法解释均有对精神赔偿的相关规定,但作为保护私权利的《国家赔偿法》却迟迟未对国家的侵权行为造成公民精神损害做物质上的赔偿作相应的规定。构建国家赔偿中的精神赔偿制度是当前立法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夫妻约定财产制是最近几年在我国新兴的一项法律制度,具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通过对该制度在我国的立法沿革、新《婚姻法》相关规定和其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所作的司法解释的分析,认为在我国目前建立一种以夫妻约定财产制为主导的夫妻财产制形式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彩礼返还问题一直是理论界较难定论、实务界较难操作的问题。一方面是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是对该问题的理论认识尚未取得共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虽然对彩礼返还问题作出规定,但规定过于简略,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生活需要。因此,面对这个普遍性的法律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总是容易出现不同的裁决情况。文章通过对彩礼内涵的界定及其性质的探讨,分析目前彩礼返还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议,以期能对现行操作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1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对夫妻财产的分割、财产收益的分配、不动产的确权等问题作出了规定,实现了婚姻法在调整婚姻财产关系上与物权法、合同法的链接。这些规定淡化了婚姻财产所独具的夫妻、婚姻、家庭的属性,因此在适用中应注意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分割共同财产的特殊性、财产产生收益的存在与不产生收益的可能及父母出资给子女买房的初衷,慎重运用"视为赠与",以讲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非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犯罪要件及其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发生在商品流通和服务行业等的商业贿赂行为尚未得到有效根治。作为一种具有动态意义的违法犯罪活动,其触角已伸入到社会上许多行业和领域,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发展态势。为此,“两高院”先后联合公布、印发了《罪名补充规定(三)》及《适用法律问题意见》,以“非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犯罪”替代原来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贿赂犯罪”,并就当前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问题提出部分意见,从而更加有利于打击日益猖獗的商业贿赂犯罪。然而,此两次仅是有关罪名的改变和部分法律的适用,该罪构成要件并未明确改变。为了加强经济刑事立法,规范刑事执法行为,尚需进行犯罪要件修正,使之更加充实和完善,这有利于开创我国商业贿赂犯罪体系,建构惩防职务犯罪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法发[2010]36号《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2004年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式通过《量刑指导规则》,2010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试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实施细则(试行)〉》,2004年山东省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颁布《数学量刑规则》。虽然仍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刑罚的量化是一种错误的、与刑罚本质相背离的做法,也拒绝以数学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量刑的精确化。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在今天的中国,量刑的精确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究其原因,随着法治进程的愈加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必须把关乎自由和公正的决定权更多的交之于客观理性的量刑,而不能完全交之于法官主观的“自由裁量权”。笔者认为,量刑的精确化是法治文明进程的重要一步,以数学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量刑问题将会给刑罚理论带来新的生命力,而建立一个数量化的量刑参考体系则是量刑精确化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步骤。  相似文献   

15.
认定夫妻一方债务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目前主要的法律依据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锄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但是该规定单纯以债务形成时间是否形成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为依据,形成了将夫妻一方债务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一般性推定规则,在理论、立法和实务上均显不足,因此,该条规定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已死亡被害人的近亲属、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本文论述了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指导性案例要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能使各级法院在"审判类似案例时参照"适用,最高院还需制定更加细致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法律必有解释。我国的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就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释。本文在介绍了我国司法解释的现状的基础上,解构了我国司法解释存在的病因,继而对症下药得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司法解释在我国法律实务中,尤其是在司法判决的过程当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指导法律的实施、统一全国法律适用的标准、弥补法律漏洞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然而,一个尴尬的局面是,虽然司法解释对于我国司法实务的作用十分突出,但是最高法和最高检司法解释权的法律依据却仍然不明晰。许多司法解释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立法甚至改变了立法的规定,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两高”在作出司法解释时在解释范围和解释程度方面所应当遵守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商标近似不一定构成侵权,只有在能够造成混淆可能性的情况下才构成侵权。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在内的我国各级司法机关最近公布的一些案例已经突破了《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在这些案例当中,人民法院虽然认定商标近似,但仍判决不侵权,其依据就是是否产生了混淆可能性这一新的侵权判断标准。从司法机关公布的几则最新案例及国外的一些判例中总结出判断"混淆"应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商标的显著性、商标的独创性、商标的历史发展过程、被告的主观意图、消费者的范围等。在判断是否侵权时,根据是否会造成一般消费者或者相关公众对产品来源产生误认或者两份商标之下的产品来源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一基本理论,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逐案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