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乡土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时代社会一直都在关注贫瘠落后的农村和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变迁,作家将笔触深人到了现实生活,真实地描写了农民工生存的艰辛和追求的执着。乡土文学创作的视角已由纯粹的农村农民转向进城的农民工,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丁帆将他们称为“城市异乡人”。扩展了“乡土文学”在描写对象上的限制,从而使传统的“乡土文学”发生某种转型。  相似文献   

2.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从五四时期到80年代的我国乡土小说,约定俗成地将艺术视野局限于封闭的农村,局限于厚重的乡土气息,似乎这才是“正宗”乡土文学的样式。客观考察,自9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市场化带来的农民生存方式改变,使乡土文学逐步失去固有的生存发展土壤,从而面临严峻的资源危机。如果说以往的乡土小说只能写生活在农村的老式农民,那么,现今的现实题材创作就应当打破描写对象的自我限制,积极地介入“民工”这一新的生活空间,以大量涌入城市打工的农民为主角,描写他们在都市商业文化背景中文化心理的嬗变,从而促进传统乡土文学内在的转变。而对返回农村的民工的关注,不仅是反映乡村变革的一个窗口,而且是塑造新一代农民精神文化的崭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作为“小人物代言人”的乡土文学代表作家黄春明,时刻关注着台湾由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的转变给“小人物”带来的命运和心态的变化,以其强烈的人道主义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体现着对这一“弱势群体”的终极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己居住地点的变更,黄春明所描写的小人物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5.
“两型”社会视野下农民工的道德融入与社区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入”应该说是世界各国均会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城市融入”这一范畴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发生了空间迁移,由农村迁入到了城市,是对城市属性的选择性适应。而道德融入是一种社会层面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在道德层面的城市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大量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空间位移、户口变迁和职业转换.而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农民工道德融入。对于促进农民市民化角色转换的顺利进行,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社区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的“具体而微”。加强社区建设,对于实现农民工道德融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农民工在道德融入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社区的阻力,出现道德融入“受阻”现象,为农民工道德融入提供社区支持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从社区建设维度探讨重构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区支持网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徐玉诺是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之一。“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徐玉诺恪守这个进步的现实主义原则,特别在真实而生动地描写河南农村的匪灾和黑暗,豫西农民的苦难和挣扎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当时有人概括他的艺术风格为“乡音浑厚,心神真朴”,把诗人的作品列入“乡土文学”。这是符合徐玉诺的创作实际的。  相似文献   

7.
分析和探究“90后”农民工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时代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推进和完善“90后”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有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促进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有助于提升我国社会管理的实际效果和我国社会结构优化,也有助于促进农民工实现现代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研究“90后”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乡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悲惨命运,它在风俗描写上具有积极的意义。20年代的乡土文学对后来的乡土文学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新文坛涌现了一批以描写故乡农村和小城镇生活风貌为主的小说作家,逐渐形成了乡土文学的创作热潮.翻开二十年代乡土文学作品,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是作品所展示的乡土风貌和表现的乡土情感的融合,它与乡土作家们生于斯长于斯并执着描写的故乡大地息息相关:鲁迅勾画绍兴的鲁镇未庄;冯文炳描写湖北的黄梅城关;沈从文总忘不了湘西那片神奇的土地;台静农常将故事放在安徽霍丘;蹇先艾梦萦着贵州的遵义老城;徐玉诺关心着河南的鲁山农村;王鲁彦笔下可以看到浙江镇海的人情风土;  相似文献   

10.
描写女性形体美的作家作品,在中国文坛上是数不胜数的。而采用“借物烘人的移情法”来描写女性形体美的作家作品则为罕见,要以当代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及其作品为著。本文从表现艺术的角度赏析刘绍棠“人比花娇”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1.
吴组缃的小说以忠实严肃的创作态度,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动乱和农民的贫困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吴组缃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罪人”形象,但作者以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对这些“罪人”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的罪恶与黑暗;吴组缃的小说创作在艺术上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美丑必露”而“心存泾渭”,同时也大胆灵活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农村人”和“城市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虽然他们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没有被城市所承认,更没有被城市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吸纳。农民工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城市社会的“边缘人”,而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好这一越来越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也成为当前政府和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问题。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并且“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1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特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1]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急需社会保障的群体,整体上的社会保障却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1.1农民工不享有失业保险保障权。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享有失业保险,但根据2005年在北京市对农民工的调查结果,有94.4%的受访者没有参加失业保险。[2]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到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边城》取材于湘西农村 ,小说中的人物纯朴、自然 ,没有半点对社会人生的愤恨 ,即使有怨 ,也是怨而不怒。这就使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在同时代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品中独具一格。沈从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 ,将美融于自然之中 ,使人“见美然后悟丑”。作品在人物表现、风俗介绍、语言表达等方面 ,都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民俗色彩  相似文献   

14.
“乡土文学”出现在二十年代,发展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现代文学史上,实在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流派。就是在当代,也还有些作家高举着“乡土文学”于力致,帜旗“乡土文学”创作,创作出不少很有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品。鲁迅和茅盾是很重视“乡土文学”的,早在三十年代初就曾撰文论述“乡土文学”,对出现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给予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遗憾的是后人并没有象鲁迅和茅盾那样继续对“乡土文学”予以必要的关注和研究,致使我们现在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部分农民工选择“回流”创业,成为了带动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术界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工“回流”现象研究比较少,现有的研究也主要是对农民工“回流”原因探讨。本文通过对重庆市黔江区新华乡和太极乡的“回流”农民工、地方政府官员、没有外出的农民等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研究农民工“回流”对输出地区的影响。研究表明,“回流”农民工对输出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对起到积极的作用,地方政府应该为回流人员创造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流动民工现代性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是农村的现代化、农村人口的现代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在流动过程中,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从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上逐步地转变为现代型,农民工的现代性在流动中产生。但是另一方面,农民工作为城市生活的“边缘人”,现代性的培育亟须各方面的支持,因而构建一种社会支持系统对于流动民工的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乡土文学”自20世纪20年代提出之日起,就缺乏概念的内涵意蕴和外延指向的科学限定.随着左翼文学与革命形势日炽,“乡土文学”逐渐为“农村文学”所取代,政治色彩加强,审美特质减少.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农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界又涌现了“新乡土文学”、“新农村文学”的写作浪潮.因此,对各个概念的发展脉络进行重新厘定和梳理,探究各个称谓的内在关联,对于探讨乡土文学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因其时代的复杂和历史的积淀以及五四“个人”的发现而变得沉甸甸,明显地注入了作者对现实苦难的体验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挖掘,乡土作家们通过在乡土文学中呈现的“生存挑战”、“理想失落”及“理想质疑”三层困境,表现了他们在文化囹圄中挣扎和纠结着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9.
在20年代文坛上,“革命加恋爱”的作品曾经风行一时。当时年仅20余龄的魏金枝却不为所动,他凭恃自己的生活积累,来描写他知之已稔的人物,叙述他乡土味浓的故事。在初登文坛的10多年中,孜孜不倦地创作乡土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标一格的作家,为乡土文学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才智。魏金枝最初的文学活动,可以追溯到学生时代。他在《柔石传略》中说:“五四运动在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对二十年代中期兴盛的乡土文学流派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日益关注,出现了不少研究论文,有的论著也设专章专节论析,对二十年代乡土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不仅审视了“乡土文学”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指出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对于总结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历史经验、繁荣当代乡土文学创作都具有积极意义。“乡土文学”的有无之争及概念的界定“乡土文学”概念是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率先提出的。翌年茅盾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肯定了乡土文学创作的存在。可惜的是后来并未展开研究和探讨。解放初期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第一次列专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