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迷群受众是当前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受双方日趋平衡,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网络迷群群体在文化实践参与程度上有了极大提高。网络迷群以聚合和流动的个体诉求在新媒体构建的虚拟场域中参与聚集,运用互动与分享交流和传播信息,生产衍生文本和消费文化产品,并进行身份认同,进一步推动了网络迷群群体在大众文化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所谓“鬼畜”,指的是一种剪辑率和声画同步率极高的视频形式,以达到一种洗脑或爆笑的效果.鬼畜是对传统视频的颠覆,体现了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属于网络青年亚文化.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鬼畜亚文化迷群的鬼畜文本生产行为与动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鬼畜迷群文本生产的动机是自我价值实现、社交满足及情感的宣泄.鬼畜迷群所构建的话语体系更独立,相较其他亚文化显得更为专业、狭窄,迷群内部的认同感更高,因此以社交与自我认同建构的生产、消费导向更为明确.鬼畜文化展现出具有弱化抵抗、多元发展自身文化和偏重娱乐化的特质,符合后亚文化的典型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鬼畜文化”已经被彻底收编,目前它正处于一个略微尴尬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质化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美剧网上迷群是如何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自我认同建构的。  相似文献   

4.
耽美迷群的文本再生产和市场消费能力逐渐彰显,但该群体的日常实践尚未被呈现,故将微观权力理论引入粉丝研究,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讨论新浪微博超话社区耽美迷群的权力实践,结果发现迷群内部存在金字塔式的权力分布,掌权者以维护和谐之名惩罚越轨者,越轨者在受罚后或是默认现有空间秩序,或是另辟空间谋求自身立场的话语权,由此实现权力流转。耽美迷群进行着相互监视和自我规训,平等的对话空间尚未在超话社区形成,但迷群通过意志表达、文本再生产和与资本力量协商谋取到一定反抗权力。  相似文献   

5.
谭文若 《新闻界》2012,(17):39-42
网络群体已成为现代人媒介生存中的重要形态之一,是网络受众在媒介使用中不断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的结果。以迷群为例,迷成员在网络虚拟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理想自我和群体肯定的统一、通过情感的投射和共鸣、通过区别性和差异化的表达主动寻求着自我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汉服迷群与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新媒体的作用下,汉服迷群这一亚文化群体发生了转变,圈层扩大,界限消弭,汉服迷们自主表达想法和欲望。新媒体时代为其赋予权力的同时,新媒体也让汉服迷群内部联系更加紧密,互动仪式链加深同袍之间的身份认同。复兴汉服突出"仪式"的塑造,仪式性的实践活动唤醒大众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汉服迷群的生长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是我国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郭维易 《今传媒》2016,(3):74-75
在完成了对女性的精神解放、消除了肉体奴役的同时,所谓的"女性"也就成了文化中的一种子虚乌有,这也使得她们作为一个性别的群体亦是悄然失落于文化的视域当中了.对于这样的现象,戴锦华将其命名为当代女性面临着的"花木兰式的境遇",当她们终于获得了分享话语权利的时候,却失去了她们的性别话语身份;在她们真实的参与历史的同时,她们的女性主体身份却也不得不消失在一个非性别化的假面之后.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持人这一社会群体有其独特的群体特点.作为节目的传播主体,她们直接向受众传播信息.这是她们运用女性的眼光、角度与立场"看"世界,发挥传播功能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被看"的过程.她们的"被看"是被媒介议程设置的为了满足有窥视欲的人去众说纷纭的.在"看"与"被看"之间,女性主持人应如何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10):72-80
迷群的社会身份认同,研究者多从亚文化视角和参与式文化视角去予以讨论。然而,这两种视角均将关注点放在了群际边界(差异和冲突)而相对忽略了群内冲突。本研究以布袋戏迷群的网络社会认同过程为研究中心,通过对新老"道友"之间的群内冲突的描述与分析,讨论群内冲突何以不能演变为群内分化。研究发现群内冲突的边界:新老之分的差异性,受到了群际差异(道友)的中和,从而产生了范畴的交叉化效应,无法成为新的群际范畴。但是新老之分作为一种群内亚行动逻辑还是得到了部分承认,使得老道友能够依赖其空间根着程度得到其他成员对其群内地位的认可,从而使得新老冲突成为群内的社会竞争而非群际分化。群内冲突既有冲突的一面,又有作为社会竞争策略,维持群内团结的一面。这种群内冲突的过程性与矛盾性动力,在参与式文化的群际冲突视角下是被遮蔽的,只有通过群际-群内的反复双向审视,才能真正认识迷群的社会认同过程。  相似文献   

10.
马道军 《青年记者》2008,(12):58-59
作为"弱势中的弱势"的女性农民工,其城市生存边缘化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重点.是解决整个农民工问题的突破口.因为农民工的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她们身上.然而,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媒介的"福利传播"内容越来越少,女性农民工的话语空问在不断萎缩.相当多的媒体及从业人员仍以一种自我观照的姿态,傲视独立.显示客观、公正,却也和纳西斯[1]一样陷入自我设置的镜像里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1.
邵丽在小说<木兰的城>中,展开了一幅众生驻足"城"之相.他们围绕"城"吃语着对"城"的迷恋.木兰即是迷恋者之一,她不仅是一群农民的代表,表征着传统,同时又作为女性,展现在女作者的女性视野聚焦之下,这使其更具透视转型时期女性意识的价值.在这群游走于"城"的农民中,有两个焦点人物:木兰和她的母亲姚水芹.她们面临"城",铺陈开追寻幸福中的迷失和自我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2.
黄怡宁  李欣然  董若 《视听》2022,(5):118-122
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媒体的推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对流行"梗"的创造与传播中.对于"梗"文化及其传播过程,可以尝试性运用迷因理论来解释.以B站(bilibili)为例进行研究发现,B站视频形态的"梗"文化通常具有强势迷因的属性,便于记忆,而个体仪式感与趣缘共同体助推迷因繁衍,促进"梗"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与扩散.互...  相似文献   

13.
社交媒体上的疗愈视频日益流行,这类视频不仅带给受众类似"奇怪的满足感"的审美感受,而且引发学界对社交媒体上的审美范畴迷因进行反思.文章用康德美学理论和网络观察法来探讨这些图像的观看与延伸轨迹,试图在类似转发、点赞等假定被动性过程中恢复受众的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判断不仅是社会关系的日常碎片,还是基于互动形成和转化为群体判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范畴迷因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分享,而是一个由共享观点、实践和处理世界的方式组成的波动聚合体,揭示了审美范畴迷因的贡献者无意中参与了一个检验美学理论原理的哲学项目.  相似文献   

14.
孙磊 《东南传播》2010,(12):67-69
对特定网络游戏的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使其玩家成为继电视迷、偶像迷之后的另一迷群。本文以大型在线角色扮演游戏魔兽世界为例,从其人际互动方式入手,试图探究网络游戏"迷"与其他迷群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被"凝视"与被"驱逐"--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贺南 《现代传播》2004,(3):99-100
本文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针对辅助教学片《熟视无睹的性别偏差--媒体中的性别》进行了特定情境下的受众研究.发现被访的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负面评价主要是"变形"与"定格",认为媒体中的女性美是对女性的一种新的压迫形式.文中揭示了媒体与女性群体的矛盾关系作为媒体形象的女性是被凝视的对象,而作为观众的女性又是被驱逐的客体.  相似文献   

16.
作为喜好拟人化动物角色的亚文化群体,"兽迷"在微博中的头像以"兽"的动漫形象为主,其自我呈现具有微博控、二次元、远离时尚、专一性、个体化等特点。隐私、审美、家庭与亲属、意见领袖、年龄是影响兽迷微博自我呈现的五大因素。未来的兽迷群体将向成熟化演变,东方化和本土化特征愈发明显。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传播兽迷文化,需要正确区分"兽的世界"与现实世界,防止信息茧房,建立兽迷作品分级制度。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9,(2):58-68
近代女性报刊与女权运动关系密切:女报既是觉醒的知识女性表达自我诉求载体;也与"政治事件"的女权运动紧密互动、彼此形塑。民初女子参政运动中知识女性既运动"参政"又办报"议政",为女权运动与女性报刊互动关系的典型案例。唐群英、张昭汉等代表的民初女权主义者基于共同政治诉求,在舆论场域形成声援之势,借女学校、女性社团等营造女报传播网络;其办报角色定位趋向"自下而上"代表女界立言的"论政型"女报,而不同于晚清"自上而下"的"启蒙型"女报形态;意在内政、外交事件的即时评论中呈现女性"在场",勾连共和政治与女权诉求之关系。参政运动及其知识女性的媒介实践展示了她们如何在"革命"转向"共和"的"政治机会"中,藉报刊媒介在体制内形塑女性政治认同的初步尝试;也反映了其时多元政治利益表达的媒介场域,从性别平等视野审视共和政治的舆论潮。  相似文献   

18.
青年女性作为爱情主题的星座命理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在进入亲密关系时,往往借助互联网平台上的“地方性知识”来进行自我心理疏导,进而对于不理想的亲密关系实现短暂逃避,并表达对于现实社会压力的心理抵抗。本研究以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探讨她们在亲密关系中为何频繁参考星座命理知识,并尝试理解现象背后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研究发现,算法技术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持续性愉悦体验,近乎于“零负反馈”的信息环境,研究者谓之“情感茧房”。在该场域中,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通过短暂逃避社会现实、建构理想自我来实现正向自我认知,进而对由亲密关系引发的社会压力表达心理抵抗。但是,她们做出该行为的同时,也伴随着自我异化的风险。因此,本文将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的媒介消费行为定义为一种算法控制下的“异化抵抗”。  相似文献   

19.
当前情感剧中涌现出大量新型的女性形象。她们事业成功,经济独立,对爱情和家庭有着鲜明的要求和判断。但这些女性的坚强勇敢、独立自主往往是暂时的。在关键时刻,女性总不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不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事业成功或家庭幸福。而另一类事业或家庭成功的"女强人",只是性别为女性的"男性形象"。她们展现的是男性标准。这两类女性人物实质上展现出一种"伪女性意识"。即:女性表面上拥有自我意识,实质上处处依附于男性、从属于男性、以男性为标准。  相似文献   

20.
王强 《青年记者》2016,(36):36-37
电视迷群的价值认同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过程,是迷群成员从浅层认知到深层认同的一个提升进程.电视迷群的价值认同所表现出的迷群对某类文本的偏好以及后续持久的参与性使用行为,为文本制作者即电视媒介提供了具有参照意义的指向作用,由此形成了其与媒介影响力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