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交叉隧洞爆破施工对原有隧道安全运营的影响,本文以新建瑞垟引水隧道为依托,采用理论计算进行振动安全验算,确保钻爆施工产生的振动控制在确定的标准之内,进一步结合有限差分动力分析方法,研究下穿施工过程中既有隧道结构不同部位的应力分布特征和振动传播规律,之后依据工程监测数据,对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新建隧道爆破施工不会对既有隧道结构安全构成威胁,爆源位置对即有隧道的振动响应影响显著,爆源位置在交叉点处时既有衬砌在爆点附近断面右拱脚处振动速度达到峰值4.43 cm/s,同一特征部位峰值振速由最大峰值断面向两侧衰减,且远爆源侧衰减更快,爆破开挖对后方已开挖区域的振动影响略大于前方未开挖区域,现场振动监测得出的振速分布规律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相吻合,实测最大振速值均小于安全控制标准,研究成果可为类似上下交叉隧道工程振动安全控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邢恩达  曹丽  卢斌强 《科技通报》2021,37(9):90-93,117
露天矿山爆破开采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危害,严重威胁地表建筑物及人员的安全.通过现场实时监测采集了露天矿山远距离建筑物的质点振动速度及主振频率,并且根据萨道夫斯基公式对监测结果进行线性回归,推导出爆破振动波的衰减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爆破振动质点振速与爆心距有关,随着爆心距的增大,质点振动速度逐渐减小;质点振动的三向振速中,水平径向振速最大;监测点的峰值振速均在安全允许范围之内,一般情况下对周围建筑物没有影响;爆破地震波衰减系数K=248.05,α=1.52,即爆破振动质点振速衰减规律公式为:V=248.05(3√Q/R)1.52.爆破振动监测结果和衰减规律对类似地形和地质的露天矿爆破开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主线隧道及供水隧道工程现状分析研究,合理选用主线施工专项方案;通过对爆破相关参数计算分析,得出了主线隧道合理的爆破方案,包括爆破进尺选择、装药量、分部爆破等内容,后续施工时通过爆破振速监测检验了施工成果,爆破振速及计算结果基本一致,顺利通过了下穿供水管线。  相似文献   

4.
某隧道平导与现有铁路隧道水平最小净距为6m,地质条件比较差,因此计划采用控制爆破施工,要求现有隧道爆破振速控制在每秒2.5cm,因此施工难度和风险均比较大。为了保证隧道平导爆破施工时需要控制现有线路安全,通过监测爆破振速分析孔眼设计,起爆网路设计以及装药方式,经过实际工程验证可行性比较高,能够确保隧道平导开挖工程高效安全,可以对后续类似工程起到参考性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对主线隧道及供水管隧道工程现状分析研究,合理选用主线施工专项方案;通过对爆破相关参数的选取以及进行合理的计算分析,得出了主线隧道合理的爆破方案符合下穿源水管的安全控制标准;后期施工过程中,对源水管爆破振速的监测与计算结果一致性良好,从而,安全通过源水管。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隧道爆破开挖对临近既有特高压铁塔的影响,本文采用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铁塔塔基的振动速度进行研究,并且详细讨论了爆心距与振动速度峰值的关系。通过数据拟合,得出本工程条件下隧道爆破质点的振动传播规律及衰减公式。结果表明:塔基的振动速度峰值随爆源与塔基距离的接近而增大,在爆心距为0 m时出现最大振速;竖直方向的振速普遍高于水平方向的振速;三座铁塔最大轴应力均出现在塔基处,最大轴应力随铁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相近,研究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邢恩达  徐彬  李冠豪 《科技通报》2020,36(8):14-18,24
以樟溪引水隧洞下穿周皎引水隧洞工程为背景,开展上下交叉隧洞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为了确保已建隧洞的安全,应严格控制新建隧洞爆破施工。选取与交叉段岩性一致的爆破施工开挖区域进行爆破振动监测,得到了樟溪引水隧洞爆破振动规律。对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得出该地区的爆破衰减系数,反推得到控制爆破振动的最大装药量及安全距离,制定出交叉段施工的安全控制范围以及相应的爆破方案。现场监测数据表明,提出的振速控制标准及爆破方案符合安全要求,保证了在建隧洞的顺利施工以及既有隧洞的安全运行。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湖北宜张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为依托,重点研究岩溶区小净距隧道爆破震动荷载对岩溶和中岩墙的不利影响规律,结合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数值分析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考虑不同工况和不同岩溶地质条件的不利组合,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 3D的模拟计算,通过布置现场监测元件,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完成不同工况和岩溶发育条件下小净距隧道的受力与变形特征,并与监测结果对比验证,最终应用于现场施工以减少爆破振动对隧道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数值分析计算软件,对小净距隧道中既有隧道受邻近隧道爆破震动的动力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爆破地震渡作用下,隧道周边围岩应力、位移和振动速度的分布规律,为小净距隧道的设计与安全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结合杭长客运专线麻山隧道爆破施工过程,介绍了III、IV、V级围岩的微振爆破设计及施工工艺的控制、爆破震动监测等,为类似工程提供可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如何降低城市地下隧道施工的爆破震动效应,本文以某个城市隧道掘进工程为背景,设计了下导洞超前微差爆破方案,并进行现场试验,利用测震仪对爆破振动进行监测分析,发现下导洞超前微差爆破方案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爆破震动,但是下导洞爆破时,震动速度为1.735 cm/s,没有达到建筑物安全控制标准,为此,在原方案基础上提出了超前非爆+扩挖层控制爆破方案,成功地把爆破震动速度降低在1.5 cm/s以内,在保证隧道掘进效率的同时又保障了建筑物的安全,实现了城市隧道的安全、高效掘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边坡在爆破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爆破振动规律及岩体内部产生的力学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揭示边坡失稳机理。进行的工作主要有:通过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爆破振动在边坡中的传播规律,得出了爆破振动对边坡的作用机理以及地震强度的变化规律;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边坡的爆破振动响应,分析爆破地震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特征;对比分析了坡顶和坡底的振动速度,研究了爆破振动高差效应;实验研究了边坡中的预裂缝产生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就某露天矿爆破的地震监测结果,对爆破震动的速度和频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爆破振动效应符合萨道夫斯基衰减规律,爆破振动速度随着药量的减少距爆源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的程度较明显,可以比较准确的用于对采场正常爆破振动速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青荣城际铁路仁柳庄1号隧道爆破产生的地震波进行现场监测,准确掌握爆破振动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为爆破施工中调整爆破参数提供准确依据,确保仁柳庄隧道安全、顺利的进行。  相似文献   

15.
在黔北发电厂内2座105高双曲线冷却塔爆破拆除中,对地震波强度进行了监测,测量了爆破缺口内炸药爆炸和冷却塔触地冲击振动的振速和主振频率。经对测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各测点的振动强度都低于安全允许振速;在冷却塔的爆破倒塌过程中,触地冲击振动的频率普遍小于爆破的振动频率;冷却塔倒塌触地引起的振动强度一般略大于爆破缺口炸药爆炸产生的振动强度。测试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作为目前减弱爆破地震效应、优化爆破方案中最常采用的爆破方法,微差爆破能够有效控制爆破震速以满足周围建(构)筑物的最大安全允许震速。近年来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逐渐由平原区转向山岭重丘区,高等级公路施工中深挖高填土石方在所难免,这使得微差爆破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增多。故本文笔者将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就公路工程中应用微差爆破的施工工艺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郑晓冬 《科技风》2011,(9):138-139
在城市紧邻既有隧道而且下穿危房区和楼群的超浅埋隧道的开挖爆破中,应既不影响既有线路的正常运营,又不影响上方居民的正常生活,为此必须采用一系列的控制爆破震动技术措施,以获取理想的震动效应。本文论述了大连市椒金山新建隧道爆破施工中采取的各种减震措施,其中包括开挖方法、顺序和循环进尺,掏槽形式的确定,微差爆破的使用以及利用爆破震动监测对爆破参数及时进行调整,对类似的隧道施工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结合小净距隧道爆破开挖的实际情况,利用ansys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由于后修隧道周边眼爆破引起先修隧道的振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爆炸荷载作用下,先修隧道初期支护在爆炸后短时间内内力达到最大,但随后衰减很快;先修隧道迎爆侧拱脚和边墙脚的振动速度最大,是爆破控制的薄弱部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该部位的监控量测。其研究结果对指导隧道工程施工爆破和保证先修隧道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相似工程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地铁区间隧道下穿古建筑群为实例,简单研究了在硬岩地区采用微振爆破技术开挖地铁隧道的明显优势、施工工法以及工艺,阐述了地铁隧道开挖方案以及爆破振动控制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育王岭隧道项目为依托,为保护阿育王寺古建筑,在该隧道钻爆施工中应用微差爆破技术,并开展周边环境的爆破振动监测与分析。结合山岭隧道施工微差爆破技术的具体应用案例,微差爆破能够起到减小周边建筑物振动速率的作用,爆破振动计算应考虑开槽效果及最小起爆段药量对爆破振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