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鄂西北地区,传唱着一部神话叙事长诗《黑暗传》。《黑暗传》由歌师在丧葬仪式上演唱,属于丧鼓歌。除口头传唱外,《黑暗传》也经由木刻本等书面文本得以保存并流传。1983年,胡崇峻在编辑《神农架民间歌谣集》时辑录了500多行《黑暗传》唱词,  相似文献   

2.
从《黑暗传》看神农架的文化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年,神农架首次发现了一部创世神话长诗《黑暗传》残缺的手抄本。神农架林区文化馆的胡崇峻先生跋涉山林,历经十余载,至今已发掘整理出万余行。由于黑格尔早已断言:“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胡适等中国学者也持类似看法,因而此诗的出现,尤为学术界所瞩目。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认为,这是汉民族广义的神话史诗,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作家高行健在他的话剧《野人》中大量引用了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汉族神话史诗”的《黑暗传》自上世纪被发掘出来以后,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世界形成、人类起源的历程,融会了混沌、浪荡子、盘古、女娲、伏羲、炎帝神农氏、皇帝轩辕氏等许多神话历史人物事件并且与我国现存史书记载的有关内容不尽相同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4.
与《木兰辞》、《孔雀东南飞》媲美的汉族民间口传叙事长诗《钟九闹漕》、《双合莲》,具有社会学、历史人类学、文化学、口传文艺学、接受美学、民俗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价值。从抢救、保护的曲折、痛苦而万幸的历程来看,两部长诗入选国家级甚至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条件完全成熟,无容置疑。当今,要依靠国家的经济强势和文化强势及政策威严,获取保护、抢救的发展机缘,还原或仿建两部口传长诗诞生地原始农耕文化村寨,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抢录原生态的全本两部长诗,培养大批的两部长诗口传接班人,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20年前从湖北神农架地区发掘问世的民间长诗《黑暗传》,被学界称为“汉民族神话史诗”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长诗所含盘古神话为中心进行追踪考察,从多份原始手抄本中解析这一神话所含盘古出生,开天辟地,斩杀雾神,设置日月,化生万物等母题,并就神农架一带独特的自然与历史人文背景,揭示这一长诗的传承奥秘。  相似文献   

6.
<黑暗传>是流传在鄂西南、鄂西北一带,叙说中国神话、历史的一部民间长诗,曾被学者称为"汉民族神话史诗",受到广泛关注.近来,神农架林区的胡崇峻经10多年辛勤劳作,已完成长诗的整理本.本文作者在追踪研究中,通过--长诗和明代有关通俗小说的比较,对其构成也有了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1期发表了原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研究组主任、现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比较文学教授、美籍华裔学者郑树森的论文:《〈黑暗传〉是不是汉族长篇史诗》(以下简称郑文)。笔者研读该文后不禁为郑教授渊博的学识而肃然起敬,并为他对《黑暗传》的关心与钻研而表示衷心感谢。然而纵观郑文,笔者觉得郑教授的论证及结论存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典神话》的作者"要缘久远的回声重温昔日的真容",以善良而狡狎、睿智而混茫的眼光观照空灵虚幻、辽远深邃的远古世界,以出神入化、大巧若拙之笔描摹人神魔共舞的叠影,给"从远古一直开到今天的神奇之花"增添润泽,给"童话般美丽的哲言"注入元气,再现"经典前的经典",让读者看到既遥远而又亲切的"先民们智慧的灵光"。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本能让普通读者了解和阅读的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神话读本"的情况下,这一次探询远古灵光的尝试,对抢救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啻是一种善举。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自带属性与旅游产生互动,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学者们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缺少对我国不同旅游发展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研究的系统梳理。根据旅游发展的时间脉络,将此类研究划分为"萌芽-保护-利用-协调"四个阶段。研究发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成果丰富,理论研究趋势与实践相契合,但定性研究远远大于定量研究。同时,实证研究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10.
湖北神农架发现了一部多达三千余行的古老的手抄唱本《黑暗传》。有些学者据此认为它是一部“汉族长篇史诗”。本文作者对《黑暗传》从押韵和形式、内容和结构作了具体分析。并在同西方英雄史诗和少数民族史诗相比较的基础上认定《黑暗传》不是一部“史诗”。而“仅可视作长篇神话故事民歌”。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五帝之一的帝尧研究,历代学者用力颇多。民国以来的史学家们打破了传统的史学观,从疑古、信古、释古层面,对传世帝尧文献和出土文献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在"古史即神话"的基础上,神话学者们对尧舜史前时代亦展开了有益的探索,尧舜禅让的传说依然是讨论的焦点。近年来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是,帝尧传说与古代文明、帝尧传说与现代社会、帝尧传说与民族文化等。其中,帝尧神话传说的民俗研究已初露端倪。如针对山西洪洞三月三"接姑姑"仪式信仰活动,一些学者发表了相关论文,其观点和方法值得重视。这种研究不仅摆脱了帝尧神话研究的困境,而且也将成为帝尧研究新的生长点。因此,帝尧的神话传说研究需要借鉴神话信仰仪式理论,并将地方的民俗行为作为神话叙事的衍伸。具体包括:现代帝尧口承神话传说研究、晋南帝尧神话传说研究、民俗的田野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于淑芳 《考试周刊》2011,(72):33-34
本文讨论了《圣经.诺亚方舟篇》中神话原型模式"洪水—方舟—新世界",即"毁灭—拯救—重生"在这一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揭示了作者在这一《圣经》神话原型模式基础上折射出《愤怒的葡萄》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人性内涵—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13.
《色,戒》在2007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形成了华语世界为之注目的一大社会奇观。但遗憾的是,李安谨小慎微的处事风格使《色,戒》在处理情感与政治的关系时,违背了协调统一的"艺术原则",未能避免叙事的失衡,造成了文本的严重"撕裂",意识形态的"挤压"露出了李安叙事中的"阿喀硫斯之踵"。其结果是,《色,戒》在带给人们心灵震撼的同时,却在艺术上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相似文献   

14.
"禹兴于西羌"之说在华夏自古流传。地处汉、藏之间的羌人也崇拜大禹,视之为治水救难、护佑羌民的"先祖",由此形成了颇有"在地性"特色的叙事及符号系统,并且体现在从物质到非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研究羌区口述史,尤其要重视大禹传说背后隐含的族群文化心理。作为"神话历史",大禹传说在当下不同羌区又是被当作实现某种群体目标的社会资源来使用的,是一种"被用来创造社会关系、构建社会生活"的可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15.
文化强国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的一个重要战略思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内容。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是目前我国美名远扬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彝族撒尼人民称之为"我们民族的歌",自整理出版以来,不断在国内外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流传,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教育传承取得可喜成绩,在发展中也面临困难和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民间长诗包括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分析彝族《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逃到甜蜜的地方》,壮族排歌《见哥情重又回生》、《嘹歌》、《特华之歌》,上海汉族《哭丧歌》、《哭嫁歌》,布依族《月亮歌》,傈僳族《逃婚调》,白族《串枝莲》,纳西族《游悲》,蒙古族《铁牛》,傣族《傣家人之歌》等作品,探索民间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文化遗产是先辈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创造与遗留,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如何实现二者的共赢已为很多学人所热议。文章以滇南古城建水为例,以其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得"与"失",对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作了辨析;最后结合建水当下的城市发展建设,指出只有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方能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师专学报》2011,(3):F0004-F0004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与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联合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办"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专栏,特向海内外学者征稿。  相似文献   

19.
民间长诗包括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分析彝族《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逃到甜蜜的地方》,壮族排歌《见哥情重又回生》、《嘹歌》、《特华之歌》,上海汉族《哭丧歌》、《哭嫁歌》,布依族《月亮歌》,傈僳族《逃婚调》,白族《串枝莲》,纳西族《游悲》,蒙古族《铁粒牛》,傣族《傣家人之歌》等作品,探索民间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唐传奇《无双传》以爱情为主题,采取"读者在场"的写法,文心巧构,道德价值、审美倾向单一,有明确的褒贬意义。王小波的小说《寻找无双》故事框架来源于《无双传》,其主题发散多岐,呈现为戏仿古典的寓言。《无双传》是用平凡的结构、真实的态度编织理想的神话;《寻找无双》叙事结构独特,手法怪诞,其情境、感受却予人切肤的真实感。二者语言外壳相异,人物核心性格具有内在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