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先生在讨论孟浩然诗歌之时提出"诗的孟浩然"与"孟浩然的诗",强调了孟浩然其人其诗的统一性。关于孟浩然,盛唐人多拈出"清"一语对其进行评价。"清"大致包含了人格的独立高洁与诗歌的清新自然两方面内涵,这与闻一多的评价呈现出一致之处。孟浩然其人其诗,突出地体现了盛唐人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盛唐气象的内涵也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2.
杜甫未曾与孟浩然有过直接交往,但是杜甫非常爱戴孟浩然,高度肯定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并用一个"清"字概括孟浩然诗歌的风格特色。杜甫对孟浩然诗歌"清"的评价对后世起到了引领导向的作用,这是因为杜甫对孟诗的"清"的评价综合了时人的真知灼见,也符合孟浩然诗歌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盛中唐诗歌对"清"美特质的体认与追求,孟郊的诗歌在作高古之词、写孤高之志、造清泠之境上均体现出了对"清"美特质的强烈体认.  相似文献   

4.
诗歌以有限的形象生发无限的审美效果,这一现象在"意境"理论中得到了阐述。"境"这一文论术语来自佛教概念。钟嵘的《诗品序》"赋比兴"三义中提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可视作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雏形。诗歌的意境理论成型于唐代。王昌龄"三境"并提,首推"意境"一词。皎然《诗式》对诗歌意境和风格的关系作了辨析,司空图发展了《诗式》中的境界风格理论,提出"境外之境,象外之象"。王国维一部《人间词话》集中研究"境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古典诗歌意境理论至此基本形成。目前意境理论还存在或多或少的争议,可以肯定的是:意境或境界的追求是主体和客体,意与象,文本与接受之间的和谐统一,代表着古典诗意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抒情诗追求一种清境。"清"是义山营造诗境的首选字。义山诗中使用"清"字营造清境及虽未用"清"字却营造了清境的各种情形,均说明清是义山诗境的最好概括。以六首《无题》为代表的抒情诗虽存在丽辞与清境的矛盾,但诗的结局总是通向清境。义山诗在营造清境时追寻的是残缺美、遗憾美,这种美凸现了人的精神,具备超凡脱俗的格调。尚清成为义山的诗歌美学观。  相似文献   

6.
古代诗人对意境的不懈探索、追求、完善,产生出了唐代优美的山水诗歌。其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的作品中,意与境得到完美的融合。不同的意选取不同的境,把祖国的山山水水寄寓作品中,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7.
司空图提出了"思与境偕"的诗歌形象理论,这一理论是在总结唐代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古代"韵味说"的继承和发展,从追求"滋味说",再到追求"味外之味",这是古代诗人努力追求文学作品表达思想内容的最大化的工作不断深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孟浩然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创作了大量以田园隐逸与山水行旅相结合的诗歌。他的大部分诗歌语言质朴,意象疏简,意境清远,富有清淡之美,这与其长期的隐居生活和隐逸情怀不无关系。也正是孟浩然这种人生经历及其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成就了其山水田园诗歌所独具的清淡之美。  相似文献   

9.
孟浩然诗风清新自然,为后世所崇奉。仅在唐代,生前酬赠或死后哀祭孟浩然诗歌,皆能道出孟诗清新自然的审美特质,并为其所折服和传诵,足见孟诗淡远之致。这既是孟浩然对"清"的诗性追求,也是后世追随孟诗的审美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纵观海子诗歌及其短暂的一生,不难发现其内在发展的趋势与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种之境界"的第一境、第二境是相符的,这种相符之处可以将王国维的"境界说"概括为一个花瓶来结合分析:第一境为海子开始诗歌创作(1980年)至1985年,从瓶底上升并扩大至瓶腰;第二境为1985年至1989年,继续从瓶腰上升并收缩至瓶颈;王氏的第三境可划分为从瓶颈扩大至瓶口之外,包括天、地、时间和人相融合的一个整体,海子在通过第二境后并没有顺利地从瓶颈展开进入第三境,而是跃入了第三境之外一个不可知的地方——"黑洞",但终其诗歌追求,海子毕生都在向着王国维所言的第三境不断逼近,他所具有的这种长远目光对现代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白咏赞襄阳的作品,大都是借襄阳山水人文来书写自己蔑视功名富贵、追求适情任性生活的思想感情.李白《赠孟浩然》第一次将孟浩然定位为隐士高人形象.杜甫对襄阳怀有别样的深情,他多次想到襄阳居住.杜甫《解闷》用“清”字概括孟浩然诗歌的特色,为后世诗论家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2.
学道求仙、服食炼丹几乎贯穿了李白一生。李白曾两受道箓,成为道教徒。那么,道教信仰与其诗歌创作以及诗歌风格的形成有着怎样的深层联系?从道境的玄远窈冥与“飘逸”的超迈精神、道境的超绝无限与“飘逸”的洒脱韵度两个方面,可揭示李白超迈不羁的人格追求与以“清”为美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是中国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诗人,在孟浩然笔下,可以领略到襄阳的自然山水之美、历史人文之美、人情之美与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诗作的主要风格是“清”,他的诗中营造了“清境”的各种情形。其诗中“清境”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借用朱光潜先生评论中国书法艺术水准的"疵"、"稳"、"醇"、"化"四境界,融合朱纯深教授"安身"、"立命"与"传世"的诗歌翻译"三难"新说,对诗歌翻译进行分类研究,以是否达到"化境"为翻译成功的标志,将所有译诗分为两大类:"疵境"、"稳境"与"醇境"为一类,"安身""立命"与"传世"为另一类;以"翻译质量"与"译诗在异域文化中的适应性与生命力"为分类标准,再将之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分为六个层次:疵境、稳境、醇境、安身、立命、传世;对于未达化境的译诗主要按照翻译质量来划分,对于达到化境的译诗主要根据其在异域文化中的适应性与生命力来划分。逐一厘清这些概念并以详实的翻译实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和孟浩然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作品风格也多有不同,但他们对诗歌艺术的追求是一致的。李商隐的爱情诗和孟浩然的山水诗,都选用了较多的残缺意象和空白意象,给人想像的空间,以达到一种言外之意、蕴外之致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他们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和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朗费罗是19世纪中期美国久负盛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中,有不少禅境、佛味隽永的诗篇,读之清醇澹泊,不沾一丁点儿的世俗气,带给人纯美的享受。朗费罗诗歌的禅境佛理体现在他的诗简洁押韵、口语化、通俗易懂,符合禅门提倡的"本色"要求,同时诗歌中闲适的人生追求和"空"、"寂"的意境设置,也体现诗人高、远、幽、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流派,以其清淡的风味、优美的旋律,给盛唐诗歌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开多元化之面貌。孟浩然的诗歌以清淡之美奏鸣了山水田园的序曲,呈现出了与那个表现强盛时代的诗歌迥然不同的风貌,给诗坛吹进了新鲜的空气,让人体会大自然的真谛。研究旨在从孟浩然对待入仕的态度及表现、浩然诗风、浩然诗风的影响及后人对浩然诗歌接受等方面探讨孟浩然诗歌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9.
王怡清 《考试周刊》2015,(15):16-17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大都具有"清"的特质。他欣赏的是清景,抒发的是清兴,探求的是清净之理。然而,这"清景"、"清兴"、"清净之理"中都散发着淡淡的"清冷"。孟诗之"清",即清冷、清晰、清新。清冷是其心境,清晰是其结构,清新是其用语造境。  相似文献   

20.
王连仓 《宁夏教育》2013,(11):43-44
国学大师王国维把诗歌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认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诗歌创作中同等重要。借用大师的话来形容语文课堂教学,余以为,课堂教学首先要追求并一辈子要追求的当是“有我之境”。只有“有我”,课堂教学才有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