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全球气溶胶监测网(AERONET)观测资料,借助平面平行辐射传输模式,计算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香河站和太湖站多年晴空条件下的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结果表明,SACOL、香河和太湖地区大气层顶气溶胶日平均直接辐射强迫分别为(-7.2±7.1)、(-11.7±9.5)和(-14.9±8.3)W/m2,地表处分别为(-21.9±12.2)、(-36.5±29.5)和(-42.2± 21.0) W/m2,大气中分别为(14.7±9.7)、(24.8±23.0)和(27.3±16.5) W/m2.香河站和太湖站气溶胶对地表的降温和大气的增温大于SACOL站.地表和大气中辐射强迫对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敏感,而大气层顶处敏感性较弱.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大于所有气溶胶的平均值,且对地表降温和大气增温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煤炭地下开采诱发地质结构破坏和地表形变,导致土体沉降和地裂缝的产生,进一步造成土壤砂粒含量增加,孔隙度增加,保水能力下降,土壤养分流失,微生物种群受扰动,土壤酶活性受影响,最终导致土壤肥力质量降低。以采煤沉陷的机理及土壤结构变化规律为切入点,综述煤炭开采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煤炭井工开采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机制,这些结果对于加快矿区沉陷土壤质量的恢复、土地复垦技术的研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乌海市是中国西北干旱区主要的煤炭工业城市之一,其PM2.5浓度变化特征、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尚不清楚。基于2016—2018年乌海市PM2.5逐小时质量浓度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潜在来源贡献函数(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actory,CWT)等探讨乌海市PM2.5的输送路径及潜在源。结果表明:2016—2018年乌海市PM2.5质量浓度年均值呈下降趋势,冬季PM2.5浓度最高,夏季最低。聚类分析表明西北方向路径是乌海市四季PM2.5主要的输送路径,乌海市气流在春、秋、冬三季均来自于西北长距离输送,其PM2.5平均质量浓度约97.96~151.33μg·m-3,而在夏季短距离输送气流是主要的输送路径,其PM2.5平均质量浓度约87.11~96.88μg·m-3。PSCF与CWT分析表明冬季PM2.5的潜在源区范围最大,主要源自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以及河西走廊等地区;春、秋两季PM2.5的潜在源区主要位于库姆塔格沙漠及河西走廊地区;夏季的潜在源区范围最小,主要来自河西走廊局部地区。PM2.5重污染期间,其主要路径来源于西北方向,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北部与甘肃交界处、新疆东部零星地区以及乌海南部地区。这些结果说明乌海市PM2.5污染的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干旱荒漠区,因此,防风固沙和减缓土地荒漠化技术的实施可有效改善乌海市和西北干旱区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MOZART-2,采用两组不同的污染源数据对东亚地区对流层臭氧(O3)及一氧化碳(CO)浓度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模拟。通过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发现,模拟结果能较好的再现日本南鸟岛站与绫里崎站观测到的季节变化特征。由于这两观测站所处的环流场形势不同,受亚洲大陆污染物出流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别,两组排放源下CO与O3浓度的模拟差异在两地的表现有所不同,在绫里崎站可以看到CO与O3浓度的模拟差异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季节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广州城区大气颗粒物中典型生物质燃烧示踪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州城区夏秋两季采集分粒径颗粒物样品,通过分析获得其中多种典型生物质燃烧示踪物(左旋葡聚糖(LG)、甘露聚糖(MN)和水溶性钾离子(K+))以及有机碳(OC)等含碳组分资料,进而探讨广州城区生物质燃烧颗粒类型及生物质燃烧源对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中生物质燃烧示踪物均在0.44~1.00 μm粒径区间占比最高。细颗粒中呈现出高LG/MN和K+/LG比值特征,与农作物残余物燃烧源颗粒物的排放特征一致。广州秋季LG/OC比值与国内其他城市在生物质燃烧影响严重季节的水平相当。利用受体模型估算出生物质燃烧源对广州夏季和秋季OC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0.8%和28.1%,说明秋收时期周边区域农作物残余物燃烧是广州城区不可忽视的大气污染源。据此,提供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6.
CMB模型在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中的应用进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颗粒物已成为我国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作为源解析受体模型的一种,在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中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主要介绍了CMB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同时概括了CMB模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被动微波遥感具有较强的穿透云、雾、雨、雪获取地表辐射信息的能力,在有云情况下的地表温度反演中明显优于热红外遥感。但云层和除去云层之外的大气,也会对微波信号有影响。以理论分析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有云大气对AMSR-E(th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arth observing system)传感器各通道微波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6.925和10.65 GHz 2个通道可以忽略有云大气的影响;18.7、23.8、36.5和89 GHz 4个通道必须考虑其影响,且它们可以表示成大气可降水量和云中液态水含量的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选出18.7、23.8和36.5 GHz 3个通道作为将来构建较高精度的被动微波地表温度反演算法的预选通道。  相似文献   

8.
利用第5次耦合模式计划(CMIP5)的24个模式模拟数据,与英国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提供的2006—2017年的月降水格点数据进行比较,通过误差空间分布、误差百分率、标准差以及误差趋势分析,对多模式集合下的中亚降水预估误差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模式集合对中亚大部分地区的年均降水预估偏多,尤其是东南部帕米尔高原与西天山的少数区域,误差偏大明显;夏半年(6—11月)在中亚东南及南部部分地区降水预估明显偏多,对中亚东北大部分区域降水预估偏少但不明显;冬半年(12及1—5月)中亚大部分区域降水量预估偏多,帕米尔高原西部部分区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东部降水预估偏少,预估偏多与偏少均不明显。同时发现,中亚西部与西北部年、夏半年、冬半年模式间标准差均小于中亚东部及东南部;中亚大部分地区尤其中部的年、夏半年与冬半年降水预估误差均呈现减小趋势;厄尔尼诺年以及拉尼娜年的降水预估误差的空间分布决定多年平均预估误差分布特征。各种误差分析表明,直接使用CMIP5模式预估未来降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多来自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如分辨率及地形处理、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降水物理过程等描述不完善。  相似文献   

9.
土壤含水量是气候、水文和生态等研究的重要参数。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法是遥感监测土壤含水量的常用方法。以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为研究区,使用MSG-SEVIRI (Meteosat Second Generation-Spinning Enhanced Visible and Infrared Imager)晴空数据,构建地表温度日较差-植被覆盖度特征空间。在此特征空间上,结合研究区土壤质地数据,建立土壤含水量反演模型反演土壤体积含水量。利用西班牙REMEDHUS (REd de MEDiciòn de la HUmedad del Suelo)土壤含水量观测网络的实测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均方根误差均在0.05m3/m3以内,具有较高的精度。与常用的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度特征空间的结果对比证明,以地表温度日较差替代地表温度,能够减小地表温度反演误差导致的土壤含水量估算误差,从而提高土壤含水量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83—2021年中国体育培训企业数据,采用多种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索中国体育培训企业空间分布格局与多尺度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对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展开探讨。结果表明:①体育培训企业数量上升趋势较明显,但各年度增长幅度差距显著,2020—2021年为“井喷式”增长阶段。②体育培训企业表现出显著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聚集强度随企业注册资本的提高而降低。③体育培训企业整体呈现“南(偏西)—北(偏东)”分布格局,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经济带,“沪—苏—浙—皖”“粤—闽—赣”是聚集程度最高的地带。④在地带尺度下,体育培训企业表现出东部最高、中西部明显偏低的“层级化”分布特征,南北方、沿海与内陆企业数量占比约8∶2和7∶3。⑤在省域尺度下,广东、江苏、浙江及北京体育培训企业数量合计占比超过60%,企业热点区和次热点区集中连片分布于东南半壁,西北半壁多为冷点区与次冷点区。⑥在市域尺度下,体育培训企业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问题更突出,企业的集中分布点呈现明显散发状态,主要零星散落于江浙沪地区,西北半壁的集中分布点极少。⑦在地带尺度下体育培训企业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的影响,而在省域和市域尺度下受经济实力、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各因子间交互作用对我国体育培训企业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较单因子均表现出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1.
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变迁大致分作唐代后期、宋元明时期、明末迄今3个阶段,各地段沙漠形成时间各不相同。其西北部沙漠起源最早。各种佐证表明,初期"毛乌素沙漠"大体形成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宥州故地,即今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的东半部。初期"毛乌素沙漠"的成因并非一般所谓过度的农业垦殖活动,而是自唐代贞观四年迄天宝年间的长期而过度的驻牧型畜牧经济活动,破坏了天然草原生态系统引致的后果。  相似文献   

12.
宁夏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沙漠运动会,在沙漠体育项目的开发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对参与沙漠类体育旅游项目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ASEB栅格分析法,通过分析宁夏沙漠类体育旅游项目的优势条件、劣势因素、机遇因素、制约其开发的客观因素,相应地提出沙漠类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隋唐王朝与北方突厥等民族在斗争交往中,领土分疆与彼此实际控制的范围,先后有数十次的变动。隋初曾与突厥约定以碛为界,北疆曾紧抵漠南。但突厥从沙钵略可汗起就以隋藩属政权的名义寄居白道川,开始向漠南发展,逐步控制了大漠南北。至大业年间始毕可汗公开反隋之际,隋突分疆始以河套地区东西向黄河—长城一线为界。隋末唐初,突厥或扶植反隋势力,或趁机南下武装占领,实际控制关中以北大部分郡县达十余年之久。东突厥灭亡以后,唐朝北部疆域在太宗、高宗之际达到极盛,武后时期一度大退缩,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基本定型在阴山一带。  相似文献   

14.
陕西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并取得成功的省份,又是北方诸省中第一个光复的省份,还是辛亥革命独立各省中坚持军事斗争时间最长的省份,直到清廷退位,南北统一,陕西方面还在与最顽固的封建势力升允等血战。陕西革命的成功,不仅仅将辛亥革命的浪潮扩展至西北地区,壮大了革命的声势和力量,而且还牵制了西北清军主力,吸引了河南清军西向,从侧面减轻了武昌前线革命军的压力,支援了湖北地区,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陕西独立影响辛亥革命的全局,在辛亥革命中有着独特鲜明的历史地位。西安新军起义,陕西光复是陕西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大事件之一,是陕西进入20世纪以来的第一件震撼事件。与其他省相比,陕西辛亥革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5.
巴丹吉林沙漠气温和降水特征及空间分层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4个气象站1960—2018年和沙漠腹地1个自动气象站2016—2018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交叉小波、小波相干以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巴丹吉林沙漠近60 a的气候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年均温以0.34 ℃/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年降水量增加趋势并不明显;年降水量发生多次突变,而年均温仅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一次突变;沙漠腹地和周边的月均温变化趋势具有高度相似性,而降水量的月变化趋势具有较大差异;综合各站点来看,气温和降水量在多时间尺度上主要呈现非线性关系;沙漠地区的降水量具有空间分异性,气温几乎不具有空间分异性。  相似文献   

16.
对黄土高原的灵台和泾川黄土 -红粘土序列进行了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古地磁研究表明,泾川剖面的底界年龄为 8.0Ma,这比灵台剖面的底界年龄老 1.0Ma.通过空间上红粘土剖面的地层对比,发现灵台红粘土序列相对较为完整和连续.该剖面可以作为中国北方晚第三纪红粘土的标准剖面.野外观察和粒度分析均表明灵台和泾川红粘土沉积为风成沉积.通过对南北向黄土大断面粒度参数的系统分析,初步建立了 粉尘沉积的粒度参数———沉积区距源区最小距离"的半定量模型.根据这些模型推测,红粘土的主要源区可能在现代的巴丹吉林沙漠及其以西地区.灵台剖面的游离铁/全铁值变化表明,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经历了非线性的演化历史.约 4.1~ 4.8Ma间为黄土高原地区 7.0Ma以来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的时期.该气候事件的出现可能同全球温度背景较高及全球冰量较小有着动力学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对1960—2011年中国东部地区微量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干燥晴天能见度、气溶胶光学厚度及云滴粒子有效半径等变化特征验证大气气溶胶对微量降水的影响,结论是气溶胶导致的微雨减少主要集中在华北京津塘、长江三角洲和华南沿海地区,且气溶胶越多的地区,微量降水的减少越严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自然放牧母牦牛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牧区采用开路回流式面罩-气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年龄阶段放牧母牦牛进行CO2和CH4呼吸排放通量的研究。结果如下。1)年龄对CO2和CH4呼吸排放速率和通量具有显著影响;进食对CH4呼吸排放速率有显著影响。2)1~2岁牦牛试验组高寒草甸生长季平均CH4和CO2呼吸排放通量分别为54.59和2 663.71 g/(头·d);3~4岁试验组分别为80.48和3 715.17 g/(头·d);5~6岁试验组分别为84.45和4 663.55 g/(头·d)。3)CO2和CH4呼吸排放通量与血液生化指标具有相关性,并且年龄是影响生化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4)自然放牧母牦牛的甲烷排放量远低于在不同区域放牧的其他牛科动物。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地域性"建筑的概念阐述入手,将多元文化视角下生态地域性建筑的创作形式概述总结为:大洋洲海洋生态地域性建筑、南亚次大陆阳光主题与低技术主题建筑、西亚沙漠主题和新技术主题建筑、非洲建筑的"神秘"魅力、拉丁美洲民族主题建筑及东亚建筑的崛起与拓展等,最后提出技术仿生的形式审美观、人地和谐相处的伦理审美观及诗意栖居的生存审美观的"生态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