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职业院校将非遗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对传承优秀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有重要意义。分析非遗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现状,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大思政课”理念和多元评价理论,通过构建多主体联动机制、优化管理模式、引入非遗大师合作平台等路径开展非遗课程思政育人,提升育人成效,达成培养职业人才工匠精神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工业文明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和忽视。落实和加强非遗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传承先民生活智慧、复兴中华文化成为每一个中华人民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青少年作为非遗文化的重点传播对象,既是参与者、享用者,同时也是传承者。而学校作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阵地,课程建设是核心。本文旨在从非遗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非遗文化进课程的整体构建,发挥非遗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延续非遗的生命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何爽 《文教资料》2021,(3):158-160
本文在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深入挖掘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美学价值,与当前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新内涵、新形式、新途径紧密结合,通过梳理传统优秀手工艺蕴含的文化之美、工艺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阐释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必要性,探索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美育教育体系的途径和做法。  相似文献   

4.
民俗艺术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闽南非遗民俗舞蹈是闽南民俗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其面临传承和创新问题,将闽南非遗民俗舞蹈引入高校通识教育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缓解闽南非遗民俗舞蹈面临的困境。确定课程开发模式,设定课程开发目标,精选课程开发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认知、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的美,最终达成育人目的。同时,也为闽南非遗民俗舞蹈的传承创新扩大群众基础和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5.
我国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将非遗文化元素引入专业课程,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相融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能让青年群体更好地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文章以北京区域非遗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融合为例,提出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希望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融入非遗文化元素课程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黑龙江省音乐类非遗为例,对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展开研究。首先对必要性进行分析,接着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总结,最后提出几点思考。黑龙江作为非遗大省,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利用,因此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应该在加强分层性课程内容设计、注重体验式方法增强课程融合实效、创新课程拓展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7.
余冰 《广西教育》2022,(5):4-6+15
本文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侗寨·五娘”教改项目为例,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接受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提出中职学校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整理区域内侗族非遗优势项目,构建非遗现代传承育人模式,通过倡导民族文化育人的理念,激发侗族女生自我意识觉醒;将侗族非遗技艺融入侗族女性职业教育课堂,引导侗族女生提升劳动技能;关注侗族女性社会发展轨迹,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技艺传承和实现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8.
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需要辅之以相应的新人文教育来传承文明、涵养精神、启迪智慧。海门市通源小学从本地非遗文化中挖掘教育资源,构建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的非遗课程群,并借力非遗传承人,通过课堂教学与活动展示相结合,学校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深化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9.
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着区域的历史底蕴、民族记忆、文化基因和文明风尚,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是地方优秀文化的代表。教育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形式。学校可对非遗项目进行开发、利用,将其融入校本课程,并通过“研究—培训—实践—展示—评价”一体化的形式推进课程实施,不断完善非遗课程,探究有效的传承策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引导学生了解、感受、研究区域非遗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包含于后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地域文化中的遗存,因而非遗具有地域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荆州非遗文化在荆楚文化土壤中生成、发展与传承,具有先秦楚文化的烙印以及荆楚文化的典型特征,是湖北现代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荆州非遗传统音乐项目具有浓郁的楚歌艺术特色,手工技艺类项目则继承了楚国手工艺技术的特色,而民间文学类项目也普遍以荆楚地域历史文化、名人为创作和歌颂的对象,它们共同体现了荆州非遗的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21,(1):47-53
生态人类学视域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适应文化生态的变迁,并进行着新的传承与发展。湘西州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既要遵循当前非遗保护的一般性原则,更需立足区域文化生态变迁这一大的文化背景。通过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强化对文化生态变迁过程的研究、发挥非遗新的社会功能、培育新的传承群体、激发非遗持有者新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等措施来改善湘西州非遗与所处文化生态的再适应,实现生态人类学视域下湘西州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是非遗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非遗文化传承日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文章结合非遗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承的政策背景、内涵研究、保障机制对非遗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承的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非遗的数字化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手段,地方性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工作上有着地缘关系、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将非遗保护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地方性高职实现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特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在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传承中做到了基地化、课程化、规范化等"八化",对高职院校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工作具有示范性。  相似文献   

14.
皖北非遗文化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许多变迁,加强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显得极为重要迫切。要提升皖北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意识,维护其原生态;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整体性保护;重构非遗文化空间,使非遗在坚守中有效调适;"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彰显非遗文化空间活力,从而有效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整体性保护,切实推进皖北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15.
苏艺森 《成才之路》2023,(18):137-140
深入挖掘和体验非遗文化的内涵,将其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让非遗文化能更好地传承弘扬下去。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能让幼儿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开阔幼儿视野,提升幼儿美术素养。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可采取以下途径:创设丰富的艺术环境,身临其境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请进来,走出去”,丰富美术教育形式;以项目课程为依托,进行深度的学习。  相似文献   

16.
王元  孙玫璐 《职教通讯》2019,(17):14-18
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断代失传、工艺创新瓶颈等传承危机。职业教育作为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和创新方式,在传承观念、传承主体、传承机制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传统学徒制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如注重默会学习、充满人文关怀、学艺必精等。为此,梳理了传统学徒制的内涵与特点,提出从师生关系、课程开发、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发掘其对于职业院校传承非遗文化独特的养分与滋养。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稚爱非遗”园本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之一。“稚爱非遗”园本课程在丰富幼儿园教学资源、创新育人形式、培养幼儿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促进“稚爱非遗”园本课程的实施与推广,幼儿园应当提高教师开发园本课程的能力、探索园本课程的实施路径、在实践应用中进行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深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并将非遗文化引进课堂,构建非遗文化的教学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沧桑,优秀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灿烂明珠和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华和文化血脉,推动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不断深入,"非遗进校园"已经成为中小学的选修课程。基于学校所在地拥有的浙江省慈溪市级《酱油、米醋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笔者发挥当地三原色德育品牌优势,将非遗文化的传承贯穿到小学生的课程学习与活动实践,让学生的思维"海阔天空"。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遗"的保护传承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通过"非遗"资源课程化并纳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营造"非遗"校园文化氛围,开展非遗技能竞赛,建立体验、展示基地等,帮助高职院校打造特色品牌,使高职学生形成特色竞争优势,从而助力高职学生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