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篇:教学内容的思考目前,高校中文系师生所依据的古代文学教材,普遍是游国恩等五教授主编的四册《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六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这是迄今为止,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两部古代文学著作。它倾注了老一辈学者的无限精力与心血,至今仍然是古代文学爱好者必不可少的学习参考书。但是,这两部著作的出版年代距今已整整二十五个年头,过去的研究成果、研究  相似文献   

2.
十年来,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撰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先后编撰出版或修订出版了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章培恒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等数部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通用教材。这些文学史著作,广泛吸纳了二三十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体例严整,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它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铸就了今天文学史研究、文学史著作编撰的辉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主干课程,也是高等院校中文系展示古代文学教学、科研水平的良好平台。因此,全国各地高校大凡设中文系部者,皆重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或是在教材的选择编排上下功夫;或是在内容重点和难点的设置讲解上做文章;或是在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上出新意,诸如此类的方法不胜枚举,其核心就是围绕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努力寻求更为优质的教学效果。也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成为精品课程之一,同时也打造了众多的古代文学优秀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编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六朝辞赋部分时,参阅了目前较有影响的几种著作,主要有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以下简称为《参考资料》),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以下简称为《朱本》),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1980年出版.以下简称为《散文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以  相似文献   

5.
对维吾尔伊斯兰文学史上著名代表作家亚萨维的著作《警言集》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其宗教源泉、题材内容、维吾尔古代文学传统及历史贡献,并对亚萨维及其《警言集》对中国维吾尔文学,维吾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哲学思潮的深远影响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上下四千年,源远流长,浩如渊海。在这丰富的文学史料基础上来构建中国古代文学史,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表述中国古代文学的概貌和发展脉络,科学地阐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渊源和规律,力求反映出古代文学发展的本来面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但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受着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的制约和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又和文化的其它领域如历史、哲学、宗教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文学史的撰述必须正确阐释文学发展中的内外关系。既要看到文学发展中文学和时代的经济、政治以及哲学、历史、宗教、艺术等的密切关系,从而认识文学作为优秀民族文化传统重要部分的历史价值;同时,更要着眼于文学本身,不使文学变成政治与经济的简单图解,成为哲学和历史的失掉个性的附庸,而单明其自身发展的先后继承、消长得失以及独具情性和美感的文学特性,成为一部真正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7.
文化建构:文学史研究的新思维──林继中《文化建构文学史纲》读后张晶与近年来古代文学界关于文学史理论与文学史观的研讨、争论相呼应的,是一批新的断代或专题文学史著作的问世,为文学史研究领域带来了崭新的辉煌。理论探索与争鸣有益于打破传统的文学史研究与操作的...  相似文献   

8.
王娟 《大学教育》2023,(24):106-109+117
桂林既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文化、历史悠久的廉政文化,又有被誉为“中国传统词学最后辉煌”的临桂词派,还有民俗文化和道文化等,这些资源均可用来充实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教师通过课堂讲授与讨论、课外阅读与探索、文学历史现场教学等,在教学实践中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古代文人的精神和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为推动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9.
在国人自撰中国文学史的草创期,龚道耕《中国文学史略论》是一部有思想、有内容、有特色、有价值的文学史著作,但在学界却似乎一直处于被遗忘的状态。龚道耕谈论文学、论述中国文学史,遵循传统的、古典的大文学观,讲求通识,主张“自成体系”,认为文学渊源于六经,反对仅以诗歌、戏曲、小说为主的狭隘文学史观。注重采用中国传统学术资料,特别是传统的目录、史传和诗词文话,从中搜寻出文学史的脉络线索。而对于诸多问题的阐述,持论严谨平实,观点匠心独具,这在早期中国文学史的撰写中可以说是别树一帜、引人深思。因此,若回顾、评价早期中国文学史的创作,龚道耕《中国文学史略论》势必要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百年中国文学”并不仅是时间概念,而且是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史概念,它以其整体的视界,“一览众山小”的气度,突现了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演变过程,这无异是一项革命性举措,把当代文学置于百年中国文学视野去研究,是一种艰难的整合,除《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等少数几种论著较令人满意外,有份量的,经得起时间沉淀的著作还是太少,今后如要编写新的文学史,寻求突破性的进展,仍必须把更新文学史观念和方法放在首位,此外,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再次,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文化层面上的融合。还应倡导扎实,严谨的学风,强调学术论著撰写时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1.
陈福康教授的《日本汉文学史》是中国人撰著的第一部全面研究日本汉文学发展史的著作,是考察日本这个暧昧邻邦的一部良史。而所谓良史,主要体现在"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的材料搜集与使用以及"不虚美,不隐恶"的著史态度上。《日本汉文学史》做到了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较好的统一,是域外汉籍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2.
考试改革是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课题的内容之一。在"文学史"和"作品选读"两门课程中,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和题目类型,力图体现文学教学的特点,对深化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历史审美思想是历史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尚书》历史思想中,其历史审美观尚无人专文探讨。《尚书》的历史审美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对人的美德的赞美;对人的功业的赞美;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归根到底,是对人的赞美。《尚书》中较为缺少对自然的审美等内容。《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有自己的独特色彩。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的编选以现代性为线索,符合20世纪中国文学追求现代性的历史任务。同时,追求现代性意味着文学必须对时代作出回应。尽管这样会使文学及其研究难逃实用目的,但以现代性的核心——理性精神来回应时代不同于以往政治实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以回应时代为灵魂,以现代性为线索,在论文集的编选上达到了形神兼备,成为论文集编选的学术规范典范。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元素”的影响日盛。从旅游资料的翻译入手,探讨“中国元素”的再现以及通过中国元素衍射出的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唐搜主编的《现代文学史》和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两本在其各自时代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学史为例,通过一种互文的阅读来考察“阶级论”与“人性论”的文学史构建,探讨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一门学科”的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得与失,并借此试图反思当下文学批评流行的某些观念与方法。从文学史范型看,前者是一种实践的理论,是革命实践的文学史表征;后者则是一种理论的实践,是人性论的文学史写作实践。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在经历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之后,新文化者们掀起了以思想革命为核心、以政治救亡为最终目的、以文化批判为基本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表达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结构改造的迫切愿望。《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新文化的缔造者们对新文学的首次集体回顾,而小说集、戏剧集的入选篇目集中体现了新文化者们对民族文化结构改造的具象性表达内容。中国封建伦理道德是构成国民性和“家国同构”政治体制的核心,而伦理道德革命是救亡图存和思想解放的先决条件,所以在新文化者们对民族文化结构进行批判改造的核心内容中,伦理道德革命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18.
对于任何一个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都离不开好的教材。芬兰汉语教师Tanja编写的《走吧》独具特色,给我们研究"中级汉语教材话题如何选取及其与文化项目兼容"提供了借鉴。当前的中级汉语教材重形式而轻内涵,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少对语言文化移入的考虑。应该重视教材话题本身的意义,突出其实用性。教材"话题"与"文化项目"兼容过程是语言融合的过程。一方面教材"话题"要适应异国文化,让对方自然而然地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教材"话题"应该体现汉语言独有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中绝大多数作品产生的时代正是中国文化空前繁荣的唐代,在《万叶集》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刻地感觉到中国文学的气息。本文将以《万叶集》各期代表歌人为例,探讨一下他们的作品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探索。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研究型学习方式。教师在这种实践教学中应发挥引导作用,注意典型性、多样性和差异化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