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邸永君 《甘肃教育》2011,(18):75-75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尚书·梓材》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其本义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后来随着所指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都城,即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有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苌注日:“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即京畿。  相似文献   

2.
“中国”这个词由来已久。春秋时所说的中国,有的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有的是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古人认为四方为夷,四夷之中的国家为“中国”。如《诗经·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四夷之中的国家,以前指河南省一带。后来指华夏族、汉族所居的黄河南北和中  相似文献   

3.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中国”一词。《诗经·大雅·民劳》中写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国”这个词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  相似文献   

4.
“两面词”与“反训”说略周照明所谓“两面词”也就是同一个词兼有相反的两面意思。如“仇”,既可以指好的方面,如“同伴”“配偶”:《诗经·周南·兔直》:“公侯好仇”;曹植《浮萍篇》:“来为君子仇。”又可以指坏的方面,如“仇敌”:《史记,秦始皇本纪》:“相...  相似文献   

5.
《诗经·小雅·黄鸟》(以下简称《黄鸟》)是一篇众说纷纭的诗。但对诗中的“黄鸟”,当代《诗经》研究者的意见却比较一致,即认为是指剥削者。高亨先生说《黄鸟》的“作者是个佃农”,黄鸟指地主,“此诗与《魏风·硕鼠》有相似的地方”(《诗经今注》)。余冠英先生说《黄鸟》写的是“离乡背井的人在异国遭受剥削和欺凌,更增加对邦族的怀念”,黄鸟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China     
《海外英语》2012,(12):54-54
《汉语大词典》解释:“中国”的“中”是“中间、当中”的意思。远古时代,华夏民族居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代《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惠此中国”一说,但此中“中国”实为“国中”,不是真正指国家。国家的“中国”一词见于《孟子·滕文公上》“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相似文献   

7.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汤”,本义是“热水”。《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汤”的今义则是菜汤、米汤等,作为“热水”的意义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在“赴汤蹈火”这个成语中还保存着。  相似文献   

8.
《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三千年前,商迁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从此,这只黑色的燕子便在这神奇美丽的八百里太行山之东麓,波光粼粼的洹河南岸栖居下来,繁衍生息……———题记  相似文献   

9.
对于《诗经·召南·甘棠》篇中的“蔽芾”一词,《毛传》训为“小貌”,而《诗集传》训为“盛貌”。两种解释到底孰优孰劣,可以从词义和诗意两个角度对“蔽芾”的真正含义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即以《诗集传》为代表的“盛”义来解释“蔽芾”才为恰当。  相似文献   

10.
许穆夫人是春秋时代卫国(今河南省淇县一带)人,嫁给许国(今河南省许昌市、县一带)国君穆公,称许穆夫人。她被称为我国最早的爱国女诗人。她的诗作,公认的是《诗经》中的《鄘风·载驰》一篇。存有疑问的是《诗经》中的《邶风·泉水》和《卫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篇章教学的重点是落实字词句。尤以字词为关键。要弄清每个词在一句话里的具体的确切的含义,即一个词当什么讲,内容是什么,只有识别词在特定语句中的含义,才能很好地阅读和翻译文章。落实字词含义,主要是搞清字词在句中的特定含义。本文所说的特定含义,不是指古汉语专门词汇的含义,如“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中国”指中原,还如“太子、走狗,爪牙”等专门意义,而是指一个词在特定语句中的确切、特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物”这个词原意为“杂色牛”,如“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诗经·小雅·无羊》);后泛指“万物”,“事物”,《列子·黄帝》中讲:“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也可指环境、外物等,如“自其不变  相似文献   

13.
“小康”一词在古代有三种解释。其一是“小安”的意思,如《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理想低的一种社会。战国末到汉初的儒家学者认为古代有过“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礼记·礼  相似文献   

14.
《元曲选外编·调风月·第一折》:“将手帕撇漾在田地。”“撇漾”和“田地”两词不大好懂,但今河北方言中仍在使用。“撇漾”即今天的“抛扔”,“田地”并不是指“大地”,而是指的“地上”。今河北冀中一带还有叫“就地”或“当地”的,如“不用搬  相似文献   

15.
“归”字在《诗经》中,含义是非常丰富的,仅“于归”、“归宁”、“大归”三词就描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三个片段:结婚、回娘家、被弃。本文试图从“归”字在《诗经》中的不同含义入手,结合《诗经》文本和其他一些先秦典籍,探讨其时女性的一些婚姻状况。  相似文献   

16.
“先生”这一称谓由来已久。历史上各个不同的时期,“先生”这个称谓所指代的对象有所不同。在古代,“先生”有八个义项。①始生之子,犹今言头生、第一胎。《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领域中,“课程”这一概念的涵义最为复杂。“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唐代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所作的注疏中。其中有“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的句子,这里的“课程”指的是礼仪的活动程式。宋代朱熹曾多次使用“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纪念日。因此在各种媒体上“建国”一词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多,使用“建国”一词的本义绝大多数是专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如“庆祝建国50周年”、“建国以来”、“建国50年来”、“建国前夕”、“建国初期”等等。这样做无疑是极不严肃的。“建国”一词是指建立(开始成立)国家。最早可见于《周礼·天官·家宰》:“推王建国。”目前,各种媒体所称“建国”之“国”,当然指的是我们中国。而中国的含义又是如何呢?《辞源》对“中国”解释为:上古时代(又称“远古时代”,指没有文字以前…  相似文献   

19.
<正>《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历来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其中“雨雪”词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据《经典释文》“雨,于付反”(即“雨”读去声)注释为:“雨,是动词,雨雪,即落雪。”《大辞典》释“雨雪”云:“下雪。”正是以《诗经·采薇》这四句为证的。这样训释向无异议,其实大可商榷。  相似文献   

20.
古诗文中有许多与“南”字相关的词语.现择要简释如下: 南山 ①终南山.又称太乙山、周南山等.在今西安市南,,如“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王维《终南山》)②祁连山。《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留岁余.还.并南山。”③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山东。④荆南山,也称君山,现称武夷山。⑤泛指南面的山。如陶渊明有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⑥指《诗经》中的篇名。如《诗·齐风·南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