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暑假又已来临。孩子的暑假怎么过?许多家长都在想这个问翘。笔者有个建议,假如郊区或农村有亲戚,不妨送孩子“上山下乡”去。首先,农村那翠绿的田园,湛蓝的天空,潺潺的小溪,清新的空  相似文献   

2.
一个在高二时曾因贪玩而离家出走、高三时又因厌学而放弃高考的农村孩子,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呢?在经历了许多风雨挫折之后,他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一定会好好念书。  相似文献   

3.
在城乡结合区域的学校 ,学生来源日益多样化。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 ,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是否一样 ?是把他们看成一样的孩子 ,还是针对区域不同进行特殊的教学准备 ?通过教学实践的摸索 ,笔者认为 ,这类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禀赋的差异 ,施行“差异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常看到 ,农村学生往往面临更多的学习困难 ,尤其是不擅长“追赶型”学习 ,学习情绪不够饱满。有相当一批家境贫困的农村孩子在学习上挫折感较强。原因何在 ?笔者发现有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特别不爱讲话、不爱出头露面 ,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这种学生“呆头呆脑”。还有一…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工作繁忙或身处外地,将孩子交由祖辈照顾已成为很多年轻父母不得已的选择。但忧虑也随之而来:家中老人是否会过分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坏脾气?老人陈旧的教育观念是否会阻碍孩子的自我成长?孩子整天和祖辈在一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如何建立?孩子的心理健康尤为关键,长期和老人待在一起,会不会像个"小老头""小老太"?面对内心的矛盾,年轻父母们往往会有两种极端的做法:要么"一堵了事",为了避免  相似文献   

5.
前几天,有位朋友带着孩子到我家来玩,我与这位小客人作了简单的谈话:问:小朋友,你在哪个幼儿园呀?答:我在××幼儿园的大班。问:老师教你们画过什么呀?答:画过汽车、小房子、小鸭子、电视机。问:请照我家的电视机画张图画好吗?答:我画不来!问:老师不是教你画过了吗?答:那是照着图样画的!问:桌子上摆的电视机,不是最好的样子吗?答:不!我只会照着画好的样子画!孩子的一番回答,引起了我的深思,为啥孩子离开了老师的图样就画不来?这应责怪孩子吗?  相似文献   

6.
国庆放假一周,正好是我们农村秋忙之时,这群四年级的孩子怎么管理呢?我备感头疼。望着这群孩子,突然想起这三十四个学生正好来自四个村……嘿!有办法了。我拍拍手让孩子们静下来:孩子们,我有个新主意要告诉大家,你们一定感兴趣。  相似文献   

7.
午睡的时候,孩子们睡得香香的。我在看书,偶而抬起头,看着孩子们睡得香香的脸蛋,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愉悦。这时方老师来找我,她说:“我在校门口碰到一个熟人,他们家亲戚的一个孩子在你班里,孩子的名字叫童非,有这个孩子吗?”我说:“有,怎么了?他原来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有苗不愁长”。的确如此,不知不觉间,孩子长大了,该上学了。可一上学,有的家长认为愁事来了——为管孩子学习而发愁。于是孩子一上学,家长也开始了漫漫陪学路。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头上,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孩子身上。早上送孩子出门时反复叮嘱:“要听话,好好学习。”中午坐在饭桌上边吃边问孩子:“今天学的啥?听懂了吗?”晚上孩子刚看一会儿动画片,就急忙催促:“快去学习吧,你都看了多长时间啦?”等孩子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又忙不迭地拿出搜集来的各种测试题放到孩子面前……这些家长只要看见孩子在玩或看电视,就忍不住要干涉…  相似文献   

9.
吴三平 《湖南教育》2005,(22):19-19
上课铃响了。一位老教师匆匆走进四年级教室,激动地说“: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党和政府非常关心我们农村孩子,决定免去一部分困难同学的课本费。我们班7个名额。”老教师顿了顿,又说:“下面请同学们提提名吧!”短暂的沉默后,同学们慢慢议论开了。有几个胆大的孩子陆续举起了小手“:我提小旺!”“我提小红!”我提……”最后数一数,共8个候选人。老教师一看,这8个孩子家里确实都非常困难,有父母双亡的,有母亲智残的,有……唉,怎么办?只有7个名额,刷谁呢?正在老教师感到为难的时候,一个叫阿球的男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不要,给小灿吧…  相似文献   

10.
张之淮 《中华家教》2013,(Z1):40-41
老师:您好!我有个问题老公,至少在教育孩子上很有问题。他总是爱说孩子:谁谁的孩子考了多少,谁谁的孩子考了第一,你看你,让我怎么说,说我丫头考倒数?你也给我考个前几名!他每天回到家只要孩子在看电视,也不问作业做完了没有,也不管看了多长时间,只会冲孩子喊:就知道看  相似文献   

11.
邻居家有个读四年级的小学生,酷爱美术,在画画方面很有天分。可是,其母坚决不准孩子画画,非让孩子学弹琴。孩子学不好,母亲又是骂又是打。老师发现后开导这位母亲说:“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这位母亲却说:“什么兴趣、爱好,孩子就是‘泥人张’手里的那团泥,大人想捏个啥样就捏个啥样。孩子懂啥?难道家长还会给孩子亏吃?”“孩子是家长手中的一团泥”,正是凭主观意志培养孩子的一些家长的共同想法,也是这些家长教子失败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孩子是有个性的独立的人,孩子参加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12.
在讲授《小黄鸡的故事》一课时,我问学生:“你认为梅梅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梅梅把瞎了眼睛的小黄鸡抚养大,是有爱心的孩子。”“梅梅是个善良的孩子。”“梅梅是个懂事的孩子。”这时吴少锋挠了挠头说:“我认为梅梅是个任性的孩子。”这孩子平时小脑袋里总有许多奇怪的想法,今天不知又是怎样想的。于是我问:“吴少锋,为什么这样评价梅梅呀?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因为当初小黄鸡来到梅梅家时,妈妈说不要养它了,它看不见东西,不能活。梅梅还是执意把它养大了。”我一听,别说这孩子还真有他自己的理由。我接着说:“那你…  相似文献   

13.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4.
老师常为这样的一个问题而大伤脑筋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难管 ?为什么我班上天天有这些烦人的事 ?家长也感到莫名其妙 :我的孩子成绩好而他的行为为什么差 ?我的孩子为什么成绩不好表现也不好 ?究竟是哪个为因 ,哪个为果 ?学生自己也相当困惑 :其实我很想变好 ,可是为什么只要有破坏纪律的就有我的份 ?原因何在 ?对学生的管理应该是立体的 ,既要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 ,又要借鉴学生的前期管理经验 ,还要考察学生的外界条件。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刘易斯说 :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具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和成功的潜能 ,问题在于如何挖掘并将其引入正确…  相似文献   

15.
【文题设计】老人和孩子走在小路上。孩子:沿途有什么好看的吗?老人:有啊,有石头,有水流,有小草,有树……孩子:那有什么好看的?老人:你看,石头旁边长着小花,水流里藏着歌声,树下坐着歇息的耕者……你听,风中有鸟儿的歌唱,还有牧童那缥缈的笛音……老人与孩子的对话,让你想到了些什么?请以“在路上”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题解】文题提供的是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对话中,老人与孩子构成了矛盾的两极。同一条小路,两人的感受竟判然有别:在孩子眼里,似乎没有什么好看的,而在老人的眼中,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什么会…  相似文献   

16.
为人师者应该认真审视自己每一天的教育,问一问自己:我的教育到底给了孩子多少幸福的享受和成功的体验?我有没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我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自己是否已学会了静心倾听,学会了慎重评价,学会了用教育的智慧唤起孩子的自信,学会了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17.
家长:“下雪天”。他在这里干什么? 孩子:滑雪。家长:对了。他正在滑雪,从山顶往下滑。你能重复一遍么? 孩子:他正在滑雪,从山顶往下滑。家长:很好。冬日的早晨彼得睁开眼睛,透过玻璃窗往外看。雪下了一整夜,满眼望去都是雪白的一片。”他在窗子外边看到什么了? 孩子:雪! 家长:对了。外面有很多雪。孩子:是的。家长:“早饭之后,他穿上羽绒服,飞快地跑出门。路上的雪被  相似文献   

18.
在《跳水》一课的教学中,将孩子和猴子、跳水联系起来是关键,而联系点则是孩子的帽子.当我讲到"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时,有位同学忽发奇想,大胆提出设想:"孩子能不能想别的办法拿到帽子呢?那样就不用跳水啦!"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产生了位移,都替孩子想办法:  相似文献   

19.
一日上街,遇一家长,她问我:“老师,我的孩子经常看那些闲书,却很少见他读课本。这样下去,会不会影响他的学习呢?”闻此,我喜忧参半。喜的是一个学期的努力有了成果:语文学习“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所以每接手一个班级,我都努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筹书,使学生有书可读;读给他们听,让他们对书产生向往之心;开展读书小组活动,使孩子们读得有趣。现在听说他们在家时也爱看书,怎能不喜?忧的是农村家长文化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怎么才能使家长直观地感受到让孩子多进行课外阅读的好处并从心里支持他们读课外书呢?恰逢期中家访,我决…  相似文献   

20.
农村孩子与土地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我经常看到一些农村孩子即使穿着一新,也无所顾忌、投入地玩泥巴、挖沙坑,在地上又滚又爬,即使遭到家长、老师的斥责。他们也往往只是口头接受批评,背地里仍玩得热火朝天。我常常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恋土情结”吧。如何满足孩子对土地的这份依恋,我的看法是:首先,可丰富幼儿的一日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与土地亲近的活动,允许孩子在沙、石、土上玩。一片沙地,可让孩子画画、挖地道、筑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