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性评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尽管人类已经阔步迈入崭新的世纪,但"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究竟是选拔还是发展?这仍然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这就意味着课程评价观必须实现一个根本转型,即由竞争本位的、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观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  相似文献   

2.
<正>一、研究缘起我国基础教育现行课程体系就课程评价而言,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的作用和评价的社会选拔功能,但对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重视不够,评价方式和技术比较单调。改革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十余年,但"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阴影依然笼罩我国基础教育。我们不得不再一次面对一个老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究竟是选拔,还是  相似文献   

3.
奚群 《河北教育》2010,(3):41-42
改革旧的评价方式,建立内容多元、方式多样、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并有效改革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考试评价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和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探索与实施开放性、发展性考试评价的路子。  相似文献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学生评价的研究任务成为众人所关注的焦点,它关系到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是否健康发展的问题。就现状而言,或许是出于对外显的教育目标——升学的过分关注,学生评价慢慢演化为考试的附庸。自2000年基础教育课改起,对于学生的评价越来越关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何在新课程中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理念?鉴于此,以下在对学生评价问题作了探析之后,通过梳理和借鉴国外学生评价理念与实践,以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的设计与对策。新课程需要新的教育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教育评价观应该突出显示教育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和参与、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价学生成为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既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新要求,也符合国际课程评价发展的动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6.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可以成为我国课程评价的一个基点研究。文章从评价取向、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要求四个维度概括了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建议我国确立发展性评价观,建立和完善多元主体、复合标准的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颁布,是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环节的重大成果。这一改革举措,使我省中考招生制度发生了根本改变。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质量评价观,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但《指导意见》在实验区的落实仍需要一个学习、  相似文献   

8.
提高未来基础教育质量有四方面问题必须要重视:一是要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研究,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二是要重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做好改革要坚持做好三件事情: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性,确定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三是重视教育质量的评价,我国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质量评价,评价工作的关键是充分发挥评价的诊、咨、督、促、导五方面作用。四是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我国相关研究已经揭示创造性人才发展阶段,创造性教育开展的方式以及T型人才培养观,这为创造性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变化,考试改革作为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势在必行。如何看待考试,怎样改革考试方式,是课改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对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于这样一个服务于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我们的认识是:它只是一个认知领域的评价目标。因为认知领域即课程编制的领域,它必须和高校入学的考试测量有所不同,必须摒弃应试主义的研究倾向,而探索一条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评价之路。  相似文献   

11.
杨国金 《湖北教育》2004,(23):25-2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既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和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在教育教学改革领域,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课程改革是核心,评价制度改革则是关键。没有评价制度改革的跟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可能半途而废。纸笔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无法取消,但已是非改不可了。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新课程强调,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奖惩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它将改变学生的生活,也将改变我们教师的教学生活。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又迎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在课改的进程中,评价制度的改革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是因为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改成效的关键环节。新评价观的提出,使广大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考试评价中的困惑与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瓶颈",研究并解决其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从调查研究的角度,主要对厦门市小学教师课程评价的目的观、功能观、策略观、内容观、方法观、改革观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厦门市小学教师的课程评价观主流积极、健康,取向更为科学,但在一定程度上仍遗存着传统课程评价观的痕迹;小学教师的课程评价观因不同文化背景、学习培训、实践经历、工作范式、学科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城市与农村、学科之间的差异等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5.
课程资源的教学论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基本课题.本文从教学论的视角出发,审视了课程资源对知识观、教学观、教师观、学习观和评价观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指出在课程资源的视域下教学活动需要不断地超越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向学生主体的自我意义建构迈进.  相似文献   

16.
姚继荣 《快乐阅读》2012,(34):54-5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村级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构建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这既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国际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的教育评价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现行的学生评价往往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课程改革呼唤新评价理念指引下的新的评价方式——发展性评价。而在发展性评价中有一个小环节,它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是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那就是评语评价。  相似文献   

17.
李仲武 《教师》2010,(23):38-38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课程评价的改革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实际出发,根据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要求,探索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新思路,是我们中学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发展性课程评价引入语文考试改革中,在发展性教育评价规范性评价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语文课程不断发展为目的,力求发掘发展性教育评价对语文考试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而课程评价观的转变更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夏雄峰 《湖北教育》2003,(11):13-14
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评价与国际先进的教学评价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向我们提出了锐意改革、迎头赶上的迫切要求。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新体系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为语文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课程评价的改革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实际出发,根据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要求,探索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新思路,是我们中学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发展性课程评价引入语文考试改革中,在发展性教育评价规范性评价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语文课程不断发展为目的,力求发掘发展性教育评价对语文考试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