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什么是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就是"爱智慧"之学,中国没有爱智慧之学,只有智慧之学,是为了达到别的目的而利用智慧。古希腊爱智慧是一种精神的生殖力和创造力,是以闲暇和惊异为根源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实质上也是对人自身的本质的追求。哲学就是自我意识,是对自身生命的价值的反思,而未知死,焉知生?所以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意义,这意义是绝对个体化的。  相似文献   

2.
哲学产生于惊异、闲暇与沉思,哲学的使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主体与客体相一致的观点和群众观点。哲学的未来是十分美好的,未来的世界必将是哲学的世界,未来的人类也必将是赋予哲学思维的人类。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学产生于惊异。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到"星辰、太阳和天空的景象",这就驱使我们去考察宇宙,由此便产生了哲学。儿童初临人世,精神世界还没有先入之见,周围的一切甚至他本身都是那样的陌生、新奇、不可思议,这很容易使他对一切产生惊异:"这是什么?那是什  相似文献   

4.
何谓哲学?对此的解释在思想界众说纷纭,但都回避不了"哲学"这个名词的发明者毕达哥拉斯,他将研究哲学的人定位于既不为名、也不为利的人,将哲学解释为"爱智慧"。亚里士多德提出研究哲学有三个条件:惊讶、闲暇、自由,这三个条件实际上诠释了毕达哥拉斯对哲学的经典定义。惊讶是哲学的起因,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人对"一切存在者存在于存在之中"的惊讶;闲暇是研究哲学的条件,是一种面对哲学的纯粹向度,然而中国哲学数千年都失去了这种向度;自由是哲学的归宿,它指向了哲学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终极目标,在一种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科学之"真"与道德之"善",体现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5.
<正>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老很老的老头,叫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科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惊异、闲暇和自由。贪玩的人需要这些,而科学更需要这些贪玩的人。很多时候,科学是玩出来的!"50后"或者"60后"应该还记得,小时候没有半导体收音机,只有一种叫矿石收音机的小玩意儿。这是在半导体二极管发明以前,一种用天然矿石晶体作为高频检波器的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学产生于惊异。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到“星辰、太阳和天空的景象”,这就驱使我们去考察宇宙,由此便产生了哲学。儿童初临人世,精神世界还没有先入之见,周围的一切甚至他本身都是那样的陌生、新奇、不可思议,这很容易使他对一切产生惊异:“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月亮为什么要跟我走?”“太阳是晚上离我们近呢,还是中午离我们近?”……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提出研究哲学有三个条件:惊讶、闲暇、自由。惊讶是西方哲学"存在"意义上的本体论起源,这种起源使西方哲学迈出了由宇宙论向本体论跨越的关键一步;闲暇是面向哲学的一种纯粹向度,这种向度决定了西方哲学与世俗无关而走向形式化的纯粹品性;而自由则体现了西方哲学追求生命之真、追求伦理之善与追求品格之美的统一,它构成现代人性所追求的理想人格,逐渐演变为西方政治思想中的民主诉求。今天,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研究哲学的三个条件中看到中西哲学德性和知识的根本分野。面向未来,我们正处于一个学习西方、超越西方的心理诉求期,那么我们必将正视这一分野,并从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对比中发现自身的缺陷,从中汲取为我所用的东西,以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教育"几乎贯穿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全书,尤其集中于最后两卷(卷七后半部分和卷八)。一般认为,与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王制》中主要谈论哲学教育不同,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主要论述公民教育或政治教育。不过,亚里士多德在论教育时又特别重视"闲暇",认为闲暇"自身就有快乐、幸福以及享福的生活",这与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静观"之自足的描述极为相似。从这个角度看,亚里士多德的"闲暇"教育也指向哲学教育。本文将首先分析教育在《政治学》文本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教育与政制的关系,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教育的一面;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政治学》中教育与闲暇的关系,并结合《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相关论述,挖掘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教育之可能。  相似文献   

9.
惊异在哲学上是从无知到知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从平常事物中发现其不平常性.艺术创新就是在无知与知之间产生探求的激情,用个体对自然生命形态独特的感悟和理解进行艺术创造.惊异的好奇心与艺术创新的求新意识在此具有哲学上的同源与融合性.  相似文献   

10.
曾建强 《湖北教育》2004,(21):17-18
科学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未知领城的探求中寻找出一条通向科学并走进科学的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和科学的诞生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惊异;第二是闲暇;第三是自由。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距今已二千三百多年,这样久远的观念对我们还有用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古希腊文明是现代西方哲学和西方科学的源头,源头的东西,未加修饰最为朴实,西方哲学和西方科学从那里发生、  相似文献   

11.
休闲是"成为"的过程,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休闲哲学强调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超越。文章从主体性、日常性、勿执性、有时性四个维度探讨禅宗的休闲哲学。禅宗指出,"本性即佛"、"自净其心",使个人通过对生命本性的认识,以自我对生活目标的设定与行为方式的选择为途径实现身心的解脱;"平常心是道",将理想与追求外化于人的日常生活,实现随缘人生;"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处于日常事务之中又不执著于妄念、杂念;"日日是好日",瞬间即永恒,全心于当下,在生命的分秒中感受休闲。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休闲不仅仅是一种心境或生活态度,而且是具有本体性意义的生存方式。休闲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要求人们克服物质欲望带来的束缚,以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方式生产和生活,并且要在自然的背景下来确立人的真正意义。休闲透射出中国古代哲学中所具有的纯朴的生态智慧,这一智慧与当今环境伦理学的很多理念形成了印证。因此,对这些具有生态智慧的思想进行总结和诠释,将有助于为当今环境伦理理论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几千年来的中国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实质性特 征。这是由中国社会高度政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这样。中国古代哲学在主题、世界观、社会功能三个方面,都令人信服地证明,中国古代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几千年来伟大中华民族寻求生存和发展,维护社会和平与稳定,消弭战乱、治国安邦的丰富政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秉着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原则,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丰富理论遗产,建构好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老子在休闲与养生方面的思想是中国休闲思想史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积极有为的生活方式就是追求个体生命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协调与共存,而老子的养生理论与休闲智慧正是以“体道”为理论宗旨,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休闲核心的具有自然主义思想的哲学。老子主张人要长生久视、活得自然,那么身体就要健康,心性就要悠远闲淡。老子的休闲与养生思想主要包括:“随化自然、少私寡欲、致虚守静”的养生原则;“自然无为、知足常乐、回归自然”的休闲境界。所以,老子的养生与休闲智慧对现代人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西哲学境界的基本差异及其共同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哲学自其发端处便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基本境界。追本溯源 ,从微观上入手 ,分析表现这种差异的内核思想 ,力求在这种比较中揭示中西哲学演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及其在心理层次上和社会行为中造成的巨大辐射力 ,并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 ,试着对哲学成长的远景作出探索性的求解 ,即中西哲学都应内在地而不是外在地完成“情”与“理”的全方位融通。希望在全面审视中西哲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时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90后"大学生有着充裕的闲暇时间,而他们的闲暇生活却陷于困境之中,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缺失由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教育观念滞后和社会嬗变等诸多因素综合所致。重视当下大学生闲暇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完整,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闲暇观念,合理规划、建设闲暇教育课程,优化教育环境,提高闲暇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提倡以艺术的方式优游人生,他的人生哲学沾染着浓厚的闲适享乐的色彩。看似以闲适享乐为主调的林氏的快乐人生哲学,其实是有着深沉的文化内涵的:它以浓淡适宜的关于人生的悲剧意识为其人生画面的底色;用智者独具的达观的人生态度来乐处人生;对人生的目的不作漂渺的幻梦或形而上的追问,而以生活本身为人生之目的;闲适享乐地优游人生是他艺术地应对人生的方式,是其人生哲学最显层的形态。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加剧,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一个问题,那就是“休闲”,如何去休闲?方式可能是多样的,从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独特的休闲方式,那就是“独处”,独处与孤独不同,独处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生活方式,而孤独则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心理体验。独处可能会有孤独感,但在陶渊明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则是享受闲暇。独处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其内在特质在于独处更容易获得自由与自然,这也是休闲的要求。当然独处不是自闭,陶渊明的独处还提醒我们学会自娱与自我追问,在哲学和精神层次上,休闲与独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旅游类大学生不仅仅是休闲教育的教育对象,更是未来旅游休闲行业的管理者和从业者,需要担负起旅游休闲政策的制定,并引导和教育公众进行科学、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的重任。然而目前旅游类大学生休闲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育资源不足,休闲现状堪忧。现从教育定位、教育组织、教育运作和教育资源四个维度,构建旅游类大学生休闲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成为”理论、体验理论、建制理论角度探讨儒家休闲哲学的基本内涵。认为,在“成为”理论方面,儒家休闲哲学以成圣成贤为目标,以角色履行为途径,以自主性为特征;在休闲体验方面,儒家以情感原则为基础,提倡从摆脱自身、社会和“天”的约束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快乐;在休闲建制方面,儒家走社会休闲化的道路,礼乐作为一个红线贯穿在整个社会建制中,使社会建制成为人自我实现、体验快乐的制度保障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