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春旻 《大观周刊》2011,(30):32-32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新时期全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然而减轻过重课业负担不能单纯理解为少布置甚至不布置作业,而应在严格控制作业量的前提下.创新性地作业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达到学习者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体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尝试转变布置语文作业的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刘桂英 《大观周刊》2012,(27):221-222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刘俊芹 《大观周刊》2012,(13):170-170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孙红 《大观周刊》2011,(28):162-162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既是教育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又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协调好时间与时效之间的矛盾.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有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谭召永 《大观周刊》2012,(27):269-269,238
我们教师不能只知道教知识.要懂得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是本文要探讨的两个重要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思考如何上好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终端目的无疑是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何延霆 《大观周刊》2012,(45):342-34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究竟怎样引导学生学好数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严重地阻碍了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如何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出发.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案.构建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体系?在此谈谈本人多年来新授课教学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张玉洁 《大观周刊》2012,(16):251-251
温家宝总理说过“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专家认为“独立思考”就是意味着自主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减负增能”。目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是课堂,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所以转变理念并真正在教学中落实好新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有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教与学方式的理念,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导学案”,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相似文献   

8.
马俊凤 《大观周刊》2011,(10):23-23
课堂教学和学科知识学习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创新意识是融合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的.是结合于每个教学步骤和每项活动中的。教师应该设法将凝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发掘出来.时刻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下面浅谈授课中的几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9.
王振鑫 《大观周刊》2012,(28):243-243
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袁纯珍 《大观周刊》2011,(22):94-94
以赏识为核心的“赏识教育”.是以学生学习和活动为载体,抓住教育的契机,优化课堂氛围.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全方位地受到赏识.并在不断获得赏识的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创新,逐步完善超越自我。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赵晓容 《大观周刊》2011,(30):231-231
新的课程改革犹如一阵春风迅速吹遍了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精彩课常教学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增长.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获益良多.学生在大人减轻了学业负担的同时.还大大灵活了思维.提高了学习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段红梅 《大观周刊》2012,(31):218-218
传统操作课存在的问题:1、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开展.主要原因在于一部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差的学生。如何调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矛盾呢?2、学生自身素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智力水平等方面。另外学习习惯好的学生比习惯差的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都强等。  相似文献   

13.
张国华 《大观周刊》2012,(39):141-141
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只能在进行的方法和策略上下功夫.探索高中数学教学的新路子.创造出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我们特进行了“数学随堂评价模式”的实验.以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随堂评价模式来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数学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戴大鹏 《大观周刊》2013,(2):101-102
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教学中学生厌学的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结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变学生不愿学为想学,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5.
胡盟 《大观周刊》2011,(20):28-28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不仅在于课程知识与结构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改进课堂教学理念和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和思考。语文阅读教学应如何提高有效性呢?笔者认为.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因此.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樊明庆 《大观周刊》2013,(1):209-209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侧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活”起来呢?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更新设计,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努力创造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一、关注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7.
申亚芹 《大观周刊》2012,(22):201-202
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8.
宋守萍 《大观周刊》2012,(49):289-289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说学好物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演示.不仅仅能够使学生直观的去感悟各物质之间的变化。接受起来更加容易,还能够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缩短教师讲述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自己学习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赵秀艳 《大观周刊》2013,(11):249-249
自主学习.就是在自主教育氛围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激发主体意识.积极发展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学习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学习.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体现在不墨守成规.有创造性的学习七。探索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探索性学习.可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吕梦华 《大观周刊》2013,(8):245-245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