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封面链接     
《主编与发行人》2007-2 2007年最佳编辑Earl Maucker 《南佛罗里达太阳前哨报》总编辑Earl Maucker使整个报纸大放异彩。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只有四家美国新闻机构被允许设立办事处,《太阳前哨报》是其中之一。如果办事处有什么麻烦,古巴政府唯一要找的商议者就是Earl Maucker,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Maucker的新闻之路颇具戏剧色彩。他曾因不及格被大学退学,接着参军入伍,练就了打字本领,并在退伍后成为报纸实习印刷工。之后,他威了正式记者,不仅获得美联社的调查报道奖,还因出众的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  相似文献   

2.
1982年9月20日出版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上,刊载了一篇题为《美国新闻界遭到公众更多的非难》的文章,文中列举了许多实例,说明美国公众不信任美国新闻工具。美国主要的垄断报团奈德——里德报纸公司总裁最近对出版人所发表的演说中,概述了美国公众对美国新闻界的态度,他说:“真实的情况是许多美国公众不十分喜欢我们,或者是不十分信任我们。他们认为我们太妄自尊大。”1981年美国哈里斯的调查表明,印刷的和电子的新闻事业的信用已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只有24%的人说他们信任电视新闻,对报刊表示信任的更少,只有10%。与1973年的调查结果——信任电视新闻的为41%,信任报刊的为30%——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相似文献   

3.
据新华社华盛顿15日消息:在有关美军亵渎《古兰经》事件的报道引发阿富汗等国穆斯林抗议活动后,美国《新闻周刊》在16日提前出版的最新一期中就报道中不确之处表示道歉。《新闻周刊》编辑惠特克说,报道中有关美军方调查人员已经证实发生了亵渎《古兰经》事件的内容是不准确的。他说:“我们对报道中任何不准确之处表示歉意,并向由此事引发的骚乱受害者和受到牵连的美国士兵表达我们的同情。”惠特克说,那篇报道的来源是一位“熟悉内情的政府官员”。这位官员称,他在美军方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看到了这些内容。而在报道出版以后,那位官员又说,他…  相似文献   

4.
○3月初,《中国报纸月报》创刊。该刊由新闻出版署报纸司主办。○3月14日,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研讨会,讨论如何加强对书报刊市场的管理。○3月20日,上海市新闻学会召开“市场经济与新闻报道和新闻改革”新闻学术研讨会。○4月1日,由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主办的《今日港澳》杂志创刊。○4月2日,由新华社上海分社主办的《开放》杂  相似文献   

5.
○7月1日新闻出版署向全国有关单位发布了15项印刷行业标准。此标准将于10月1日起实施。○7月1日《中国财经报》正式创刊。○7月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机关报《中国检察报》创刊。○7月5日新闻出版署报纸管理司邀请在京部分新闻单位研讨如何办好“周末版”。○7月10日第十届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展览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全国新闻摄影大赛作品展在北京开幕。  相似文献   

6.
赵启正先生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主任,他在2003年12月3日的一次报告中提到了关于怎样看“负面报道”的问题。《新京报》在2003年12月4日报道这则新闻时用字不多,兹照录如下:“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负面,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吗?不是。判定这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8.
○3月11日中宣部和中国记协联合举办新闻背景研讨会。主题是研讨新闻写作如何运用背景材料。○3月中旬全国首次广播电视研究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提高精神产品生产水平,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3月12日—4月3日《深圳商报》连续发表《为进一步解放思想鸣炮》等8篇系列评论。引起海  相似文献   

9.
观点平台     
《青年记者》2004,(1):27-27
赵启正:说我们的不好的不是负面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2005年12月5日的一次报告中提到了关于怎样看“负面报道”的问题。《新京报》12月4日报道这则新闻时用字不多,照录如下:“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负面。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  相似文献   

10.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10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新闻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鲁珀特·默多克一行。他说,默多克先生领导的新闻集团已被广大中国民众所熟知,希望新闻集团在促进“让世  相似文献   

11.
○6月22日《经济参考报》与台北《工商时报》在北京正式签订“新闻合作协议书”。“新闻合作协议书”包括互供消息、新闻采访、合作采访、协助采访、委托采访、协助新闻查证、合作举办研讨会以及资料收集、交换等事项。1992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6月22日至28日全国省级广播电台台长会议在沈阳和大连召开。会议强调:站在改革开放潮头,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闻的真实性,我们党是非常重视的,早在四十年代就从理论方面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了。一九四三年九月一日陆定一发表了著名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他以唯物论的观点论述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并指出,唯物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一九四五年四月四日延安《解放日报》以《新闻必须完全真实》为题发表了社论。文章要求,不仅每条新闻实有其事还要去掉新闻在分寸上的毛病,并指出,旧型的新闻事业对于社会多少是不大负责任的,我们就是要改革这  相似文献   

13.
彼得·詹宁斯与美国电视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新 《国际新闻界》2005,(5):31-35,58
美国广播公司王牌新闻主播彼得·詹宁斯(Peter Jenn ings)2005年8月7日走完了67岁的人生旅程。在连日的纪念性报道中,上至总统下到普通百姓纷纷表达了对这位把一生都奉献给新闻事业的新闻人的深切怀念和高度赞扬。布什总统说:“彼得·詹宁斯拥有漫长而成绩卓著的新闻生涯。他报道了很多重要事件,这些事件有助于解释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世界。很多美国人依赖彼得·詹宁斯提供的新闻。他成为很多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会被怀念。”①一名叫伊娃·巴雷特的网友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为一位主播伤心痛哭,但这正表明彼得是多么的特别。他赢得了…  相似文献   

14.
今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报道了一位新闻记者因为一篇批评报道而被迫离开了新闻工作岗位。他是江西《乐平报》摄影记者詹晓东。1999年1月,他在《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上用笔名“农笋”发表新闻照片,以《公开聚赌,学童上阵》为题,对乐平市高家镇成万人聚赌、还有学龄儿童参与的情况进行曝光,招致了本地领导的不满。有关领导把他叫去,拍着桌子责问他:“詹晓东,你为什么曝  相似文献   

15.
从 字面上看 ,新闻科理应是从事新闻采访 ,或向新闻媒体提供当地新闻线索工作的。但是现在一些地方的新闻科的“不务正业",倒常常令人产生这样的疑问 :新闻科到底是干啥的 ?今年3月9日 ,《工人日报》刊登了题为《烟花爆竹酿造人间惨剧》的图文报道 ,报道了河南省滑县有关部门对烟花爆竹疏于安全管理 ,以致酿成6人死亡的重大火灾事故。这篇报道的作者是我的同事 ,他从滑县采访归来回到郑州时对我说 ,当地新闻科的同志发现他采访火灾事故 ,就与他“商量”怎样报道。他们建议从“事故发生后 ,当地领导怎样重视 ,怎样及时救人”这个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不明白!     
新闻中有些现象使人费解、不能明白。比如:台湾影星林青霞(已加入美国籍),“首次访问北京,1月5日在北京饭店露面”。我们各家报纸、通讯社没有直接报道,相反到1月7日才由中新社转发了台北消息,“据台湾《中央日报》昨天一则消息透露……”。(请见1月9日新民晚报)你说怪也不怪。新闻中还有点故弄玄虚地说什么“对此  相似文献   

17.
我仔细阅读了3月2日新疆日报四版的文章《○的联想》。《○的联想》说的是新疆的体育,我却联想到我们新疆的新闻界。我是做宣传工作的,平日除了看新疆的报纸,还常看一些全国性的报纸。每当在那些大报上看到有关新疆的新闻,那怕说的是我不成兴趣的事,也定会睁大眼睛,一字不漏地详细读完,最后还必以赞许的目光看看作者的姓名。之所以  相似文献   

18.
王豪 《新闻三昧》2004,(1):30-31
2003年11月11日有光明报业集团和南方报业集团强强联合创办的《新京报》在北京创刊了。发刊词中说《新京报》的口号是:“负责报道一切。”又具体解释为:新京报致力于对报道的新闻负责,一切新闻和一切责任。有责任报道一切新闻,追求新闻的终极  相似文献   

19.
据《陕西日报》8月29日报道,陕西省4位市委书记不约而同要求,五种 新闻不报道。这就是:“我们正干的事不报道,正想的事不报道,会上研讨的。面上汇报的,干扰中心的新闻不报道。”为什么不报道呢?榆林市委书记马铁山说:“地方领导的天职是为人民干事,所以我们做事,不是新闻。如果我们不干事,那才是新闻。”这几句话,道出了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值得搞新闻宣传的同志们深思。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正想的事没有事实,干的事没有结果,事干成了是好是坏让人民评说。人民说好就报道,人民说坏就批评,就追查,这样的新闻受…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宣伟伯博士与他的一位学生根据美国调查机构的有关资料,发现报纸与电视提供的新闻有本质的不同,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电视是新闻最生动且最感人的递传者,我们从电视提供的新闻事件中,寻求事实。但一旦要作深度了解或取得抽象观念,我们就会去读比较慢的报纸与刊物,因为后者可以供给较有深度的解释。应该说,宣氏此语确有一定道理。比如一位夺冠呼声最高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观众也许能从电视画面中看到他比赛失利的现场情景,但也仅此而已,而《体育报》上的一则报道则不仅可以报道这一事实,而且可以增加许多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