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裴志平 《湖南教育》2005,(24):19-19
语言文字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就要明白语言“表”的什么“情”,“达”的什么“意”。“情”不知,“意”不明,便不能很好理解和运用这个工具。要讲出“情意”,当然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教学情感。  相似文献   

2.
语趣文味     
“悟”是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十九世纪罗马天主教哲学家雅克·马里坦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从建立在先验的基础上的“悟性”和直觉开始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指出,没有被悟性彻底领悟的事,都不可能用熟记的方法学习。但这只是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悟”的存在和悟的重要。对“悟”的认识,应该是庄子的那种“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是闭环体系,其认知与实践过程是相互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分为“教”“感”“悟”“行”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特色与教育重点,通过对其过程进行分析,并将教育效果反馈至各个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简洁”一词,新华字典的解释是(说话、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这个词用来指说话和写文章易懂、好理解,用于诠释生活方式,恐怕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于让人明白如话。作者不愧文学大家,抽象的概念,干瘪的词语在他的笔下变得具体可感,触手可及。  相似文献   

5.
“醒悟”和“省悟”是一组常考的近义词,二者词义非常接近,《现代汉词典》甚至直接将“省悟”解释为“醒悟”。但我们通过分析比较各自语素的意义,仍可看出其差异。①醒,如梦方醒;悟,恍然大悟。醒悟意即一下子明白过来,它强调猛醒、突然明白。而省悟中,悟作明白讲,省作反省讲,反省是一个慢慢明白的过程,故省悟强调慢慢明白。②既然醒作如梦方醒讲,故醒悟多指在别人的点拔、教导下明白。而反省属内心活动,故省悟多指自身领悟明白。  相似文献   

6.
“悟,觉也。”《说劝》即理解、领会、觉醒之意,表现为从迷惑到明白、从模糊到清晰,表现为一种在紧张的沉思后突然产生的豁然开朗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一种打破常规思维的突破,表现出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哲学作为一门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很强的思辨性,这一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不是说让眼光在纸面上跑一阵。”要“潜心会本”,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应该多留点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不能越俎代庖。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升华。重感悟的课堂,一定会有情的震撼,而情的基点就在于对文本的解读。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8.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些道理或思想感情。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20日刊登了何炳章老师的文章《不妨用“悟课”替换“磨课”》,文中作者从分析“磨”字褒、贬两方含义入手,指出“优质课的打造过程,由于其指导思想就是磨,所以常常比较费时,效率不高。效果也欠佳,甚至陷入了磨蹭和磨人的境地”。有鉴于此,文章主张“悟课”,让教师们“领悟、觉悟、醒悟”文本,从而养成“悟性”,引发“灵性”。该文认为,“好课是悟出来的,而不是磨出来的。”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悟课”固然重要,但“磨课”也不能忽视。相对于于“悟课”而言,“磨课”更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教学历练。  相似文献   

10.
“悟”字乃由“心”字加“吾”字组成。古人曾讲:“心之官则思。”“悟”字从左往右看,其意乃“思之吾也”,亦即“思考的我”;若从右往左看,其意乃“吾之思也”,亦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悟性乃是思考与独创的本性。不思考,不会有悟,无独创不能算悟。悟性往往表现为人们对于自然奥秘、事物联系、语言内涵、生命价值等的飞跃式的顿然领会或瞬间把握。悟性,是心灵的闪光,是心智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悟”与阅读教学苏州市沧浪区教育局教研室王喜华阅读,就是读别人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接触到的只有文字,作者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惰、意境、情趣等等,靠读者凭借文字去理解、去体会。这种理解和体会,就是“悟”。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使学生“悟”,...  相似文献   

12.
1.1主体性原则.探究性教学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真正主体,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也不能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只有教师恰如其分的“导”才能使学生在深层次的“做”与“悟”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创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它通过声音来打动人的心灵,使人们在“音”的行进中得到情绪的抒发和心灵的感受,从而提高人的身心素质。音乐教学一般是通过学生“听”、“悟”来入手的,如果我们能使“听”、“悟”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解决好“听”、“悟”这两方面的问题,让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声、韵、义”融为一体的兴奋状态,就能加强学生对乐音的感受,曲意的理解,乐境的体验,以乐激情,动情生悟,最终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唐晓燕 《课外阅读》2011,(9):301-301
曾读过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文章《思索,在咬文嚼字上的定格》,在文中她强调:咬文嚼字重在“悟文品字”。“悟”由“心”和“吾”组成。从左向右看就是“思考的我”,从有往左看就是“我的思考”。可见非思考不能算“悟”,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算“悟”。“品”呢,指辨别好坏,就是恰当地咬文嚼字。“悟文品字”的关键是个“悟”字,悟字当头,品在其中。  相似文献   

15.
读书学习讲“勤奋”、讲“刻苦”、讲“有恒”,无疑是正确的。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是要达到更高的境界,仅仅在表面上停留于“勤奋”、“刻苦”、“有恒”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思之善“悟”之。其实,前人讲读书学习要“勤奋”、“刻苦”、“有恒”,本来也含有深思和善悟之意。有人喜欢引用韩愈的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相似文献   

16.
语文阅读教学重在过程而不是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语言,吸收写法,关键在于“感”、“悟”两字。冰心曾说:“我深切地相信,不论是人情,是物景,到了尽头处,是万万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的”。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于字里行间,在文字背后空白处所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欲得其精华,只能凭感悟,感其佳境,  相似文献   

17.
田旭伟 《职业技术》2006,(14):123-123
政治课教师一般都明白这样的道理: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但有时课到最后时,会出现草草收尾的现象,让人有虎头蛇尾之感。我个人认为: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还要有韵味无穷的“尾声”。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善始善终。如果只有良好的开端和成功的过程,而没有圆满的结尾,整堂课就会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的境界之“真”不仅指“真情实感”,而是要深入到欲望的本真,在“欲望本真”的基础上,通过审美直观并且由“理念”而感发出的“势力之悟”,才是王国维境界之“真”的真正内涵,是生命之“真”,这种“势力之悟”悟的是人生最深之意义,标示着对人生要义的体认、对超验人生的自觉体验。  相似文献   

19.
“悟”是语文学习的妙法。古人十分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悟”。“顿悟”“了悟”“颖悟”“心悟”“意悟”“领悟”等是人们谈禅、评诗、论学时常用的词汇,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语文学习财富。  相似文献   

20.
误区一:迎合学生天性赏识放弃原则 教育“以人为本”被简单地理解为迎合学生的天性。对学生不能说“不”,不能批评,生怕扼杀了“牛顿”,夭折了“爱迪生”,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赏识”泛滥成灾。如某校一节政治公开课,教师问:“在红绿灯路口,夜间没有警察值勤的情况下,你是怎么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