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中国6月高考、9月入学不同,韩国的学年度从春季开始,因此韩国高考在秋冬之交举行。2006年11月16日,韩国进行了2007学年度高考。这次高考命题引人注目,一是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二是不久前震惊世界科学界和  相似文献   

2.
高考作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一项活动,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引发了一系列被称做"高考现象"的社会现象。"高考现象"的出现表明高考已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情,而且已经变成整个社会的事情。"高考现象"出现的背后有种种原因,但学历社会的现实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将"高考现象"放入学历社会的背景下考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3.
《第二课堂(小学)》2010,(4):124-124
只有中国在高考时举国上下如临大敌?错!在韩国高考中,考生、家长以及社会的紧张程度丝毫不逊于中国。11月16日是韩国一年一度的高考日,这也是一个令家长和参加考试的学生无比紧张的日子。  相似文献   

4.
私人补习机构在土耳其被称为"dersane"。由于土耳其高等教育入学需求日益高涨,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如此巨大的升学压力,更多的家长希望子女通过参加私人补习增加高考成功的机会。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参加私人补习的各种因素及其对高考的影响,并略举了韩国和我国私人补习情况。  相似文献   

5.
高考作为从中学为高校选拔学生的教育性活动,凝聚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和注意,也集聚了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意见和期待.目前的主流改革思路为对高考技术进行修补的渐进性改革,没有在高考基本观念、基本制度方面进行改革的打算.这种思路没有体现出高考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反映了国家高考认识的"保守",有必要进行反思.对国家的高考认识进行重塑,标志着国家高考方向的转变及对传统高考观念的超越,其内容既具有前瞻性,也具有复杂性,需要国家决策者明辨是非,分清真伪,以超常的境界、胆识和勇气,重塑国家的高考认识,使高考走出"工具论"的逻辑,为高考和教育提供思想和理论方面的引导,促进教育的实质性进步.重塑国家的高考认识,关键是要转变国家领导层的高考观念,因为我国高考制度的实质性改革是要由他们来主导或领导的.而由他们主导的高考改革,才可能达到"拨乱反正"、"重整教育纲常"的效果.国家高考认识改变所带动的教育制度及社会风气的改变,可能会重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时的"中兴"景象.  相似文献   

6.
高考供求均衡问题探析——"高考移民"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考供求关系主要受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其中政治权力和社会利益集团对高考供求均衡的扰动最大,后者导致高考市场的二元分割,损害了高考制度的公平与效率并导致大规模的"套利"行为——"高考移民"。打破高考竞争市场的二元分割,缩小不同地域教育水平的落差,是解决"高考移民"问题、实现高考供求均衡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以往教育界对高考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关系探讨,多停留在感性层面。高考被看成是造成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和推行素质教育的"绊脚石",并因此承受着不公正对待。实际上,高考既与应试教育没有天然的"血缘",不是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也并非素质教育的"绊脚石"。这些关于高考的误解都是由社会竞争和社会矛盾所引起。  相似文献   

8.
为了便于老师和同学复习备考,我们曾结合《时事》相关文章将2007-2008学年度热点问题归纳为十六个专题(详见本刊2007-2008学年度第6期P56~57),供大家备战高考。新学年,我们将这十六个专题内容与2008年高考试卷政治题对照,彰显出《时事》对高考复习备考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一、广东高考采用3+X方案后划线困局的形成1.1999—2001年,高考科目地位平等问题及解决1998—1999学年度,广东高考实行较大改革,采用了"3+X+综合"方案(其中,3为语文、数学、英语三科,X为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考生至少选其中一科,综合为物理、化学、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视角下的“高考移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考移民"问题作为目前社会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正在逐步引起大众的关注,已日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使得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高考移民"问题显得格外必要。文章从西方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社会行动论和社会建构论多个理论视角对"高考移民"问题进行了分析,有利于获得对"高考移民"问题更深刻的认识,进而有利于推动我国的高考改革的不断完善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异地高考"问题,确切地说应该称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这一问题牵涉到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涉及城市的基础教育承载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等诸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势在必行。任何一种异地高考问题解决方案都将有利有弊,都有受益者和利益受损者,难于十全十美。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逐步放开是异地高考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高考由单纯为高校招生的活动变成万众注目的社会性活动的原因,有教育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其中,"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定位,强化了高考的功利化特色,汇聚了公众"趋利"的本性,使其成为千军万马拥挤的"独木桥"。而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公平机制缺乏,则使高考成为社会公平的"消防队",承担了自己无力也无须承担的社会公平责任。而为追求社会公平所逻辑性地采用的"统一性"模式,使高考的功能扭曲,性质异化,成为教育进步的障碍。让高考回归教育本性和实现教育公平,才是高考改革的理性目标。  相似文献   

13.
韩国高考英语更重视听说能力的考查,难度远大于中国高考,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高考英语改革应与高中英语课程改革配套进行;在国际视野中,中国英语教育仍处于落后状况,应加快调研和改革。  相似文献   

14.
高考完毕,有学生出考场就会发出"我参加了假高考"的感叹。听到这样的感叹,倍感心痛的认为他们不是遇到了"假高考",而是学了"假英语"且在不知不觉中做了一年无用的"假复习"当了一年的"假高三学生"!我的理解是:一般情况下,形容词"假"+"名词"是用来表达某个事物最终的功能或者人们体验了某个事物得到的结果和感受与人们对这个名词最初的期望不一样才能称之为假。高考断然不会有假,即使考生认为高考是假的,现实是他们的命运也是要由他们认为的"假高考卷子"来决定,所以,没有"假高考",只有"假备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中,高考是实践,考前复习是否真实有效就是需要被检验的真理。真心希望少一点"假备考",少一点对高考的茫然未知,师生多一点考前考中考后"全在意料之中"的轻松,淡定和自信!  相似文献   

15.
高考作为现行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评价性制度之一,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高考的负向社会功能日渐凸显,主要体现在"努力高于天赋"的成才标准指向,"学历重于能力"的人才选拔取向和"结果大于过程"的社会价值导向。此三者构成了高考的负向社会功能。树立"注重过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才观,改革当下"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考对社会的种种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高考复读生,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其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本文以高考复读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复读生的社会支持,关注高考复读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分析得出应从三个不同的阶段给予高考复读生以社会支持:一是高考复读前的决策支持,二是高考复读中的过程支持,三是高考复读后的价值支持。这三种支持无一例外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在心理上给予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与职业》2004,(30):25-25
《少年文摘报》不愧为深受全国中小学生喜爱的学习辅导类精品名报,2004学年度高考试题命中率再创新高,竟然超过80%,中考试题命中率也超过了75%。  相似文献   

18.
高考改革的"公共领域"是指高考改革决策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公共空间,它是一个公共舞台,是一个在这里民众可以就其有关高考改革的公共事务进行协商、辩论和批判,进而对高考改革的决策产生影响的领域。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我国高考改革的"公共领域"发育尚不成熟。建立有效机制,搭建和完善高考改革的"公共领域"对于高考改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罗华明 《师道》2007,(6):14-15
2007年高考如期而至,这不由得使笔者回想起去年6月6日韩国《首尔新闻》的一篇报道:中国许多城市里的药店近期避孕药畅销。这不是因为成年女性对避孕药的需求增多,而是临近高考的高三女生,为了在高考期间推迟经期而选择了服用避孕药!高考与避孕药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将两者放在一起是那么的别扭和意外,但却催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下高考化学试题内容选材及能力结构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下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关涉高考改革的本质与核心。探讨实施课程标准后新高考化学科的考试范围和内容、试题的构造技术及能力要素。试题选材构造技术包括价值取向、学术领域、知识视野、社会背景、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等多维要素;能力要素包括一、二级能力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知识了解"、"知识理解"、"规则运用"和"问题探究",在具体命题时还应考虑主体内容的"能力亚层"、"题干特征"及"答案特征"三方面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