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一位广受读欢迎的、不可多得的重要作家。她的小说是她悲观精神的俘虏,浸透着荒凉之感。张爱玲的小说赋予故事、人物、意象以一种大的时间跨度;张爱玲的小说使历史与现实处于不断的叠映对照之中;张爱玲的小说时空关系往往倒错……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探讨创作主体将其悲剧生命意识与小说结构和技巧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小说,多笼罩着一种苍凉、阴抑的灰暗色调;张爱玲小说的人物,也多不能以善良正直来评价,有的甚至还有点“坏”“恶”。但如果仅看到张爱玲小说色调的阴暗和人物非善,“坏”“恶”的表象,而忽略其背后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也即“懂得”,则是对张爱玲小说的严重误读。本文从张爱玲对人性“懂得”的内涵,即,人性的普通、凡俗性,物质性,乱世生存对人性的影响及人性动态发展的复杂与丰富出发,分析其“如得其情,哀矜勿喜”中蕴含的深沉博大的人性与悲悯情怀,也即张爱玲所说的人生素朴的底子。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多笼罩着一种苍凉、阴抑的灰暗色调;张爱玲小说的人物,也多不能以善良正直来评价,有的甚至还有点“坏”“恶”。但如果仅看到张爱玲小说色调的阴暗和人物非善,“坏”“恶”的表象,而忽略其背后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也即“懂得”,则是对张爱玲小说的严重误读。本文从张爱玲对人性“懂得”的内涵,即,人性的普通、凡俗性,物质性,乱世生存对人性的影响及人性动态发展的复杂与丰富出发,分析其“如得其睛,哀矜勿喜”中蕴含的深沉博大的人性与悲悯情怀,也即张爱玲所说的人生素朴的底子。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令人炫目,其小说意蕴丰富驳杂,同样的题材到她的笔下自然与众不同,成为经典。张氏艺术历来为众多学者不厌其烦地解说着,然而或多或少地留有缺憾。作家的洞世眼光和生命直觉往往被遮蔽了,导致对其小说的艺术分析总是顾左右而言其他,不及要领,朦胧不清。张爱玲在多重否定之中平视生命的态度是品读张氏艺术的关键。张爱玲表现的是人性的真实和平凡人生命的真实。她演绎出了另一种“向死而生”。  相似文献   

5.
时间和空间是小说叙事的重要元素,作家对时空的处理方式背后隐着其特定的人生观念和审美趣味。张爱玲对时空的幻化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与关注,她不仅在小说中尽抒生命流逝、世事乱离之感,而且以灵活多变的时空变换机制描摹现实人生,表达苍凉的况味,时空在其小说文体中显示出审美与叙事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悲剧生命意识”一直伴随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始终,深深地渗透在其作品之中。她以第三者的立场,用理智、冷静的态度俯看乱世人生,窥探现代市民群混乱无助的精神世界。张爱玲的悲剧生命意识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荒凉。“荒凉”之源与其身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其生命意识的悲剧色彩呈现在多种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因其个人独特的经历,小说思维中融入了电影思维的某些元素,用丰富的意象和影视技法构筑了一个游离于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全新时空,本文将引用福柯的“异托邦”概念来试析张爱玲小说中的电影化想象。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被认为是“人性恶”的集大成者 ,是一个不被世俗所容的“异类” ,作者赋予其较其他女性人物形象更为完整的生命意义 ,在这个人物身上首先奠定并完成了作者对女性悲剧生命观的认识。在小说中另一个重要女性七巧的女儿长安形象上又寄予着作者对人生带有个人生命体验的深刻思考。从这两个女性形象上反射出的女性命运的生存本相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张爱玲的生命悲剧意识正可视为《金锁记》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9.
展读张爱玲的小说,令人深深震撼的是其字里行间所透露的苍凉的情绪氛围,“苍凉感”是张爱玲在小说写作上自觉的审美诉求。这种美学诉求表述在她关于文艺的论述中。在张爱玲看来“苍凉感”具有美的回味、表达人生本真的素朴,同时它又担当着使作品本身完满的重任。因而“苍凉感”不是主流审美意识上的“真善美”,但却是张爱玲心目中的“真善美”,并由此基点出发,追求苍凉感的美学底蕴成为了张爱玲自觉的创作策略。张爱玲藉由此上升至对人性、对文化的总体观照,令读者窥见到了人性的悲哀,以及对自我存在和意义的严重怀疑,对丧失自我和寻找自我的悲观,从而超越了单纯的人性的层次,进入到生命本质的透彻认识。  相似文献   

10.
“悲凉”和“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传达给读者的审美意识。而“悲凉”和“苍凉”又是张爱玲本人对生命和现实人生的基本感受,从《传奇》所有的小说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张爱玲的声音透过叙事者的叙述,充满同情而又不乏尖刻地评说着现代都市传奇中平凡男女及其故事。这些颇像禅言偈语式的充满机智的妙语。如果孤立起来看,无疑是作家“机智”的一次集中炫耀:以  相似文献   

11.
黄健 《培训与研究》2010,(7):8-10,28
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女性自省意识。通过她对旧式贵族女性命运的刻画与反思,人们看到了曾被遮蔽的女性的历史。在这个层面的历史中,女性屈辱的地位和她们被设定、被贩卖的躯体得以细致展现。在历史去蔽的过程中,张爱玲所体现出来的敏锐与独立的精神特质显然离不开童年创伤的刺激。而对女性命运的不断复写也体现出作家缓解恐怖记忆的某种企图。  相似文献   

12.
作家张爱玲经历过缺失亲情、曲折求学、爱情失败等一系列人生挫折。坎坷起伏的人生传奇,成就了她文学上的成功。因为缺失的亲情,张爱玲将小说中父辈形象无一例外地异化,或是外貌形体,或是精神状态,或是语言行为。张爱玲用这种多方位、群体异化的表现形式,构建出了一幅父辈百丑图。张爱玲这种对父辈形象进行批判的意识,与其本人的缺失性体验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在其小说中巧妙地把男权社会的文化暴力和女性所承受的现实压力融汇,结合时代特征,借"绣花鞋"这蕴含着传统文化魅力的意象,深入女性的潜意识,挖掘女性对身体、性欲和爱情的原始渴望,精准地解读出不同阶层各种女性隐秘、真实的心声,展现父权社会下女子心灵的焦躁、性格的扭曲以及命运的悲凄。  相似文献   

14.
海内外学术界对其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并已开始着眼于她的文学翻译成就,但此主要聚焦张爱玲在小说方面的翻译艺术,而忽视了她的散文与诗歌翻译。通过对张爱玲翻译散文和诗歌的述评,阐释张爱玲在这方面的翻译缘起,探析其译本特色,突显其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15.
半个多世纪前问世的《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于2012年首次登陆中国大陆市场,该译本语言读来有着与其他诸译本迥异的异化特质,其重要的表现就是译语的欧化现象繁多。但译学研究领域对张爱玲汉译作品中的语言欧化现象研究仍较为鲜见,从照搬源语文本形式的纯欧式译语、受源语文本影响的中西糅杂式译语和引入源语文本以外的其他欧式语言元素三方面来探讨该译本的欧化语言将可丰富这一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一位有着较强烈的性别意识的翻译家。她为自己翻译的《老人与海》中文版所写序言及对原作中某些带有男性话语的词汇的劫持,都显示了其翻译中的女性主义干涉策略。但总体而言,其译作仍不失为佳作。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中的比喻新颖别致,通过比喻来描摹景物、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进而揭示人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反映出作者洞见的深刻哲理和人生况味。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消费文化时代,影视等图像压挤了文学生存空间,文学有危机感,大学文学教学也遭遇困境。但有的作家如张爱玲在图像时代逆势上扬,文学教学可选择张爱玲这类作家为突破口以摆脱困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有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张爱玲40年代创作的小说、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影视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相应的原则与教学方法;重要的方法有"语图结合"教学法等。  相似文献   

19.
冉晓莉 《重庆师专学报》2012,(1):119-121,125
赛珍珠的《大地》和张爱玲的《小艾》都蕴含着作者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表达了她们对封建专制和男权制度的质疑和颠覆,以及对中国传统女性优秀品质的肯定和赞扬。她们以跨文化的视阈描写阿兰和小艾对女性价值的体验和醒悟,表达出各自独特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先后对《金锁记》进行了四次自译和重写,产生了四个不同文本,采取了直译、修改、重写等不同的翻译策略。这是张爱玲受到内外双重驱动力的结果,她试图通过这些文本的翻译、创作缓解写作焦虑,打开美国市场,改变经济状况。但是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译者与读者的心理期待差异,以及社会环境的限制,张氏自译作品在东西方均受到了冷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