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张艳玲  胡泽 《今日科苑》2009,(23):166-166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促使许多新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不断推陈出新,那么,短道速滑运动训练改革与创新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而为短道速滑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新思路。本文从踝关节结构上分析对短道速滑项目的作用以及如何针对短道速滑项目特点进行力量训练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国内少年运动员训练水平、成绩及现状,分析少年运动员生长规律特点及短道速滑项目本身的规律特点,从而了解到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必须在少年时期夯实基础、加强训练、厚积薄发,才能使我国成年运动员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吉林市作为吉林省开展冬季项目的重要基地之一,是培养冰雪运动员的摇篮。吉林市冬季运动开展的情况直接影响吉林省整体冰雪运动水平。加强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保证吉林省乃至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吉林市后备人才的构成、动机,教练员和训练条件等方面,分析吉林市短道速滑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短道速滑是典型的速度、速度耐力、速度力量与技战术相结合的周期性的体能类项目。近年来世界短道速滑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比赛中,要想获得最好名次,除必须注重科学选材和科学化的训练因素外,合理安排、正确运用比赛战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短道速滑比赛和训练实践,分析各种干扰对比赛的影响,对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扰进行了针对训练,培养运动员的抗干扰能力,以发挥出运动员的真正水平。  相似文献   

5.
体能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基础,并能帮助运动员科学避免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就针对如何提升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所要遵循的原则和具体训练方法进行研究。结合短道速滑项目的体能专项需求,遵循一般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核心力量为主导、四肢力量为主体的原则下,采取结合一般与专项训练方法、速度耐力训练方法、结合陆冰时期的速度训练方法与柔韧素质训练方法对短道速滑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  相似文献   

6.
彭迪 《科教文汇》2009,(5):282-282
对目前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剖析,论述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在短道速滑运动训练中的作用,提出了加强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对策。以便为推动我国短道速滑运动的发展,提高运动员成绩,为运动员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运动员技术在竞技运动中具有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专项能力的水平。当前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专项能力薄弱的现象,反映出运动技术及其训练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我国短道速滑项目整体运动水平快速发展的原因不仅有运动员体能的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运动技术的问题。青少年是技术形成的关键年龄段,不仅要注重技术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探求技术形成的途径,这两方面对运动水平的持续发展将构成重要影响。依据短道速滑运动项目的特点,研究该项目青少年运动员所应具备的机能和训练方法,以便在今后的训练中尽快地使青少年运动员掌握专项技术,缩短掌握各种技能的时间,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使短道事业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短道速滑是一种在冰上竞速的运动,但是滑道较短。这是冬季奥运会中,速度最快也归刺激的比赛。对短道速滑比赛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如何加强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心理锻炼。  相似文献   

9.
短道速滑是一种在冰上竞速的运动,但是滑道较短。这是冬季奥运会中,速度最快也归刺激的比赛。对短道速滑比赛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如何加强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心理锻炼。  相似文献   

10.
依据哈市中专及业余体校和体育院校的专家教练进行访问座谈、调查,优化出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研究表明优化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有较好的训练效应,正确掌握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特征,抓住其力量素质的敏感期打好基础训练并具体提出力量素质训练注意事项为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提供参考,有效提高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1.
王新明  丁敬达 《现代情报》2018,38(8):172-177
[目的/意义]研究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有助于发现科研合作中存在的合作关系以及评价不同合作模式的科研绩效,为进一步的科研合作提供方法和参考。[方法/过程]从作者属性和科研众包的视角对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结果/结论]基于作者的机构、地域、年龄、性别、职称、研究方向等属性和科研众包对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的研究进行归纳和论述,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著者合作模式综合视角下的科研绩效评价;作者贡献声明视角下的著者合作模式及合作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水平科研论文是体现基础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为科学把握广东在国内的科技竞争力地位,利用Access、CiteSpace等工具和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从论文产出、卓越论文、国际合作论文和学科优势等维度对2010—2019年广东SCI论文情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结果发现:广东SCI论文数量全国排名第四、增幅居全国首位,论文被引用强度明显提升;但广东在SCI论文数量和质量,以及基础研究产出和学科建设方面,与北京、上海等地存在一定差距,发展仍较为滞后。广东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要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引入和培育优秀科技人员、再创学科新优势和打造高水平科技期刊等学术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3.
以冬季奥运会系列项目-高山滑雪为例,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收录的有关高山滑雪项目方面的文章共245篇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汇总、分项统计,分析高山滑雪项目科研选题现状;探索高山滑雪科研工作的特征以及科研领域里的现实问题;旨在引导高山滑雪项目的科研朝着更加实用化、全面化、深入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SCI被引次数作为论文质量的评价指标,从合作方式、合作方、合作学科三个角度,采用期望、频率比和相关性方法分析了科研合作对论文质量的影响。总体来看,华东理工大学的国际合作论文质量要远高于国内合作和无合作论文,而国内合作论文略微优于无合作论文,但不同学院的情况有所不同。合作国家或合作机构影响着合作论文的质量,科研实力强的合作伙伴确实能提高合作论文的质量,但是与合作方的整体科研实力并不成正比。交叉学科间的合作对中低质量的论文产出有积极影响,但对高质量论文的产出影响却因学科而不同。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实验中科技论文未涵盖信息的在线发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科技期刊发布科学实验所获得但论文未能涵盖的信息的可能性与具体措施。【方法】 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并借助数字化出版技术的应用,以期解决问题。【结果】 在数字化出版模式下,可以有效解决科技论文未涵盖的科学实验信息的发布问题。方案如下:(1)利用科技期刊网站发布科学实验的原始数据、视频及音频信息;(2)将科技论文未涵盖信息的发布作为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职能之一;(3)创新数字化论文的形态,扩充其信息容纳量和种类;(4)探索科技论文的可视化发表和科技期刊的可视化出版模式,增强对科学实验所获信息的处理能力和效率。【结论】得益于数字化出版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日益普及,已能实现对科技论文未涵盖信息的发布。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近年来高校科技论文的引证情况,及其和世界高校、国内科研院所的差距;进而分析了高校科技论文引用率差强人意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改善高校科技论文引证情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一线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论文看科研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999-2004年间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在七种科学学类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的统计分析,并与七种期刊发表文章的整体情况进行比较,用数据量化反映高校一线科研管理队伍的现状,指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科研管理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并对科研管理专业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学术论文评价中不同学科间存在的差异一直是困扰科研机构进行论文质量评价的一个问题。因此,针对不同学科间的学术期刊建立一种兼顾科学性与实操性的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我们以中科院SCI分区为基础,通过最高系数、基准系数调整计算P值,减小因学科分布不均导致的评价差异,建立了一种科学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纠正不同学科期刊间影响因子的差异,从而为科学公平地评价不同期刊、反映科研成果的价值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伴随中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科研成果迅速增加。作为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的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能否通过论文对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绩效进行界定就显得十分有意义。本文拟根据论文作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发表论文的科研工作者的绩效评价方法。通过构建复杂网络模型,对网络中的度、介数、聚集系数、H指数方面的网络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在得到科研业绩的量化分数基础上,利用多属性决策分析评价的方法进行研究。此方法能够有效克服主观评价因素对于绩效考核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清华大学"十二五"期间发表的CSSCI论文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俞立平  张再杰  肖成华 《情报杂志》2021,(3):201-206,F0003
[目的/意义]“以刊评文”现象长期根植于我国的科技评价中,在破除“四唯”,回归科学研究本源属性背景下,研究其局限、本质,客观对待“以刊评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在分析“以刊评文”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期刊级别与研究水平的用户画像,论证了“以刊评文”的本质,并建立论文评价的比较框架,讨论了小样本论文比较、同级别大样本论文比较、同级别小样本与大样本论文比较、大样本下论文跨级别比较问题。[结果/结论]大样本情况下论文发表期刊的平均质量可以代表作者水平;机构评价时应该“以刊评文”为主、同行评议为辅;人才评价应该以同行评议为主、“以刊评文”为辅;“以刊评文”能够评价科研规模而代表作评价只能评价科研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