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认知学角度来看,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对于认知对象必须进行分类和范畴化。如若没有对千差万别的观念加以范畴化的能力,人们就无法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亦无法对经验进行处理、构建和储存。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认知活动,也正是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能力。范畴化的过程是人的认知赋予世界万物一定结构的一个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模糊而非简单明确的认知过程。范畴边缘模糊性有不同的侧面,其中最重要的一面是语境依赖性。范畴的内部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的认知与化模式加以组织,并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语境变化及化模式对范畴原型理论的影响:原型及其整个内部结构的语境依赖性;语境、情景及认知模式;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范畴化是人类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中看到相似性,并依据这种相似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某一概念的非任意的心理过程。范畴化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范畴理论经历了经典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时期。“家族相似”是范畴化理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深化了人们对范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范畴化、原型范畴理论是人类认知世界规律的概括。人们在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命名的过程中,总在遵循着这种规律。然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秽世间事物命名的范畴化过程、视角或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因而即使是最简单的翻译也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范畴认知转换。英汉语“笔”概念的范畴认知转换就足以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4.
范畴化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基础,范畴化过程中既形成原型范畴又形成文化定势。因此人类对意义的认知与原型、定势都有关。原型被称为是一类事物中的“最佳样板”,是人类对意义认知的基础和核心部分,有助于我们对意义的认知范畴化。而文化定势是人类思想范畴化的一种复杂形式,它局限于特定社会中的人群,使他们对意义的认知在主观上产生固化。如果用认知的观点审慎地看待范畴,就会发现原型是人的思想表现的认知参照点。所以对不同语言社团的人来说,同一范畴中意义的认知可能会产生变异。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人类如何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范畴"一词在认知语言学中是个用途很广且含义模糊的术语,一种事物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一个范畴.范畴与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是等同的,但严格来讲,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而概念指在范畴基础上形成的词语意义范畴,是推理的基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其进行分类和定位.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有其特性,人们根据这些特性认识事物.  相似文献   

6.
语言学中的认知革命带来了语言研究方法的更新,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类的认知能力。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认为语义结构是人们在经验世界中形成的认知范畴的映射。语义范畴既是语言问题又是认知问题,涉及符号、人脑、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语言范畴化就是人脑利用语言符号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本文试图从范畴化的理据一象似性、范畴的类典型理论以及范畴化的认知工具——隐喻三个方面来揭示语言现象中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试论程度范畴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是客观世界的普遍存在.程度是指某个量处于相应级次序列中的某一层级,是量的层级表现.当人们将客观世界中的程度抽象并类型化,就形成了认知程度范畴;当这一认知范畴投射到语言中,即语言化,就形成了语言世界中的一个语义范畴--程度范畴.语言程度范畴是关于程度义的抽象,并且,根据程度范畴的界定,我们可归纳出程度范畴的三个基本特点:级次性、连续性和模糊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范畴化理论的等级结构及其过程进行了粗浅探讨.范畴化是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高级认知活动.范畴化有三个层次,即基本范畴,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原型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得到最好体现.范畴化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经历了无范畴,范畴化,非范畴化和重新范畴化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的发展与哲学密不可分.体验哲学通过“体认”的方式认知世界.范畴是认知主体对客观物质世界普遍本质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并不是任意的,而是认知主体结合自身经验和体验对客观事物进行的一种范畴化认知.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具有体验性.范畴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认知主体的情感、认知主体的视角以及认知主体的认识等方面.范畴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探讨范畴主观性的同时,范畴的客观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中的一词多义是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它不仅能体现词义演化的过程,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认知主体的认知发展过程,此外,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而词汇的核心是词义,因此对一词多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义学意义。同时,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范畴建立也即是概念形成的过程,体现了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的一种划分标准,因此能体现认知主体重要的思维属性。而人体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是认知的"元概念",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从而揭示英汉民族认知思维的差异性和共性。  相似文献   

11.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词义扩大与缩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原型范畴理论审视词义的扩大与缩小,词义的扩大与缩小,单个词例的纵向发展以及整体现象的横向扩充,都是一个范畴化的过程,进而形成语义范畴;模糊性是它的客观属性。  相似文献   

12.
词义引申研究是词汇研究的重要方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词义引申进行研究,但对词义引申在原型范畴理论层次上的研究不多。文章立足于原型范畴理论借助语料对词义引申进行浅析研究,并分析汉语中常见的四种词性在意义引申过程中发生词性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We are surrounded by an endless variation of objects. The ability to categorize these objects represents a core cognitive competence of humans and possibly all vertebrates. Research on category learning in nonhuman animals started with the seminal studies of Richard Herrnstein on the category “human” in pigeons. Since then, we have learned that pigeons are able to categorize a large number of stimulus sets, ranging from Cubist paintings to English orthography. Strangely, this prolific field has largely neglected to also study the avian neurobiology of categorization. Here, we present a hypothesis that combines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ories from categorization research in pigeons with neurobiological insights on visual processing and dopamine-mediated learning in primates. We conclude that in both fields, similar conclusions on the mechanisms of perceptual categorization have been drawn, despite very little cross-reference 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se two areas to date. We hypothesize that perceptual categorization is a two-component process in which stimulus features are first rapidly extracted in a feed-forward process, thereby enabling a fast subdivision along multiple category borders. In primates this seems to happen in the inferotemporal cortex, while pigeons may primarily use a cluster of associative visual forebrain areas. The second process rests on dopaminergic error-prediction learning that enables prefrontal areas to connect top down the relevant visual category dimension to the appropriate action dimension.  相似文献   

14.
“人文素质”的教育形态及其知识生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丹尼尔·贝尔的“文化”规定出发,可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由“生命过程”、“解释系统”、“生存困境”、“努力”四个要素构成。由此演绎出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三个命题和结论:“文化”是“生命过程”“对付”“生存困境”的“解释系统”; 文化的“解释系统”是“生命过程”“对付”“生存困境”的“意义世界”,“人文素质”的真谛,是创造“意义世界”,并以此现实地超越“生存困境”的资质与能力;“解释系统”的基本结构, “意义世界”的知识形态,“人文素质”的教育体系,就是心理、法理、伦理、艺理、哲理“五理”一体的知识生态,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生态,才是“人文素质”及其教育的内核。  相似文献   

15.
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机制为基础,分析对比英文"bed"和中文"床"的语义,发现该词的义项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其词义演变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交叉的趋势,而且各义项以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其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性认知产生出了新的含义,组成了一张复杂的语义网.该基本范畴词的多项语义...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来自于人的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这种观点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成为分析多义词词义关联的有力工具。英语方位副词和介词通常用来表示人类最基本的经验,如时空概念,词义扩展的隐喻性在这两类词汇中有很好的体现。通过对方位副词up和down,介词in和at的词义分析,展示了词义从"物理"空间到"概念"或"心理"空间的隐喻性映现。学习者一旦了解词义关联的隐喻性,词汇多个义项的记忆将不再是孤立的,割裂的,从而大大减轻其记忆负担,促进词汇习得,并在此基础上对英语的隐喻系统有更好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是高校结构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本文通过对西部地方高校的调研,发现多数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集中体现为:管理不科学,评估机制不健全,缺乏激励机制,高校间缺乏合作。由此,作者提出加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包括加强人文关怀,树立人力资本观念,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本研究不仅客观再现了目前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其对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也极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组构能力量表主要衡量组构知识和策略,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等级。在语言游戏说理论指导下,结合组构能力量表的能力内容与目标描述,高职英语课程中组构能力形成的过程被分解成3项具体任务:知识习得、内容运用、意义拓展,组构知识自主学习策略制定也相应更为完善。实证研究显示:学生组构知识成绩与学生的组构应用能力取得显著提高,语言哲学、语言量表、语言教学三者实现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9.
译者的认知能力与译文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就是意义从源语到目的语的再现。而意义的形成与人的认知关系密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逐年增多,还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但从译者的认知能力来探讨译文质量的研究还不多。文章从认知视角、认知结构和认识逻辑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认为译者的双语语言文化认知能力和逻辑能力对译文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决定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