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传媒业空前繁荣兴旺、海量信息汹涌而来的今天,述评新闻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不可代替的作用。述评新闻,又称记者述评,也称新闻述评,是一种以夹叙夹议方式传播新闻信息和思想观点的新闻体裁。它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又是以评论为核心的新闻。一般地说,它都以报道事实为主,但又以  相似文献   

2.
述评新闻的写作实践王晓华述评新闻亦称记者述评和新闻述评。一般认为,写述评新闻操作难度大,需要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较深的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分析,费时费力,而且适用这种形式的观点、政策尺度把握也难,一旦出现误差误解,容易“添乱”;再者,有些新闻的价值就体现在有...  相似文献   

3.
38、问:述评新闻的特点是什么? 答:述评新闻,也称新闻述评或记者述评。它是一种带评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又是以评论为核心的新闻。一般地说,它都以报道事实为主,但又以评述事实为最终目的。从文字上说,往往述多于评,从内容看,则是  相似文献   

4.
述评新闻     
述评新闻又称新闻述评或记者述评,是新闻记者感到单纯地报道客观事实(即纯新闻)不能满足读者需要或不能达到自己目的时,对某种形势、事态、问题发表自己意见与看法,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它是一种介于纯新闻与新闻评论、调查报告之间的文体。在报纸宣传工作中,述评新闻通常表现为两种趋向:一种是综合新闻材料,适当加以分析评论,基本上是属于新闻报道的范畴;一种是抓住某一新闻事件或事件中的某一片断,给以评述,议论、引申、发挥(或提倡或反对或预测),旗帜鲜明地表现记者的立场和态度,基本上可以归入评论的范畴。报纸上一些国际  相似文献   

5.
写作新闻一方面要报道事实,另一方面又要用事实“说话”,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精心选择事实,讲究角度;必要时,还要对所报道的事实加以评析。《住手!北约》这篇述评,将事实与评论融为一体,既有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又有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议论,摆事实,讲道理,述评结合,说理透彻,用自己的思索,引导和启发读者的思索,令人信服,令人开窍,令人解渴。用事实说话,力透纸背,是本文写作的特点之一。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第一阶段的4轮轰炸,与后来持续70多天的狂轰乱炸相比,不过是个序曲而已。但就这个作为“序曲”的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导师一生为报刊撰写的政论和新闻述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进行论辩明理的。近几年来,各新闻媒介的记者尤其是驻外记者和新华社记者就国内外形势和政治事件所写新闻述评,其中旨在论辩明理的为数也日见增多。运用新闻述评就有关是非不清的问题或被扭曲的事理进行论辩,以求明辨是非,以正视听,这固然是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但同时也表明,以新闻述评的形式进行论辩明理正是它的优势所在。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是因为,新闻述评与其它新闻评论有所不同,它集报道事实和分析评论于一身,具有新闻与评论  相似文献   

7.
新闻述评,简称述评,也称新闻分析、记者述评、报道式评论等。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报道,也不等同于一般的新闻评论,而集新闻和评论于一体,夹叙夹议,评述合一。既要叙述所输入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以作为议论的对象、由头、背景和根据,又要对新闻事实作出精当的评析,以阐述见解、揭示底蕴、分析议论为写作宗旨。一句话,它是由新闻与评论这两种基本体裁相互糅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新闻评论文体。它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各自的长处,新闻性和政论性融为一体,显示出它在新闻宣传中的重要地位和导向功能。在运用并写作新闻述评方面,目前也还存在一些不足。诸如篇幅过长,呆板乏味,以及以述代评或评无深度等。  相似文献   

8.
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当代中国新闻界正步入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过程,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下,正确地把握采访范围和形式的探索方向更趋于现代?笔者在此想借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从新的角度来剖析这一课题,有助于新闻记者更有效更自觉地尊重自己的个性风格,顺应自己的思维模式,架构扩展自我的个性化表现语言。 一、当代新闻记者的个性心理气质及其思维定势与表现 每个记者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审视角度和审美情绪去观察事实、评价事实和描述事实的。纵然报道同一个事实,每一个记者笔下对这个事实的描述是不尽相同的,其中对客观性的表现也不一样。但有一种情况似已成定势:记者的个性化越强,展示得越自由,新闻的客观性也就越充分,越接近事实的实在性。比如穆青的人物通讯,着力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艾丰的经济报道,注重理性的分析,在读者心中部打上了很深的个性化烙印。 必须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个性化,不是指视事实如泥团任人揉捏的那种主观随意性;更不是指新闻的个人行为和所谓的新闻绝对自由。这里所说的个性化,是指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展示记者认识事实、报道事实的主体能动作用,发挥记者报道事实过程中使之尽可能客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就人的气质的主要类型来说。西方现代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9.
报道质量考虑因素,指的是编辑、记者用以评价新闻报道质量的标准。我们知道,新闻事实自身具有的新闻价值,必须通过新闻的报道形式表现;而新闻报道能否充分表现出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则取决于记者的报道艺术。西方记者评价一则新闻报道的质量优劣,常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现场见闻,是指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用目睹耳闻,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报道新闻事实发生与变化状貌的文体形式。现场见闻是最能体现、发挥新闻时效性优势的报道样式之一。现场是指新闻现场,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限定与意义匡范。首先是作者在现场,即新闻事实发生时记者必须是主要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见证人,甚至就是参与者。在现场见闻中,作者必须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用记者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鼻子嗅,亲身感受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现场实情、气氛。如果记者自己没有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只是靠…  相似文献   

11.
王海 《新闻传播》2005,(5):68-68
现场报道是广播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向受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最富广播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广义的现场报道包括使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记者进入现场而作的报道,如现场直播、现场采访、现场的口头播报等;狭义的现场报道专指记者在新闻现场根据自己的观察,当场口述自己的见闻,直接将新闻事实报道给观众。  相似文献   

12.
消息(不包括述评)中的议论,就是记者(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所用的“记者”均指广义的记者,即报道新闻的人)对报道所涉及的人物、事件进行阐述、评论,指明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表明记者的观点、态度和见解。记者的议论,可以自己出面直说,也可以自己不出面,而借助别的方式。本文就来对消息中的议论作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深度报道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事实背后真相的报道形式。而目前广播深度报道一般采取记者调查+采访录音+记者述评的形式。由于媒体传播特点和受众接受特点,深度报道一直是报刊的强项。报刊的深度报道优势体现在深层分析上,以比较长的篇  相似文献   

14.
对报道策划的扭曲理解,使一些媒体将策划变成了对新闻事实的导演与干预,颠倒了新闻反映者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关系,记者成了新闻事件的制造者;策划时不看对象,只是根据自己的一厢情愿去策划,对受众需求的了解仅是经验式的,选题是自己感兴趣的,至于受众是不是感兴趣,就不得而知;从报道的选题上看,一些媒体似乎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报道策划的时候,不是本着解决问题出发去分析问题,而是着眼于大暴露或者是屈从、迎合于受众的低级趣味,在打擦边球上下功夫;对于事实或问题本身的研究不足,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从而抓不住一件事实…  相似文献   

15.
王明光 《新闻实践》2007,(10):40-41
记者在众多的新闻事实和新闻事件中判断新闻价值大小,靠的是平时的不断学习和实践培养以及对经验教训的积累总结,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一种行为定势,即对客观新闻事实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种对新闻事实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就是记者的新闻价值观。什么样的新闻价值观,对新闻事实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总看法和总评价。这种以某种新闻价值观来作为自己行为和认知评判依据或标准就是新闻价值取向。不同的新闻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思辨性新闻是八十年代中后期才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是记者感到单纯报道客观事实,不能满足听众、读者需要或不能达到自己目的时,对某种形势、事态、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的一种报道形式的总称,它包括述评、札记、调查报告。从这个概念出发,思辨性新闻有如下特点:①思辨性强。思辨性新闻运用敏锐严谨和富于哲理的辨析性,以显而易见的新闻事实为基石,而将事物间的联系,所蕴含的本质及其发展走势与前景等隐性事实,进行深刻的剖析和理论性思考而推演出来,融入记者的主观思辨和倾向性,体现读者的主体意识。②题材重大。思辨性新闻所涉猎的题材是跨越时空的容量、高信息、紧扣时代脉搏的重大社会问题,又是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倾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诸多报刊文体中,新闻述评报道是不可或缺又较难操作的一种。新闻述评报道,是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是以夹叙夹议方式传播新闻信息和思想观点的新闻体裁。  相似文献   

18.
朱琳琳 《视听界》2000,(3):28-28
随着电视媒介对新闻评论的日益重视,电视新闻述评这一具有深度报道特质的新型节目样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电视新闻述评节目正日益陷入一个表面化的误区,即一味追求新闻事实过程的再现,丧失了评论节目“就事论理”的本性。本文将从电视新闻述评的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入手,试图对加强电视新闻述评节目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运用背景材料客观地表现记者的观点和倾向。 在新闻写作中,客观报道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要求新闻用事实说话,不允许记者在新闻中发表议论、褒贬是非。于是,西方记者便通过选择事实和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表示自己的好恶观点,显示出无可指责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20.
地方记者怎样抓住有影响的报道?我认为,这样的报道必须有牵动广大读者的新闻事实。牵动广大读者的新闻事实,不一定都是象“为天安门事件平反”那样的重大事件。翻开这几年入选的全国好新闻,便可发现,其中百分之八、九十的新闻事实具体,新闻价值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能在广大读者中“行销”。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接近实际的地方记者,捕捉牵动广大读者的报道的机遇,在一定程度上要比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更多一些。但是,接近实际这个地理优势,要变成采写优势,还须付出极大的主观努力,我自己努力的途径,就是学好“三级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