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宇 《今传媒》2012,(3):72-74
随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开放与发展,明确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作为在数字化胚胎中孵化并在媒体融合及三网融合浪潮中诞生的新媒体"安徽网络电视台"如何借力国家政策引导,在自身成长中通过完善品牌传播建设,打造视频门户特色品牌,树立新媒体文化品牌成为数字文化品牌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借文化发展之势为背景,以安徽网络电视台为例,紧扣网络电视新媒体文化品牌传播的主题,通过阐述品牌传播的原因,品牌传播的过程以及品牌传播的管理,为推动新媒体文化品牌健康和谐的成长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
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业态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路径和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科技传播所面向的受众群体在数量、类型和需求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受众对科技内容的需求,就需要对原有的科技传播理念、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甚至突破,以融合与创新的策略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新机遇,这就要求科技传播主要围绕科技传播的融合与创新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文章在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新机遇和新趋势的基础上,就科技传播融合与创新的必要性进行实践性的论证,并对如何有效实施科技传播融合与创新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以丰富科技传播的思路和方法,释放科技传播的强大优势。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介融合,已经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面对新旧两种教学方式更替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正成为困扰传播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话题。2011年6月25日,由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主办,苏州科技学院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和常熟理工学院文化产业系协办的"首届长三角地区新媒体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论坛"在南京召开。本辑笔谈选择了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方面有代表性的四篇主题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资源丰富。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民族文化由小众化传播慢慢转向大众传播,但是由于未能把握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时代相结合,民族文化产业得不到发展,因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当地经济发展中不能够产生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在本文中,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拉祜族文化为例,浅析在新媒体时代下发展拉祜族文化产业时遇到的困难和对策。通过此次分析总结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及教训,从而推动拉祜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及转型。  相似文献   

5.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媒体特征和媒介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媒体也成为重要的传播和交际工具。品牌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在新媒体环境下,借助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也成为企业品牌传播策略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媒体的时代特征,然后就企业如何借助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进行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新媒体影像传播成为了现今主流的影像传播手段,它的优点较为明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和广播传播方式,新媒体影像传播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手段,新媒体影像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和广播传播的方式,将事情更加形象具体地呈现给大众,因此新媒体影像传播更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符号学是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符号学的原理应用于具体的某个领域就变成了部门符号学。本文从符号学视野下对新媒体影像传播进行研究,用符号学的原理对新媒体影像传播进行全新的理解,让新媒体影像传播更好的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传播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科技传播的方式开始出现了改变,由传统媒体传播逐渐过渡到网络及数字化传播。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促进其传播功能上的改变。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探究,可以发现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三大主流功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科技传播的创新研究。本文就新媒体下科技传播的发展开始入手,分析了科技传播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了出具有研究意义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新媒体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进步。本文旨在对国内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和信息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迎来新媒体发展的时代。新媒体凭借其全民性和两极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舆情的发展形势,从而成为拥有明显独特性的社会舆论传播模式。本文就新媒体发展策略及趋势进行分析,希望对其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璐瑒 《声屏世界》2011,(6):104-105
云传播是一种新生力量。借助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兴起,使得大众传播、即时/非即时的点对点传播、社交网络传播等新兴传播方式得以实现。在传统媒体时期,由于传播技术和内容的垄断,大众只能成为最终的信息接收方,新媒体的兴起,使每一个媒体受众成为了新的传播源,大大提高了传播的持续性、广泛性与不可控性,机遇与风险并存。  相似文献   

11.
徐望 《东南传播》2018,(2):72-75
中国正处于媒体大变革、大融合的时代进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转型融合的速度在加快,深度在加深。新媒体造就了新的传播空间,催生了新的传媒业态,为文化产业增添了新气象。然而,由于法治体系建设还未能跟得上文化产业和信息传媒发展的步伐,新传播空间中乱象丛生,监管面临难题。于是,媒介内容传播亟待步入法治正轨。这是优化当前文化传播环境,变革当前行政执法手段,使文化产业内容传播监管拥有根本性的法理依据,使文化产业内容传播符合依法治国根本要求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科技期刊是传播前沿科技成果、科技理论的重要载体,在科技信息传播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科研成果的传播途径与方法更加多样化,而科技期刊的传播力有所弱化,逐渐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怎样提高科技期刊的传播影响力成为科技期刊在运营中需要重点关注与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面临的新形势及制约其传播影响力的因素,并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胡前进 《编辑学报》2022,(6):673-676, 681
为了提升“智汇杰瑞”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影响力,本文采用内容和数据驱动模式,将多源信息与虚拟专题的理念相结合,首先构建科技学术期刊新媒体知识服务平台;其次重点聚焦虚拟专题在新媒体知识服务平台的策划与传播实践;最后对虚拟专题在科技学术期刊新媒体知识服务平台中的实践成效进行总结,并对新媒体融合环境下,虚拟专题如何发挥优势更好地为科技期刊服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技术是20世纪重大的科技发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等传播途径,利用电脑、手机等终端传播设备,向公众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新媒体传播形态更是发展态势迅猛.近些年来在新闻传播领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媒体传播形态,而且给新闻传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新媒体在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上具有崭新的特征,呈现出融合和超越传统媒体之势,日益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科技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朝着数字化迈进,而以数字化模式崛起的新媒体,也逐渐成为媒体行业中的一匹黑马。本文简述了新媒体的定义,并分析探讨新媒体新闻传播的优势和弊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科技影像编导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作为传媒工作者,编导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借鉴新媒体对自身进行体制改革与创新转型,坚持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赋予科技影像专业新活力。  相似文献   

17.
休闲正成为21世纪社会的重要特征,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在素质最好、科技创新能力最强、投资环境最佳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媒体传播既反映与影响社会现实,同时其本身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受社会生活影响与制约.本文即以媒体传播与浙江休闲文化产业互动研究为主要调查研究方向,同时对上海,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休闲文化产业和媒体传播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休闲正成为21世纪社会的重要特征,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科技创新能力最强、投资环境最佳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媒体传播既反映与影响社会现实,同时其本身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受社会生活影响与制约。本文即以媒体传播与浙江休闲文化产业互动研究为主要调查研究方向,同时对上海、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其他域市的休闲文化产业和媒体传播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文化产业的各种新的传播形式。随着因特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产品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文化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推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传播速度的源动力。新媒体的出现对广播电视新闻产业的发展而言,存在诸多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新媒体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使新闻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其优势日益突出。然而,当前如何正确运用新媒体促进广播电视新闻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电视新闻产业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