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分析《中国佬》对"镜花缘""鬼伴""关公情节"三个故事的改写,阐释《中国佬》与历史和文化的互文关系,指出"镜花缘"是华裔牺牲的预示,"鬼伴"是美国梦的破灭,"关公情节"则是华人的精神支柱。小说作者汤亭亭用文字使那些被历史压抑和淹没的华裔族集体得以重现,并用自己的手法质疑历史和主流记载的真相,借历史和神话故事构揭露历史之外的事实,为华人先辈们悲壮的英雄事迹和贡献做出证明。  相似文献   

2.
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由于长期以来受学理性不足的"三要素"理论的深刻影响而缺少科学性。从小说形态学来看,小说本体形态并不是说什么故事,而是如何说故事。小说作品可以分两个层面:故事层(即故事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及其发生环境)和话语层(即故事讲述方式)。正是后者而非前者,使得小说在叙事作品中获得了独特的资质而成为小说。因此,获取三要素基本内容信息并非课堂教学中小说阅读的归宿。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故事层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和鉴赏作品中由独特的小说话语(如语气、语调、句式、修辞和叙述视角等)产生的艺术魅力,获得在别的艺术形式欣赏中难以得到的人生意味和审美享受,进而品出独特的小说味道。  相似文献   

3.
帕慕克的小说<黑书>可以说是其比较难懂的一部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追寻"的故事,通过分析主人公卡利普和耶拉的各自追寻之路,论说了小说的中心命题:身份的"中心感"的丧失不可避免地会让人蹯上忧伤的追寻自我之路.从而达到自我觉悟,并明白"自我"在个人与民族的追寻之途中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同时揭示了个人和民族"不能做自己"的深深"呼愁"之感.  相似文献   

4.
《芳华》是严歌苓的自传性小说,它是一个过来人对青春、爱情的诠释。小说在一个"全景敞视"视域中,用几个女兵的命运变迁讲述男兵刘峰的平凡及其意义。小曼的成长困境与刘峰的不堪遭遇,体现着个人与时代、历史与现实的复杂联系,经由他们的故事,我们看到了斑驳的时代缩影与复杂的人性图景。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部汇集着80后女生集体记忆的个人小历史。 在2009年年底,作者开始写这本小说,写到了一个名叫栗子的女孩从1999年踏入大学到现在成长为一个白领女性的故事,故事中有大学校园的美好回忆,有青涩的恋爱,  相似文献   

6.
中篇小说《叔叔的故事》具有独特的叙述模式。在故事层面上被完全解构成了一个不确定叙述,在叙述层面上也是由于叙述者的独特位置,视角的选择、以及它的元小说因素,在小说叙事层面上也造成了一定的颠覆与解构。但这样一个颠覆性文本却在小说叙述形式以及对历史对永恒人幽的探寻上都开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得这篇小说具有了耐人咀嚼的韵味。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5):112-116
王安忆小说《岗上的世纪》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下乡女知青与村干部的性爱故事。女知青用美色贿赂村干部,虽没能如愿返城,却充当了村干部的救赎者,两个人在失去了现实利益之后,在"性"上达到了和谐极乐。不顾一切的纵欲源于对现世悲观失望之后的虚无,也是对精神无所皈依的无奈逃避。小说渲染肉体狂欢和女性身体之美,呼唤个人性情和原始生命体验,以抵抗国家主义和暴力革命,反抗"文革",救赎罪恶。然而,对性爱的突出一方面是批判了"文革";另一方面消解了历史和政治,失去了反思"文革"的能力,在不经意间暗合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8.
浅析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性恶论”的历史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包含了三大系列,通过对他的农村及城市题材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历史叙事符合一个结构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是他“性恶论”的历史叙事的依据,形成了苏童小说中历史叙事的一个根本结构。这种性恶论的历史叙事既给他带来了创作上的突破,同时也导致他的创作走向了困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休闲变得不可或缺。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其进行休闲教育有助于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三个倡导"是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为研究大学校园休闲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明确"三个倡导"与大学校园休闲治理的关系,以"三个倡导"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基本要求引导大学校园休闲治理,旨在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祝福》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的回乡故事,另一个是“我”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在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对小说主题是这样概括的:“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种理解抛开了“我”的故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1.
看《当代》     
本期《当代》只推出了两部小说,铁凝的《笨花》(长篇)和何玉茹的《天外之音》(短篇)。 铁凝以前的作品如《玫瑰门》、《大浴女》等,关注的是城市与女性,注重个人情感幽微处的开掘。而在这部作品中,她写了从清末到抗战华北平原上一个村庄的故事,着重写的是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乡村与农民。小说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戏剧化的故事和贯穿全篇的中心人物,而是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将那段时期的中国历史融入了平凡的人与事之中,化传奇为平淡,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笨花这个村庄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的《山羊兹拉特》是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选修)中的一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一只山羊和一个贫穷家庭的故事:为了应付家里应有的开支,硝皮匠勒文决定把老山羊兹拉特卖给城里的屠夫。勒文的大儿子阿隆牵着兹拉特上了路,岂料途中下起了大雪,阿隆和兹拉特迷了路,侥幸躲避于一个被雪覆盖的干草堆。  相似文献   

13.
“四史”教育的价值并不止于历史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普及,更在于它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资源运用上的共享性和实施路径上的互鉴性。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体现在“四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树立正确历史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时代使命、促进政治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资源运用上的共享性,体现在“四史”中蕴含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的历史、思想、理论等多种资源,可以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提供重要支撑。实施路径上的互鉴性,体现在“四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核心旨归、方法运用、思路开展上有诸多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参照和打通。  相似文献   

14.
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学生能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关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关系和态度的认识和情感表现。有强烈集体意识的人,往往把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利益联系起来,对自己所在的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当前许多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成绩这一短时效益,学生精神层面上的集体意识培养教育则显得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15.
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开山之作《骨》讲述了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中梁家三代人悲欢离合的故事。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策略和技巧旨在揭示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如何在普通华裔美国人家庭故事里的再现,从而指出个人叙事所再现的族裔历史挑战了美国官方正史,并赋予了该小说重建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的深远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乌托邦”在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我个人写作的“乌托邦”,另一个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乌托邦”。前者是指我通过写作实现梦想和希冀,在小说中创造自己的理想之物:后者是指我们从一个“乌托邦”醒来又跌入了另一个“乌托邦”。而我的写作,我的语言、结构、叙述、故事、人物、形式,还有我对现实的认识等等,正是笼罩在这两种“乌托邦”下的个人书写。  相似文献   

17.
人类共同的实践空间和历史境遇构成了理论与故事相契合的基点,因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采用"理论故事化"的授课方式是合理的。实践中,"理论故事化"的授课方式具有有利于展现伟人的真实魅力、呈现中国的发展脉络、揭示理论的历史使命、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等鲜明特点。教师在"理论故事化"的授课过程中要坚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科学选择理论故事、提高"讲故事"的叙述技巧、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等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讲述故事是人类追求意义在存在论层面的表现。中国古人善于讲述梦境故事,以之寄托理想,表达醒悟,劝导世人。通过对《南柯太守传》等梦境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梦境与小说都具有人文精神特性,都是寄寓理想和传达人生感悟的载体。梦境给予故事多层次特性与空间,梦境产生了双重人物与双重时间的文本现象,梦境创造了"我是惟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西方叙事学的"不可靠的叙述者"概念与梦文化"醒觉之辨"的结合与对应,可在文本内外融合中获得视野更开阔的理解:梦者与醒者是相对的,梦境与梦境之外互为存在,认识无止境,醒觉也无止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用前景化理论分析《喜福会》在故事叙述技巧方面的特色。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叙述手法,使用前景化手法凸显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使书中人物轮番讲述自己的故事,实现了多重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以"我"的形式讲述了不同人物的故事,叙述角度转换灵活,叙述过程中作者按照人物心理顺序,或回忆,或现实,聚焦人物的内心感受,强化内视角,并运用视角的交叉,个人叙述与集体叙述相结合等一些全新的叙述手段,偏离了读者的预期,增强了小说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0.
托尼·莫里森的《爱》以作者型叙述声音讲述了主体故事,同时,L发出的个人型叙述声音所讲述的故事是对主体故事的补充。叙述声音的变化构成了丰富的小说文本,展现了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