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春燕 《青年记者》2006,(12):70-71
在新闻采访中,由于记者、通讯员面对的采访对象各有所异,遇到的客观事物千姿百态,参与采访的新闻事件也在瞬息万变,这种“报道对象”的多变性,决定了记者、通讯员必须随时准备应付千变万化的情况,要善于针对不同的采访客体,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应变策略,做到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牢牢把握采访工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2.
探索未知是归纳逻辑的本性。循着归纳推理的逻辑通途,借助归纳方法的思维工具,人们的认识就能完成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经验事实到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飞跃过程。不言而喻,其对于新闻采访写作,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方法论的意义。谙熟归纳逻辑的基本思想,善于用归纳方法引导和规范自己的思维活动的记者、通讯员,就能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过滤,洞察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新闻素材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同类事物的新闻闪光投  相似文献   

3.
新闻事实,是记者所要全力捕捉的对象,并致力将其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出去。这些见诸报端、广播、电视屏幕的新闻,大量的是记者或通讯员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采访得来的,而有一部分则是无意中“拣”来的。例如人民日报刊出  相似文献   

4.
有些同志在新闻采访中,常觉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融洽不起来,深入不下去。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这些同志知识面较窄,不懂得采访对象讲的知识和专业,不熟悉采访对象的情况等。如果说古人称向外行请教为“问道于盲”,那么我们有的记者、通讯员去采访那些自己根本不懂的领域里的专家,或可称是“盲者问道”。“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记者、通讯员和采访对象之间由于缺少共同的语言,而给记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记者、通讯员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采访中活跃气氛、引出话题、开阔思路、交流思想、融洽关系的重要媒介,也是迅速接近被采访对象的“突破口”和“接近点”。因此,在新闻采访中,要善于及时判断和寻求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接近点”,使采访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那么记者在采访提问时应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  相似文献   

7.
《新闻实践》2007,(10):23-23
本刊讯为进一步转变采访作风,强化记者队伍建设,鼓励通讯员写稿积极性,日前,舟山日报社出台了《新闻作品合作署名若干规定》。规定要求,与通讯员合作写稿,记者必须参与采访。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访,但由通  相似文献   

8.
记者、通讯员和采访对象交谈,如何尽快设法使双方感情贴近,打破拘谨气氛,进入诚挚的交谈,达到采访的目的。我从采访实践中体会到,交谈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根据采访对象的情况而定。一、区别对象,因人而谈。记者、通讯员  相似文献   

9.
靖鸣 《当代传播》2008,(3):23-26
采访对象作用于大众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对记者采访而言,采访对象的特点、类型和所处情境等影响其采访角色定位和采访方式方法选择;对记者写作而言,采访对象影响其写作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材料的取舍、表达方式方法的选择;对编辑而言,采访对象及其言行与新闻事实的关系程度、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影响编辑的各个环节;采访对象的权威性、可信度高低对受众解读新闻和大众传播效果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记者、通讯员所从事的新闻采访活动,绝不是打开本子和采访对象搞个问答式笔录,而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搞新闻的同志常挂在嘴边的所谓的“六分采访三分写作”,即充分印证了这一道理。面对各行各业的采访对象以及采访中遇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成熟的记者和有经验的通讯员,就会巧妙地运用听、记、思、问等多种手段,处理好采访中的边听边记边思边问的“四边关系”,从容自如地采访。对于初学新闻采写的同志来说,采访中如何做到听记思问四者的辩证统一呢?听得仔细记得认真我们知道,新闻采访离不开听和记,从某种意义上讲,口…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是新闻学和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新闻记者、通讯员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 不会采访的人,不能算是一名记者或通讯员。采访能力低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能干的记者或通讯员。记者、通讯员的知识,百分之七、八十是在采访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或者是围绕着采访、在采访的触发推动下,积累式地取得的。记者、通讯员的知识,要跟着时代的前进迅速更新。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多、更快、更广地吸收新知识,  相似文献   

12.
刘利 《声屏世界》2009,(6):59-59
提问是记者采访中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方式。记者提问的好坏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  相似文献   

13.
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14.
宋兴明 《今传媒》2006,(12):43-45
准确地认知采访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调节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状态,运用恰当的态度、方法进行相应的采访。在民生新闻的采访中,记者对于自身、采访对象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知和把握,不但符合这个普遍的规律,并且更为重要,因为民生新闻的采访内容涉及到多个领域,采访对象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常常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对其体制保护处于较边缘的状态,因此,深入认识和掌握民生新闻采访中人际互动的心理规律,对民生新闻的采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认知(一)记者对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15.
采访,是记者,通讯员为传播新闻而进行的搜集新闻事实、撷取信息材料的活动,是采访主体(记者、通讯员)与采访客体(采访对象,一般是人)的一种双向交流,其交流媒介主要是语言符号。然而,人的一切活动毕竟又是异常复杂的,很多活动又都属于有着丰富的心理情感活动。采访中的人际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交流,而且还存在着非语言交流。比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看成“信号”,一到达对方脑海,便形成交流。古人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非语言交流的贴切入微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今年四月上旬,我们盐城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一期通讯员培训班。在外聘部分教师讲授了新闻基础知识以后,我们别开生面地组织了一次本台记者、编辑和通讯员之间的业务对话活动。平时最善于采访别人的记者、编辑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接受了来自基层生活第一线的八十多名通讯员的集体“采访”,就新闻业务等方面回答了他们的提问,解决了他们的疑难,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大家幽默地称这次对话活动为记者答“记者”问。  相似文献   

17.
记者、通讯员如果具有比较深厚的逻辑修养、采访之前作了比较充分的逻辑准备,在采访中又注意灵活运用各种逻辑方法,那么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升华。当然,要达到“有所升华”的境界,新闻工作者其他方面的修养也是不可或缺的。下面,仅就比较、归纳、演绎简略地分析一些采访中的逻辑发现的例子。 1.通过比较发现最有新闻价值的写作素材比较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逻辑方法。由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差异性和同一性,所以世  相似文献   

18.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功之一。拿着记者证、名片、介绍信……公开采访,自然是最常见的,无可非议。但公开采访,有时不一定能了解真情,抓到“活鱼”,这也是不可否认的。联系我近二十年的新闻采访实践,深深感到要真正掌握采访这门基本功,还必须善于运用“暗中采访”。“暗中采访”,实际上就是不暴露记者或通讯员的身份,使采访对象不知不觉接受的一种采访。由于采访者在“暗中”,混同于其他人,采访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是向客观事物做调查研究,而客观事物往往是通过采访对象来反映的。采访对象在接受新闻采访过程中,有时会生发兴奋点。这就给记者提高采访效率提供一个契机,同时也为新闻创优提供了条件。记者在采访中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并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就会抓到真实、深刻、生动、感人的新闻事实。因此,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应当成为记者新闻采访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是记者采集新闻素材、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其中充满着复杂微妙的心理感应活动。一些新闻界的行家里手认为,优秀的记者加上好的采访对象即等于成功的采访。通常情况下,确是如此。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世界上有专门从事采访谈活的职业记者,却少有专门接受记者访问的职业人士。对于采访对象来说,记者往往总是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