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幼儿今后学习与发展的质量。作为一种课程组织形式,主题探究活动自身的许多特点更有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针对主题探究活动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园所文化是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幼儿主题学习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之一。本研究梳理了我园"和"文化与幼儿主题学习活动的内容架构,分别从创新策略、渗透策略、行动策略和评价策略等角度探讨推进"和"文化在幼儿主题学习活动中的实施策略,从而实现园所"和"文化与幼儿主题学习活动的有效融合,促进以幼儿为主体的自主发展的提...  相似文献   

3.
基于网络开展主题探究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中的一种有效方式,主题探究式学习的成功有赖于丰富而合适的学习资源和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主题学习资源创作工具进行了总体设计与分析,并阐述了它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无锡市连元街小学基于百年办学经验,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形势,提出"慧玩"主题的学习模式,通过设计"慧玩"主题,使儿童,教师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慧玩"主题学习实施后,可获得百年老校创新发展教学文化的范例、现代学校主题学习的实践样态、当下儿童积极成长方式的实例三方面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最有效的途径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丈章结合主题学习发展优势、Moodle课程开发平台特点和主题学习网站功能,提出在师范类教育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可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基于Web技术结合主题学习,构建基于Moodle的主题学习网站.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中收录的"大学生学习观"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主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大学生学习观是学生对学习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体现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等,它是随着学生的教育经历而日渐发展和成熟的。我国大学生学习观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推进三个阶段。"大学生学习观"研究中包括学习方式、兴趣、动机、心理、情况以及相关理论等研究主题,其研究应体现大学生学习观的特殊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7.
促进IT与跨学科课程整合的主题学习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描述了跨学科课程的主题学习模式。根据主题扩展的深度和广度 ,主题学习模式又可细分为主题课程和主题单元。在这些主题学习模式中 ,通过主题及其专题 ,引导学生对主题问题进行探索 ,这些探索是通过跨学科的各种学习活动来完成的。文中对主题模式的三个概念 ,即事实和信息、专题、主题进行了梳理。这三个概念在学习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还可与信息、知识和智慧的获得相对应。最后 ,提出了一些关于进行主题设计的建议 ,包括主题的选取、设计、资源、时间安排、实施、评估  相似文献   

8.
陆一平 《文教资料》2013,(12):43-44
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改革,我们所要改革及能改革的是课堂的结构、形态。本文站在课程广域的高度,以现行教材的基本"范式",提出主题学习方式,认为它是语文课堂转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孙越 《中学物理》2023,(23):26-29
进入21世纪,整合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跨学科整合是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路径,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跨学科学习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载体.从核心素养的角度,阐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意义与设计要素,以真实的航天项目为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以期为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虞远振 《广西教育》2012,(30):13+92-13,92
变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个体与世界的内在关系”,学生作为学习者,只有与学习内容直接接触,才能形成对事物的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变易学习理论提供了一种认识枯燥理论、复杂问题的思考框架。《思想品德》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地方在于它从生活现象出发,不但追求客观世界中事物的本质,更注重在人的主观世界中建构个人的价值体系。将变易学习理论引入思想品德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此,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研究如何在变易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主题单元设计。  相似文献   

11.
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突破性变化,具有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的重要意义。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项目化设计是一线教学中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方式,包含建设项目共同体、确定项目主题、制订项目目标、设计与实施项目活动、开发项目学习资源、开展项目评价等基本环节。文章结合“地震来袭”主题案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开展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活化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南烛特色农业发展”为地理课程跨学科学习主题,围绕前期调研、目标制定、主题和内容选取、学习形式选择、学习场所选定、组织实施、展示交流和学习评价等环节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应注意“学科跨度”“学习主题”“学习主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互动环境作为课程要素十分重要。环境不再是一种背景,而是一种活的课程,它使课程得到延伸和发展。结合互动环境加强深入开展主题教学的区域活动,始终坚持"儿童参与"的原则,力求区域活动与班级环境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4.
主题学习是针对学校教育学科过于独立提出的,它源于20世纪中期的西方课程整合运动,是一种综合课程开发模式。到了20世纪末,随着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兴起,同时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主题学习才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如今主题学习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热点话题。同时也是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过程中应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移动技术及其应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移动学习研究展现出怎样的图景,聚焦哪些研究主题和热点,是值得深入挖掘的议题。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集合中的移动学习文献为研究样本,使用Hist Cite、Cite Space和BICOMB等工具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发现:研究者对移动学习的认识体现出三大不同的取向,分别是平台扩展取向、认知工具取向和学习活动取向。移动学习研究聚焦为三类主题,分别是以移动学习的接受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为主的"探索"、以移动学习系统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为主的"实践"、以移动学习模型及理论框架研究为主的"反思"。这三类主题在软件技术、硬件技术及教育技术实践演进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探索-实践-反思"循环的"螺旋式拓展"研究模式。近十年移动学习领域的研究热点也形成了三个主题聚类,分别是新技术应用、教学策略设计和认知过程评估,体现出移动学习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从关注技术转向关注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未来推动移动学习领域发展,不仅需要研究者在研究取向上加深认识,而且需要为教师降低开发移动应用工具的技术壁垒,还需要设计操作性强的评价工具和方法来验证移动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幼教之父,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他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教育就是要引导幼儿在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生活中学习,在文化学习中会生活。目前幼儿园的课程大多数是以主题活动呈现的,这也是一种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性课程。为了促进幼儿园主题课程贯彻生活化原则,把富有教育价值的传统文化内容纳入课程中,让幼儿在生活的实践、参与、体验中学习和发展,我们站在区域学前教研的视角上.  相似文献   

17.
在义务教育新课程语境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与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相对应,重视综合素质培养,强调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和价值关切,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育人载体。为此,学校需要充分运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政策空间,统筹协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策略。特别是,明确学校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优化跨学科学习活动的主题结构,运用任务教学、项目化学习、问题解决等多种综合教学形式,展开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科主题学习交融互渗,以实现课程协同育人和整体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课程综合化的提出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课程综合化的核心要义是试图解决课程学习从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到学科素养的发展,再到综合素养的培养的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以综合性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学习素养的发展,具有学习目标的根本性、内容的综合性、历练的全程性、成果的多样性以及经验的切身性等特征。“跨学科”是“课程综合”的必要路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也是课程综合化的基本体现,设计时需要关注学习主题的多维指向、学习过程的长程设计、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以及学习成果的显性表达。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主题式学习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结合网络主题式实践活动研究,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透析网络环境下主题式学习的学习活动,以期为进一步改善和实施主题式学习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主题学习网站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形式,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持,并从多方面深刻地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本文从主题学习网站的功能定位入手,探讨关于主题学习网站的功能评价,并制定评价量表,以期能够为主题学习网站的功能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