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保障程序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趋势是在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同时,也重视加强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在这两个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相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言,我国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障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仅就刑事诉中被害人权利保障的必要性,程序规定,特征和立法缺欠做以研究。  相似文献   

2.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保障是刑事诉讼的重要问题。平衡被害人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保障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成为实现国家刑事诉讼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权利的重视应当予以肯定,但是在保护被害人程序性权利方面,与西方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相比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应当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一般而言,有犯罪就有被害人。相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所受到的保护和救济,虽然刑事被害人具有当事人地位,甚至被赋予了多项诉讼权利,但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却缺乏有效地保护和救济。针对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被漠视的现状,借鉴域外先进的刑事被害人制度,对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有必要通过完善刑事被害人权利来保障。  相似文献   

4.
和被告人的权利保护进行互相比较,在刑事诉讼法中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如何使被害人的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并把被害人以及被告人各项权利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这是各国刑事诉讼法上进行立法及完善法规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对被害人的各项特征进行了合理的界定,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对我国的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现今其权利的配置情况和存在的各类问题,将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拟定出一套更加完善的措施法案,从而真正能够对我国的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潘丽丽 《唐山学院学报》2004,17(1):18-21,31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提升了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并赋予其在各个诉讼阶段广泛的诉讼权利,但是,关于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在立法和司法层次上还存在着很多缺陷。为了顺应世界人权保障的潮流,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应该对此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事法律规范赋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刑事法律规范否定了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立法缺乏统一性.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被害人的心理恢复,培养被告人的责任感;有利于解决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竞合与冲突.立法中应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权利主体、赔偿标准和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7.
现代司法理念中以"被告人保护为中心",大幅度地提高了被告人的主体地位和诉讼权利,但作为对立面的"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的被害人,却仍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其相关权利处于缺失状态。具体到量刑而言,被害人参与量刑缺乏理论上和实际操作层面的相关规定。随着对被害人刑事程序保护呼声日渐高涨,对量刑程序的规范化改革,赋予被害人量刑建议权势在必行,在立法上和实践上的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被害人是指其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现代各国诉讼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在充分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同时,也加强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修改通过的刑事诉讼法,正是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适应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及人权保护的需要,进一步强化了对被害人的法律保护。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被害人作为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之一,其权利保障与同为当事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比较起来处于被弱化的地位。被害人权利保障存在缺陷、无上诉权、知情权内容的狭隘、刑事代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存在,加上附带民事诉讼提起的限制及国家补偿制度的立法缺失,致使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被异化。因此,亟需对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的上述缺陷加以重塑,才能发挥其制度理性。  相似文献   

10.
刑事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指控犯罪并参与到刑事诉讼中去,但由于被害人大多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故对自身合法权利的维护往往力不从心。从顺应国际社会加强保障被害人人权的潮流以及保证被害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的角度看,我国有必要根据联合国的有关规定,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基础上,从立法和司法上完善被害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沉默权制度是被告人权益保护的屏障。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禁止刑讯逼供以及保障被告人权益的法规,但是这不足以在司法实践中真正地做到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沉默权制度在国外是一项十分成熟的制度,但是我国却没有这一制度,沉默权制度是否适合我国法制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争议。作为司法民主和司法进步标志的沉默权制度能否在我国建立发展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被害人在世界各国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但是,被害人在各国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开始加强,保障被害人权利成为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重要方面。兼顾被告人与被害人双方利益并力争使之平衡,对被害人的保护并不必然赋予其公诉案件当事人地位是共同理念。  相似文献   

13.
尽管印度于1983年通过了刑法修疋案,但其法律体系仍不能有效规制强奸罪,也许有必要从被害人角度唤醒他们自身对权利的认知,同时提高司法介入的效率。印度宪法第21条规定,妇女和男人平等享有生存权和自由权,因此当前的问题不是被害人是否有保持身体完整的权利,而是能否采取紧急措施根除犯罪,让妇女在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安全。由于其他因素的存在,致使可能单纯通过颁布新的法令或扩大法律执行机构等方式不能遏制犯罪,所以立法目的和法院办案思维可作适当调整,考虑将妇女权益尤其强奸罪被害人权利作为明确的保护范畴。既然该种犯罪属于社会一法律交叉问题,那幺时于政府、妇女组织及法律制度来说。当务之急是给予妇女及时的救济。  相似文献   

14.
一般违法行为受害人是否具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问题在我国行政法学界的争议并未因司法解释的承认而平息。受害人的行政介入请求权是行政主体必须予以保障的一项公权利,因为这项权利决定受害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由此获得了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受害人具有原告资格是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身份权上之贞操权常常为法律人所忽视,尤其是我国立法上仅仅用含糊不清的“忠实义务”来替代。无权利则势必难以救济损害,倘若忽视了对身份权法上的贞操权的保护,无疑会成为婚姻家庭关系乃至于社会秩序稳定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16.
刑事沉默权 ,是指刑事诉讼中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 ,可以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 ,而不自证其罪的权利。它起源于英国 ,后逐渐被世界多数国家和许多国际性法律文件所接受。其道德基础在于沉默权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 ,以及应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为平等的社会主体来对待。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有四 :一是有助于抑制并消除警察暴力 ;二是可以加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防御力量 ;三是它加强了控诉方的举证责任 ;四是它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刑事诉讼中,无论在立法层面上,还是在审理过程中,被告人都处于弱势地位。保护被告入的合法权益,需从立法上赋予被告人应有的权利,保证法律赋予被告人的权利得到落实,规范公权的行使,加强对公权有效的监督,制定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中间层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法主体,以其特殊的劳动参加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财富的创造,应该受经济法调整,享有经济法权利,但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社会中间层组织的法律权利规定并不完善,因而我国应该尽快完善这方面的立法,为发挥社会中间层组织的最大效用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9.
各国立法对公布成年被追诉者的姓名多采取回避与默认,甚至是明示态度。限制或禁止公布被追诉者姓名的规范多为效力层次较低的行业准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是否应当报道被追诉者姓名"的规范存在更大的完善空间,目前对姓名是否纳入隐私的问题尚存在争议。事实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判断姓名是否在任何时候都不属于公共信息。而且,哪些情况下应当将其列入隐私权范畴,需要一一加以判定。我国立法及司法实务界提供给被追诉者私人信息的保障与救济渠道还不够,有必要构筑以行业规制为基础,民法救济为纽带,以刑法救济为保障的姓名隐私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0.
沉默权源于英美法的“不自证其罪的权利”,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审判过程中保持沉默和拒绝回答问题的权利。在一些实行沉默权的国家中,运用沉默权可以保护无辜被告,防止刑讯,帮助发现真实,维护政府与人民的权利均衡,对保护隐私及自治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为大部分国家所承认,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确认。我国是否应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权,理论界及实务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引进沉默权,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需要认真考虑和完善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