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实践教育工作中,我利用少先队体验教育的优点,克服了枯燥说教的弊端,通过科学的、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少先队教育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体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一、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培养自我责任感。二、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培养家庭责任感。三、在集体生活中体验,培养集体责任感。四、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华娟 《中学教育》2006,(12):39-40
一、儿童责任感的产生 1.何谓责任感 对责任感的划分有多种形式。有研究按责任感的对象将其划分为四类: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也有研究按责任感的表现形式将其划分为六类: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任务责任感、承诺责任感和过失责任感。一般我们较为熟悉的是第一类划分。自我责任感即对自己负责,如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充满自信,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理智而积极地生活。家庭责任感则是对家人负责。如孝敬父母。集体责任感则是对所处的集体中的他人负责不做损人利己之事,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而社会责任感则是对社会负责,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诚信待人。  相似文献   

3.
1责任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有许多家长只是看到自己孩子的弱小性而不能充分看到其发展性,片面注意他们的依赖性而不能充分看到其独立性,片面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只要孩子成绩好,什么都可以包办代替,结果丧失了许多培养和锻炼孩子责任感的机会。其次,家长要积极创设民主型的家庭生活氛围,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权利,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庭事务管理并参与家庭决策,从而提高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通过切实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全方位地重视、支持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工作;挖掘社会资源,分层次、分类别、因地制宜推进社区养老、农村养老机构的建设,构建社会协同服务网络;弘扬社会美德,强化家庭支持,加强孝道文化的宣传,提高子女的责任感,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鼓励、引导农村空巢老人积极转变养老观念,注重身心健康,提高自养能力,为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幸福感以及共同富裕目标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5.
没有责任感的一代是没有希望的一代,年轻一代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家庭是小型的社会,是儿童生活的首要环境,儿童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是他在社会中承担责任的预演。父母在家庭中要特别注重儿童自我责任感、对父母的责任感与对家庭的责任感的培养,这是儿童自我责任感、人际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浅谈家庭中儿童责任感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责任感是人们自觉地把自认为属于自己份内的事做好的内心倾向。儿童最初的责任感是家庭形成并以家庭为基本内容的。在家庭中培养儿童的责任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创设民主型的家庭氛围,讲求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苏北5所高校268名女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包括家庭干扰工作和工作干扰家庭两个维度;女教师的年龄、学位和职称以及孩子的年龄对工作干扰家庭和家庭干扰工作的影响不同;工作家庭冲突不仅直接对工作生活质量产生负向影响,还抑制了工作效能感对工作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考巴萨(1982)的研究发现,坚毅性人格具有三个主要成分,即责任感(commitment)、控制感(control)和挑战欲(challenge)。责任感是指一种积极的奉献精神,把自己奉献给工作、家庭,把精力积极投入到所面对的任何事件中去。并追求自我潜能的发挥。控制感是指个体觉得自己能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自己能影响周围的环境。挑战欲是指敢于接受改变和敢于面对成长机遇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的勇气。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说过:“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与失败。”在当今社会,责任感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重要的个人素质,对自己、对他人要有责任感,对集体、对国家以及对自然也要有责任感,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呢?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充满竞争的时代,人只有具备一定的责任感,才能自觉、勤奋地学习和工作,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自动出现的,只有从小培养责任感,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去经历和体会不同的情境才能慢慢获得。然而,现代家庭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凡事都依赖大人,遇到难事就退缩,对于成人交给的任务往往拖拉、半途而废。面对这种情况,幼儿园要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国家认同感较高,但责任意志较弱;社会公德认知较高,但责任行为较弱;网络社会责任感发展水平偏低等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家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失、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不足、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都在阻碍着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因此提出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途径出发,通过优化家庭环境、创新学校责任感教育、共创良好社会环境等方式开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本调查对中国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12 401名公民的道德行为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近八成的西部公民有积极社会公德行为,少数西部公民虽有积极的社会公德意识,但没有付诸行动;60%的西部公民职业道德行为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很强,但仍有人对工作只想应付;西部公民多采取积极方式处理家庭矛盾,部分消极解决问题的现象也应引起重视。据此本研究结合和谐社会构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点对策。  相似文献   

13.
张淼 《继续教育研究》2013,(11):117-118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待某件事物所持有的态度。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是责任感。"对工作、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责任感。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或生活是尽心尽责还是浑浑噩噩,决定了他做事的好坏程度。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极其重要的一个品质。  相似文献   

14.
责任感———做人的基本素质责任感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因此称之为“根”。翻开中华民族的史卷,不少爱国志士都异口同声地说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国家的人民有了责任感,国家定能强大;家庭成员有了责任感,这个家庭定会幸福;一个人有了责任感就能尽职尽责,...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浙江省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在小学和初中开设家政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家庭伦理道德,从而逐步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今后参加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小学《生活与劳动》课的主要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已严重危害社会的发展,如何对大学生责任意识进行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大学生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家庭责任感的缺失和自我责任感的缺失,并由此确定了社会、高校和家庭的三大场域,而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与社会意识多元化的影响、责任意识教育的偏颇与缺乏、自我约束力的薄弱与放纵存在直接关系。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场域增强责任意识,主动发挥校园场域的文化感染作用,建立社会、高校与家庭的场域协同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7.
顾文荣 《教育》2024,(5):45-47
<正>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提升,人们的生活学习条件日益改善。物质丰富的时代青少年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却缺乏对“生活为何如此美好”的思考与理解,更不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很多青少年在“4+2+1”的家庭模式下,分不清五谷杂粮,不会洗衣做饭,不会扫地值日,缺少生活常识,没有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究其原因,是家庭和学校长期忽视劳动教育所致。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也以“知识本位”为导向,以教学成绩凸显教学质量。21世纪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行为的统一。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有必要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实施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行为。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主体分别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构成有机整体。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需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配合,提升路径包括学校积极创造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家庭以契约形式组织日常生活,社会支持培养活动并开展家校与社区合作建设。  相似文献   

19.
小学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提倡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从小受长辈和父母的宠爱,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感。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交互作用而形成发展的。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相处、学会负责,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流,责任意识的培养正在引起高度的关注。只有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会主动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才会努力工作,报效父母,报效祖国。而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更无法成为有用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