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点概述]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所谓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三种情况:①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这种含义既与词的基本义有联系,又是在特定语境中有所变化的。要理解它,一要对文章全局有整体把握,二要联系上下文。②指代词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要理解它,也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③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要理解它,要联系文体、中心、作意、上下文来加以体会。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主要指:①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语句;②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挈领性、过渡性、总括性)语句;③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精警的语句;④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语句。要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首先要从本句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阅读考查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或作用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我们知道 ,同样的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含义和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甚至是相反的。那么 ,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呢 ?这就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 ,就是“五结合”。一、结合上下文理解 :一个词语的含义往往要取决于上下文 ,如果只从词语本身来分析 ,是难以准确回答的 ,要准确回答 ,就要联系上下文的关系来理解。例 :( 1 994年 全国高考题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期而能保持 ,没有根本的变化 ,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 ,不…  相似文献   

3.
“义随境迁”,一个字、一个词只要进入文句,就会与文句中的词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因此,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即语境义。理解字词的语境义,有助于理解句义,进而理解段篇内容,所以,解释词语语境义是中考阅读测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考查点。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了词语的含义,这个含义有时是字词的基本义,有时是引申义,有时是比喻义,有时可能是“临时义”。这种“临时义”的语言形式,有时是隐含意义,有时是感情意义,有时是修辞意义。因此,要准确确定某个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词语含义。尤其是遇到生字词时,由于不让翻查字典,更须结合语境条件去解释,一味停留在这个词语上硬抠,是抠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篇章教学的重点是落实字词句。尤以字词为关键。要弄清每个词在一句话里的具体的确切的含义,即一个词当什么讲,内容是什么,只有识别词在特定语句中的含义,才能很好地阅读和翻译文章。落实字词含义,主要是搞清字词在句中的特定含义。本文所说的特定含义,不是指古汉语专门词汇的含义,如“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中国”指中原,还如“太子、走狗,爪牙”等专门意义,而是指一个词在特定语句中的确切、特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阅读中,"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指一个词语具体的语境义。"文中"是指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含义的理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文意的词语理解,二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理解。一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有临时的意义。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一、结合语境,理解词义。这里讲的"语境"即上下文,结合语境即做题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  相似文献   

6.
王捷 《青海教育》2013,(9):42-43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立足语言,运用多种品词析句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特别是要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语境释词法就是结合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方法,也叫结合上下文法。这种方法多用于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思或特定含义。一般来说,一个词语只要进入具体文句,它就立即与它前后的词、句、段,乃至全篇文章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它的意思也随之发生变化。理解这种情况下的词语,只停留在它们的表面的本来的意思上不行,光靠  相似文献   

8.
理解词议的方法山东栾信锁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理解的重点是词和句,理解课文是学生通过对重点词,重点句子的理解实现的。分段讲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下面介绍...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文阅读中,理解实词的含义是阅读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那么怎样理解它在阅读文体中的具体含义呢?根据平时教学中的体会和累积,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类: 一、根据上下文意来确定:因这一个字或词运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它就受到这个语言环境的影响,因此,语言环境即是理解这个字或词的线索和依据,如《故乡》: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起,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现对三个“辛苦”的理解有以下四种,那么应该怎样去理解和选择呢?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文注释,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一件必做的事情。一个词,一个词组,一句句子,为什么这样注?注释是否完善?还有没有别的注释方法?必须让学生弄清楚。否则,只要求学生死记注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读书的能力是很不利的。怎样才能教会学生读注释呢? 一、指导学生联系句、篇阅读注释,理解注释,帮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词语和句子。例如《最后一课》中有一条注释:“哽:声气阻塞。”单是这样告诉学生“哽”的含义,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相反,如果是联系句子“‘我的朋  相似文献   

11.
第一节预习作业:1.查生字、词。在查课后习题一的词语时,应稍作指导。“时而”、“或浓或淡”可通过阅读上下文理解。其余词语可重点查阅含义不甚了解的一个或几个词素,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  相似文献   

12.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现实环境,一般是指一个语言成分出现的"上下文"和"前言后语".它对语义影响是最直接的.学生要理解词义、句义,就必须引导他们利用语言环境,理解和把握在特定语境中的感情色彩,从而理解内容,提高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13.
句群是相对独立的语义——句法单位,它往往也是阅读思考的基本单位。现代阅读科学告诉我们,人们依靠眼球的运动进行阅读。眼睛町着书本,而且以一定的速率往前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感知文字符号井把它们转换为“声音”、“图象”、“人物”、“事件”、“道理”等(参见顾晓鸣《阅读的战略》)很显然,转换的基本单位是句。因为词大多数是多人的,根据一个词一般不能转换成明确的“图象”;然而,句在文章中不是独立的,它与上下文有密切的联系,往往只有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句义才更加明确,句子所起的作用才  相似文献   

14.
语境的功能     
语境的功能庄文中教师一个词的词性,要按在语言使用中的义项来确定;使用语句,要看语境。看来,语言教学必须联系语境。那么,如何理解语境呢?文中语境,一指语句内部的语言自身环境,即上下文或前后语;二指语句与人、社会的语言外部环境,即交际的对象、目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阅读文言文,首先要扫除实词理解方面的障碍。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古人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为什么“不离句”?这是因为词有概括义和具体义之分。概括义是从许多具体义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词典中对词语的解释一般是概括义;而具体义是一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我们常见的课文注释多用具体义。这是说的根据上下文解释常见的文言实词也就是要准确地理解词的具体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阅读考查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或作用,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含义和作用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呢?这就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五结合”。  相似文献   

17.
简答题的解题方法及其训练浙江/张纪良简答题是现代文阅读中考查阅读能力的综合性题型。从内容来看,一般用来考查对关键性词、句、段含义及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的理解,或分析文章的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索取一定的观点、材料,评价优劣等。这种题型不仅能有...  相似文献   

18.
人们用作交际工具的语言有两种形式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交际中 ,信息便是通过这两种语言形式传递的。一般说来 ,在特定的语境下句子都有明确的含义 ,但由于时间、场合、环境、上下文等因素的变化 ,同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可以有两种甚至多种解释 ,从而产生歧义 ,这种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就是通常所说的歧义句。歧义句会给阅读和理解增添许多麻烦。要正确地掌握歧义句 ,就要在口语中注意同音异义词的变化 ,在书面语中注意区分由义群组合、一词多义、短语多义等造成的语意变化。下面例举几种主要的歧义句。  一、由一词多义造成的歧…  相似文献   

19.
词 语一般有两重意义。一是字面意义 ,即字(词)典字上所作的解释 ;一是情境意义 ,即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隐含的意思。对学生来说 ,后者不易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现列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例 ,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从词语所在的句子中找解释有的词语 ,在本句中便可找到解释。如“那时候 ,秦国理屈 ,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中的“理屈”就是后面“没有理由”的意思。(《将相和》)有的句子 ,前半句把词语的意思表述了 ,后半句才出现这个词语。如 :“这就是人们…  相似文献   

20.
文言翻译固然要强调直译,一些关键的词语更要力求做到字字落实,然而文言词语的表达作用总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因而句译时,我们不仅要弄通文言词义、句式,而且要联系上下文义,准确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若孤立解词,望文对义,把直译片面地理解为机械的古今词语对译,就难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