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变化和角色转换的情况。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流动普遍加快,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关注。目前关于教育对社会流动影响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促进论、阻碍轮、条件论,在文章前半部分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行理论梳理,在最后阐述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及思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我国社会结构逐渐定型说起,根据社会分层界线更加明晰,社会阶层对抗加剧,表明我国社会的正常流动严重受阻。这种严重受阻的社会流动在该文中被称为社会流动的异化,围绕社会流动异化的形式和原因,重点突出了现代性生活目标的巨大影响。并在结尾处提出了三种试图解决现代性生活目标所造成的社会流动不畅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社会流动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然而,这一问题尚未进入体育学术界的主流研究视野,特别是有关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流动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以个案研究为主要方法,选取广州市公立与私立中学各3所,对其72名被调查对象的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进行了比较,并以“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机制”、“复制式社会流动与替代式社会流动”、“希望与现实的差距”、“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促进中学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等几点思考替代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社会流动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然而,这一问题尚未进入体育学术界的主流研究视野,特别是有关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流动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以个案研究为主要方法,选取广州市公立与私立中学各3所,对其72名被调查对象的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进行了比较,并以"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机制"、"复制式社会流动与替代式社会流动"、"希望与现实的差距"、"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促进中学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等几点思考替代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社会的人际往来中,礼物流动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现象而存在,它作为一种人际沟通符号具有社会意义。《礼物的流动》一书详细论述了礼物在中国关系本位社会中的流动,人情、面子和权力作为礼物流动的所传达的符号化意义,建立、巩固和延展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网。  相似文献   

6.
阶层固化是社会流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或非正常状态,青年是阶层固化的主要研究群体。由于当前国家处于转型时期,新一代青年进入社会,其社会流动和阶层固化问题具有新的特点和形成因素。本文认为现阶段中国社会流动呈现出优势阶层的交叉流动和底层子弟的水平流动,造成代内和代际垂直层面的阶层固化。弱化青年流动的先赋性因素,强化后致性因素是解决青年阶层固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合理的社会流动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机制,而机会平等原则是衡量社会流动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可以得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流动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有许多不合理因素甚至存在明显障碍的结论。因此,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有利于合理社会流动的制度、政策环境,从而逐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8.
教育,作为社会变迁与精英流动中不可或缺的机制,具有社会分层、"边界化"功能,在近代历史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近代新式教育与蒙古精英社会流动关系入手,阐述了清末民国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和蒙古精英的社会流动模式,进一步分析了教育水平和蒙古精英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农民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市场化改革,原有体制的变动,社会流动机会的增加,农民工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近年来,一个具有创业意识的群体在农民工阶层中悄然兴起,这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流动研究中的热点话题。本文探讨返乡创业的现状、社会流动与返乡创业的关系,提出促进返乡创业成为向上流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歧视知觉问卷、社会支持问卷、角色认同问卷,对386名流动儿童进行施测,考察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作用,并探讨角色认同对它们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角色认同不同的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对其歧视知觉的作用有一定差异。偏于认同自己是城市人和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儿童,社会支持对其歧视知觉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认为自己是农村人的儿童,社会支持对其歧视知觉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角色认同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歧视知觉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以历史唯物主义利益观为出发点,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论证了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调动社会成员积极性的重大意义,提出了社会转型中我国社会流动的突破口、基本途径和根本标准,从而形成了具有邓小平特点的、完整系统的社会流动思想。它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近年来体育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体育竞技人才社会流动的研究做了简要的梳理与回顾,结果发现:体育领域内的研究仍停留于竞技体育人才的地域流动上,而缺少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流动研究;体育领域内的研究多聚焦于优秀运动员的社会流动上,而缺少对普通群体的研究;体育领域内的研究依旧停留于传统研究方法的运用上,而未能与母学科及国际上精确化的统计计量研究方法的运用相接轨。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当今世界足坛"海外移民"球员的社会流动现象进行了研究。并从球员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部分国家的足球发展需求、世界文化一体化进程的驱动等三个层面对"海外移民"球员的社会流动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当前世界足坛"海外移民"具有边缘球员定位鲜明、社会流动特征显著、多元社会价值彰显及同质文化背景占据主流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体育社团大有作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和谐社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体育社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特殊作用沟通政府和民众,维护社会稳定;承担部分政府职能,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服务体育公益事业,维护社会公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等.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从系统整体来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形成了社会发展的综合动力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科学概念,形成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动力论;邓小平更加重视和强调发展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改革动力论;面对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江泽民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论,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艾和谐社会是具有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论休闲体育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献资料法、逻辑法对和谐社会的产生、特征,以及休闲体育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休闲体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一方面,休闲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促进和谐社会个体的健康;协调社会生活感情;促进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促进价值取向的转移;营造公平、公正、竞争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休闲体育的发展产生影响,为休闲体育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它的社会发展理论论证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性、价值目标和客观基础;社会结构理论为社会统筹发展和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8.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从社会流动视角分析了我国女性的竞技体育参与。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女性可以通过竞技体育参与实现向上流动,但女性运动员向下流动的情况仍然较多地存在,需要高度重视;自致性因素在女性运动员的向上流动中起关键作用,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运动员身份不明确、个人综合素质较低等因素阻碍女性运动员的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