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安石推崇《孟子》,在他早年所作的《易解》中也多有表露。其中他对“权”、“时”、“才”、“心”等的有关论述直接继承孟子思想而有所发展。王安石这种思想又与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相一致,是他后来进行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易学上,王安石以孟子思想解《易》是学术新发展,对程颐以注《易》来阐述理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孟子》一书中,他提倡的爱民保民的"仁政"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仁政爱民思想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荀子·性恶》所引三处“孟子曰”,应出自《孟子》外书,反映的是孟子后学“性善修习论”、“性善完成论”的思想,与孟子“性善扩充论”有一定的差别。《性恶》乃针对《孟子》外书之《性善》篇而发,围绕《性恶》所引“孟子曰”的种种分歧和争论,均可由此得到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4.
已有研究指出《天主实义》对《孟子字义疏证》之影响,但侧重史学的学理依据,而缺乏哲学的学理依据,从哲学上看,《孟子字义疏证》从方法到原理,都有《天主实义》间接和直接影响的痕迹。但《天主实义》对《孟子字义疏证》的影响并非根本性质的。《孟子字义疏证》的思想仍处在新儒家语境内,与《天主实义》的神哲学实有本质区别。这是戴震虽受了《天主实义》的影响但却讳言其影响的学理原因。  相似文献   

5.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名篇,该文以慑人的气势和雄辩的说理阐明了孟子的治国之策,有力宣扬了他的仁政思想。深入研读课文,我们发现孟子的仁政思想,带有朴素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萌芽。  相似文献   

6.
“四书”“五经”简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  相似文献   

7.
李留庄 《教师》2011,(29):27-27
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庄暴见孟子》一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中非常经典的片段。它采用对话的形式,具体而又形象地阐述了孟子关于如何当一个贤明的国君的主张,该主张属儒家的基本思想之一,对当时及后来的影响较大。文中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富有机智、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仔细玩味。孟子以齐宣王好乐为由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8.
《尚书》作为上古政教之书,是礼乐教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化思想。孟子私淑孔子,其《书》学思想自有渊源。《孟子》三章《公孙丑》《离娄》《告子》征引《尚书》文句较多,通过与今传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窥见孟子在战国之际的社会环境中援引《书》篇内容为己说论证,由此可推知战国《书》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读过《论语》、《孟子》的人对下面两个句子不会陌生:  相似文献   

10.
[定位 ]鉴赏孟子思想中“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切入 ]1 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孟子及其作品”资料搜集 ,课上交流切入。要求学生能说出已学过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篇孟子作品 ,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 ,学生对《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特色已有一定的了解。2 关于孟子与《孟子》。 (从介绍作家切入 )课前布置搜集 ,课上学生交流 ,教师补充。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人们常把他和孔子并称。古人认为《孟子》是“拟圣人作” ,因而也常把它和《论语》相提并论。[探究 ]文言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自战国时代以荀子对孟子思想的批判发其端,经历两汉、魏晋至隋唐,到宋元,《孟子》学在各代得到了不同的对待。这从各代书目著录及其社会状况可以窥见一斑。随着《孟子》学的发展,各代对《孟子》思想也在不断改造。一部《孟子》学史,从学术思想的角度进行考察,就是一部《孟子》诠释史,其发展与儒学的兴衰同步。  相似文献   

12.
王晓莉 《学语文》2012,(5):18-19
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这篇文章除了体现出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更让人回味无穷的是他那气势充沛、逻辑谨严、感情强烈的雄辩技巧。  相似文献   

13.
所谓判断句,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解释为: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郭锡良认为: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孟子》中的判断句数量较多,而且判断句的句式也多样。本文以《孟子》中的《梁惠王上》和《梁惠王下》两章作为探讨对象,以此来说明判断句在《孟子》中的运用情况,并由此推测判断句在先秦时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于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苟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凼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苟列传》)。  相似文献   

15.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劝谏齐宣王接受“仁政”、“行王道”的思想时,认为齐国想通过武力战争掠夺的方式称霸天下是不可能的,即齐国想“以一服八”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觉得擅长论辩的孟子在这里的说理并不能让人信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朱子学的批判,是日本江户古学派的共通价值取向。但是,针对与朱子学有着密切关联的孟子及《孟子》一书,古学派的两大巨子——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却有着"尊孟"与"非孟"的不同看法,并对《孟子》有着不同程度的新诠,从中凸显出二人的价值取向。因而,从日本视域下探讨《孟子》诠释,更将有助于人们对《孟子》在东亚世界历史地位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7.
焦循是清代经史小学总纂,将其《孟子正义》与赵岐《孟子注》相比较,可以知见赵氏注疏的方法与成就。仅就《孟子题辞》而言,焦疏有而赵注无之20余例。为研究古代传注家书序体裁和古代逻辑思想及其晚明后新见提供了理据,对俗字、通假字、词组、名物词的训释平实而不妄牵。体现了宗汉之说的汉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孟子以论辩著称,其逻辑细致缜密,其思想悠远深邃,其语言气势磅礴,其旨归耐人寻味。通观《孟子》全书,精彩的词汇,机智的辩论大部分建立在以《诗经》、《尚书》为论据的基础之上。作为两部经典,在孟子所处的那个时代,辐射到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孟子》中所引用的《诗经》、《尚书》角度,剖析孟子对《诗经》、《尚书》的解读观,以此来展现孟子对古代文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的考试主要是面试,国君是面试官。《孟子》记录了孟子本人去各国找工作的全过程.他靠跟各国国君聊天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希望能够得到重用。孟子曾经把面试官直接挤兑得说出了“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还曾经弄得“王顾左右而言他”,可见他的口才极佳。  相似文献   

20.
《诗经》和《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而《孟子》中引用了不少《诗经》的诗句。孟子对《诗经》的理解大多不顾及诗句的本义,而是由自己的观点随意阐发。他的理解有些是符合事理的正解,但也有不少误读的成分。造成误读的原因主要是孟子好辩的性格以及他独特的解诗方法,当然也有《诗经》语义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