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经由“X是什么”路径,从问题行为入手,对何谓“问题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什么样的学生才属于“问题学生”,以及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问题学生”概念。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问题学生”定义,指出问题行为是核心要素,修订后的问题行为的判定标准应怎样予以解读,以及对问题行为可以设置哪些识别要点。同时,对“问题学生”概念有哪些误释、误用...  相似文献   

2.
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创造性心理倾向.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思考,探索、发现,体悟、升华,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把握数学规律的内在本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正弦、余弦函数的图像》教学实践,说明课堂教学中如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何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实践、多分析对比、多探究、多合作交流.课堂教学中教师重在导,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实践、交流、体验、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层次地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把本节课作为一个很好的提出问题的载体,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是,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学生引起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从而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一、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问题情境的设置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要讲究设置的艺术和策略.1、利用数学史实设置,体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那么怎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相似文献   

6.
例题的教学过程应该在充分尊重、关怀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思考、归纳、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感受到知识的发现过程,感受到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的过程。下面以本单元典型的知识点教学,谈谈例题的教学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教学生怎样进行思考,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的课堂思考大致是下面的一个过程:对问题的怀疑和困惑——发现解决的头绪——酝酿解决的方法——得到启发从而使解决  相似文献   

8.
要想让数学建模素养真正落地,教师必须研究数学知识是如何发生的,必须思考在学习某一具体数学知识的时候,有哪些关键环节和关键要素.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就是一个关键要素,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就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其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也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研究发现,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能在问题情境中萌芽,数学建模能力能在问题解决中培养,数学建模素养能在问题反思中形成.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问题,恰当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去模拟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这样,既能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又能使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快感和乐趣.  相似文献   

10.
胡振凯 《今日教育》2012,(Z1):48-49
思考如下四个问题:一是教什么,要分清教材中哪些是基本事实,哪些是基本的结论,隐含了什么研究问题的方法,经过了怎样的研究历程等。二是为什么教,要明确所教的目的,学习这些内容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等。三是怎么教,根据学生思维的线索设计什么样的程序,提出什么样的导学性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怎样进行反馈矫正等。四是教的结果怎么样。  相似文献   

11.
项建明 《考试周刊》2009,(29):215-215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地提出一个问题比教师提出十个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创新思维。希鲁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教学要变成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的殿堂.就要变“带着问题学习”为“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有的知识与教材中的新知识碰撞而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表现、创新意识的萌芽,这样的问题才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欲望,才更有价值。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12.
反思是实践者对自己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必须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地剖析,逐渐培养随时监控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数学问题自主解决”的教学 ,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创设问题的情境 ,让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问题自主解决”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 ,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由于小学生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限制 ,提出问题较困难。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启发学生去思考 ,进而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与新的…  相似文献   

14.
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反映了他们的思考过程,只有善于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才能不断促进思维对知识的整理和分析。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整理和运用,使知识的获得效率更高,同时能刺激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质疑,在答疑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郭能 《陕西教育》2009,(9):59-59
好学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出许多问题。一个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在钻研思考,而他提出什么问题以及他所提问题的深度则反映了他的思考方向和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人类历史上许多导致社会进步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创造都是与发明创造者能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这一特点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提问是最好的引导方式,尤其是课堂提问。教师提出一个好的问题,除了能增强师生互动,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诊断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由浅入深的课堂提问能更好地推动学生构建知识架构。文章从课堂教学实例“运动和摩擦力”出发,论述开放性提问的策略:设置开放性问题,创设情境,诊断学生思考的过程;找准方式,通过开放式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开放性提问,让学生总结实验发现,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相似文献   

17.
邹清坤 《海南教育》2014,(12):87-88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堂有实效的课,并不是单纯看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要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了、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思考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教师又通过哪些途径和学生一起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只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有了强烈的提问意识,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源泉。那么,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呢?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实质就是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也称之为探究型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或发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怎样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让学生作为知识的“发现者”,在探究性气氛中和谐地完成学习任务,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印瑞雪 《生物学教学》2002,27(11):13-14
我在给初一学生讲授“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一探究性实验时 ,做了以知识为载体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剖析开来 ,与大家交流。1 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教给学生思维种子的萌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实验前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从日常熟悉的生命现象中发现问题 ,如种子种到地里后浇水 ,施肥 ,不久就会长出小苗。思考为什么种子在温暖、潮湿、疏松的土壤中容易发芽 ?哪些条件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等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并从这些日常生活的经验中 ,引导出本实验的假设 ,让学生明白提…  相似文献   

20.
从数学知识的每一个概念的发现、提出、抽象、概括、推证的一系列活动中引发学生思维;从知识的发展过程激活学生思维;从知识的应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