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引导学生读书.强化课内外阅读,并予以积累,正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主要手段.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做法--重视文本、重视诵读、重视语言、重视语境、重视积累,正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引导学生读书。强化课内外阅读,并予以积累,正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主要手段。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做法——重视文本、重视诵读、重视语言、重视语境、重视积累,正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古代哲人先贤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苟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无不强调,既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又要在背诵中进行积累感悟,获取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那么,我们怎样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积累方法,以提高语文能力呢?我有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要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得提高学生的词汇、话语、朗读、概括、想象力和对文本的感悟能力让学生用愉悦接纳文本,追求阅读的"语文"性;用感悟解读文本追求语文阅读的独特性;用情感诵读文本,追求语文阅读的语言味;用情韵升化文本,追求语文阅读的延伸。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感悟文本能力的培养,力求构建学生感悟文本的"绿色通道"。为此,教师应从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感悟;在反复诵读中引导感悟;在重点研读中提升感悟;在质疑和讨论中强化感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感悟等五方面着手,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史亚琴 《文教资料》2010,(35):58-59
感悟和语文素养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是语文综合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教师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反复诵读文本是感悟的前提,品味语言文字是感悟的基础,生活体验是感悟的桥梁,实践中运用是感悟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实质主要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包括信息提取、文本解释以及反思评价等方面的能力。评鉴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要通过方法引导和过程展开,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习鉴赏文本语言,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新教材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哪些课文必须注重诵读训练,哪些篇章侧重于静静思考。静思是一种读书形式,更是一种增强感悟的能力。学生诵读与静思的过程,就是体验教材、感悟文本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途径。诵读与静思是学生们快乐学习的“心灵鸡汤”,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腾飞的双翅”。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教学中,诵读感悟往往不被重视,使语文教学事倍功半。事实上,诵读感悟符合心理学,生理学原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在诵读中思考、释疑、感悟文本,无疑是给予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诵读是常见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可培养学生语感,增强生本对话,加深文本理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把握诵读类型,强化诵读训练,以发挥出诵读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把握文本深意,形成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一、强化朗读训练,深化文本理解朗读是诵读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基本而有效的方法,可发挥学生主体性与主动性,可帮助学生理解语句意义,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阅读教学应该对接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诉求,建构"理解"和"运用"并重,并且朝向"运用"的教学实效来转变。我认为聚焦语用,坚守其价值,是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的尊重。一、借助文本,提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1.诵读,积累语言课堂教学是积累语言的主渠道,语文课本是语言积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必须摒弃乏味的提问、繁琐的内容分析、机械的练习,代之以教师引导下的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感悟和运用。要凭借默读、朗读和诵读去充分感知文本,使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积累文本中优秀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程金枝 《林区教学》2010,(11):44-45
诵读的重要性,古人早有定论。汉代刘向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实际上,认清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重视诵读,定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所谓诵读法,就是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对课文作反复吟诵、体味,然后感悟文章之妙的学习方法。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是传统语文教法的精髓之一,也是语文训练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任何一场改革都是针对传统而来,都是要革除传统中不合时宜的东西,但改革又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抛开传统,改革就无从谈起。语文教学传统是在历代语文教育的演进中积淀并流传下来的教育文化成果。那么,在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一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呢?下面让我们先了解传统语文教学的特点。一、传统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语言的理解、语境的体味,也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  相似文献   

14.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根据现行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等,归根结底在于读.品味诵读才是根本。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形成语文素质。读是源,是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新作文》2007,(11)
语文教学具有"全面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当前的语文教学是较为死板的,缺少激情,缺少活力,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用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年段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表演体验、读写结合等,使他们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8.
李霞 《考试周刊》2013,(83):36-36
文本品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走进作品、积累语言、掌握文章结构、感悟作品韵味的重要过程。纵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名家作品.它是引导学生积淀语言的重要载体.教师如何抓住不同作品的特点,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本感知、感悟,从而获得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呢?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文本复述能力欠缺,严重制约了其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从文本诵读开始突破,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诵读、演绎诵读和探索诵读,能够提高学生复述语言的丰富性、复述情感的感染力和复述结构的层次性,为全面塑造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这一要求的提出正是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也就是语文的学习要重感悟、重体验。“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这种感悟不仅限于对书面语言的感受,也包括在口头语言交际中,能直接、迅速地聆听、领会对方言语内涵,并且还包括对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深刻体验。可以说,感悟能力是一个人智商、情商、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因为汉语本身就是充盈着主体意识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丰富的想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