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屈原所处的时代特征和诗人一贯爱国思想、以及对《涉江》诗中的“奇服”、“游瑶之圃”和对溆浦景物等方面的考证分析,从而发现《涉江》的主题,应是表达诗人对振兴祖国理想的追求和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决心,深切抒发了诗人关心热爱人民的真挚感情,无情地揭露抨击朝延“混浊”腐败,愤怒控诉鞭笞统治者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因此,该诗是一首优秀爱国主义诗篇。  相似文献   

2.
屈原《涉江》一诗中有一处诗句似不妥:“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句与上下意和屈原的思想感情不太合拍。流传下来的先秦典籍,有所错简,在所难免。本试从内容写法、屈原的思想感情态度等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鉴赏诗歌,不能不辨诗味。好的诗篇,诗味是多方面的。屈原的《涉江》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需仔细品味。1.情味诗,是以情动人的,是抒情的艺术。因而情味是诗味的主要方面。在《涉江》中,属原充分抒写了自己身处险恶环境时的孤愤沉痛的情绪,突出表现了其真挚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叙述流放途中的情况时,诗人用“反顾”、  相似文献   

4.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晚年的纪行诗《涉江》素有“小离骚”之美誉。诗人通过记叙渡江南下的一次人生苦旅,塑造了崇高、完美的艺术形象,有着典型而深刻的悲剧含义。《涉江》总共才60句,但字字力透纸背,句句倾诉心声。诗人想象瑰丽,“托义于物”,烘托自然,多角度多层次展示了抒情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不只存在于戏剧之中,在诗歌、小说、电影、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中,也都可以渗透、弥漫着悲剧性的气氛,表现出以沉郁、哀怨、悲愤、忧患为特色的审美质素。屈原的《涉江》就是一篇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这首诗同《离骚》以及《九章》中的其他诸篇一样,是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杰作。在诗中,诗人描述了流放中的艰苦历程,  相似文献   

6.
学识过人、志行高洁的人,必定受到排挤和打击,这差不多成为古代社会的一条规律。屈原生活在一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的社会,当然也不例外。《涉江》是屈原被第二次移逐江南时的作品。这首述志诗,抓住艺术美中的最主要的审美对象——人格,表现诗人一生在与恶势力的矛盾斗争中的美德。一、运用比兴手法表现人格美比兴,是我国古典诗歌一条传统的美学原则。屈原的作品“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歌》的“比兴”传统,进一步发展为比喻、象  相似文献   

7.
一读《涉江》 ,体味诗人人生之艰难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生活在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复杂激烈的时代 ,为了祖国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 ,一生同腐朽的贵族势力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他的悲愤的歌唱 ,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涉江》为屈原被第二次流放到沅湘之间时纪述征程和抒写怨愤之作 ,是《九章》中的一篇。朱熹谈及《九章》时曾说 :“屈原既放 ,思君念国 ,随时感触 ,辄形于声。”“涉江”就是过长江南行 ,“旦余济乎江湘”句表明了题意。诗人被顷襄王放逐 ,离开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 )东行 ,到了鄂渚(今湖…  相似文献   

8.
《涉江》(见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是爱国诗人屈原在流放途中抒发自己悲愤心情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正确理解诗中的几个联绵词,有助于我们认识屈原的为人及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诗中有这样几句: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云之崔嵬。”“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相似文献   

9.
一、善取舍,巧安排课堂教学要组织成功,能留出“空白”,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写好教案。备课,既要紧扣教学大纲悉心研究教材,同时还得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对大纲、教材、学生都十分熟悉、了解,备课时才能做到对将要讲授的内容善于取舍,重点、难点突出。我在教《涉江》一课时对此深有体会。一开始我考虑到《涉江》是屈原“楚辞”体作品,在这课之前,学生还没有学过屈原的作品。因此,我在备课时查阅了屈原的资料、“楚辞”的资料。我想,学生只要充分了解屈原及“楚辞”作品的特点,我再对文章进行串讲、分析,学《涉江》就不成问题了。在一个班我用了三节课的时间按课前设计进行了讲解。出乎我的意  相似文献   

10.
读屈原的作品《涉江》,总能给人以结结实实的震撼。那种对信念九死不悔的执着追求,对沉重打击的顽强承受,对祖国前途与命运的深深的忧思和眷顾,这一切自然地突现了诗作抒情主人公的精神风貌:峨冠长铗,忧郁地行吟泽畔。如何把握本诗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流走,精神底蕴,这是我们在阅读该诗过程中应该侧重的。  相似文献   

11.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他主张联齐抗秦,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接受屈原的意见,把屈原流放汉北。接着。楚怀王被骗入秦,客死在秦国,顷襄王接位,以子兰为令尹(宰相)。屈原恨子兰怂恿怀王入秦,子兰在顷襄王前大进谗言。屈原尽忠报国,却受到残酷打击,被第二次流放。《涉江》就是在流放江南时写的。那么,诗人主观炽热的爱国感情和客观现实的尖锐矛盾就是《涉江》思想感情的主线。而这条主线又是逐层展示的: 诗的一开头,“余幼好此奇服  相似文献   

12.
一、自学目的1、了解本诗反映的屈原的思想感情和斗争精神.2、了解《涉江》在节奏、句式、词语上的特点.二、自学重点在透彻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认识屈原的爱国思想和坚持正义顽强不屈的精神.三、自学提示1、怎样理解诗中所反映的屈原的爱国思想?第1节两次提到“莫余知”,这是诗人出发前的感慨,慨叹他竭忠尽智之心竟无人了解,也为楚  相似文献   

13.
《涉江》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晚年流放江南时述志抒情的瑰丽诗篇。主要是写屈原被放逐以后,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到溆浦深山一带,独处山中的情况。诗篇描述了这段行程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在流放途中的悲愤心情。《涉江》是屈原《九章》诗中的一篇。《九章》是他两次流放中创作的九篇抒情短诗.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沿用旧题,流传至今.屈原为人忠信,廉洁、正直.他清醒地认识到:具有虎狼之心的强秦对楚国的严重威胁.因此,他一贯主张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楚怀王起初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上官大  相似文献   

14.
释“鸾鸟”     
吴然 《语文知识》2003,(4):17-18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和阅读本选诗有两处关于“鸾鸟”的描述,一是屈原的《涉江>中有“鸾鸟凤凰,日以远兮”之句。二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虎鼓瑟兮鸾回车”之句,相关注解非常简单,仅谈到“鸾,传说中的神鸟”。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神鸟呢?  相似文献   

15.
鉴赏诗歌,不能不辨诗味。好的诗篇,诗味是多方面的。屈原的《涉江》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须仔细品味。 1.情味诗,是以情动人的,是抒情的  相似文献   

16.
万志 《学语文》2003,(2):35-35
屈原的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即选了《离骚》、《涉江》等作品。说到屈原的作品,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是屈原对《诗经》开创的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许多学者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说。但他们论述的侧重点多在“比”上,对于“兴”却很少涉及。对“兴”这种表现手法,屈原到底有没有继承与发展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要考察屈原晚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要以《九章》为主要依据。《九章》是一组分篇独立的诗作,大部分可以确定为屈原晚期所作,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期的思想情绪。当然,《九章》并不完全是屈原晚期放逐江南时的作品,其中的《橘颂》是其青年得意时的咏物抒情之作,格调清新明快,不同于屈原其他篇章的沉郁顿挫,并且文中有“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等句子,就可证明这一点。另外,《抽思》和《思美人》两篇都是屈原居于汉北时所作,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和《离骚》十分相近,同《离骚》有明显的连续性,故写作时代与《离骚》相距不远。除掉以上三篇外,其他六篇可以说是屈原晚期的作品,按顺序便是:《惜诵》、《哀郢》、《涉江》、《怀沙》、《悲回风》和《惜往日》。这里所说的《九章》主要指这几篇。  相似文献   

18.
《涉江》,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早已成为国内外大学、中学、师范等学校的传统经典教材。但是,目前教材中对该诗的注释,有不少地方值得研究。本文就其中几个重要地名注释的问题,提出探讨,抛砖引玉,希望有益于教材编写和同行教学。 一、“旦余济乎江湘”的“湘”  相似文献   

19.
《涉江》是屈原在流放途中抒发自己悲愤心情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正确理解诗中几个联绵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认识屈原的为人及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诗中有这样几句: “带长铗之陆离兮, 冠切云之崔嵬”。“船容与而不进兮, 淹回水而凝滞。”“入溆浦余儃倡兮, 迷不知吾所如。”陆离、崔嵬、容与、儃佪都是联绵词。“陆离”本是形容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课本注为“剑摆动的样子”,这是用的引申义。“崔嵬”在这里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奥妙的,一个词往往妙用无穷,反复玩味,别有滋味。屈原《涉江》中的“哀”就是这样的词。1.表现主旨。《涉江》有两处用了“哀”字:一处是“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作者一番奇思异想之后深知美丽的梦幻是虚,残酷的现实依旧,怎能不长吁短叹呢?一个“哀”字深刻地抒发了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