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炼字和创意呢?所谓炼字就是对诗歌中的字挑选、修改、锤炼。使这些字能够塑造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能够最大限度地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言人之未言”的境地。“创意”就是在炼字的同时,作者不断地调整思想,使思想更加深入,使感情更加独特、丰富,使自己对生活有独到看法,对人生有独到的理解。创造出独特的意境。“炼字”和“创意”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言一字而意无穷”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一字生辉     
诗歌用最凝练的文字诠释着最绚丽的情感,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内涵。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能够准确地表现事物的特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言已尽而意无穷,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闹”和“弄”字就是古人炼字炼出来的。诗歌的炼字如此重要,那么,作为读者如何鉴赏诗歌中炼出的如此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字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中生辉一字的韵味和魅力…  相似文献   

3.
炼字     
考点分析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炼字就是推敲用字,使言辞准确恰当。在一首诗中,诗人反复锤炼推敲的某一字,也就是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情感,体现诗人独具匠心的字。所炼之字是为了提高通篇诗词的表达效果,因此,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而意境全出。这样就必须要求炼字要切题、切情、切境。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三类词。同时,古人还有炼句、炼意之说,炼字的目的就在于炼句、炼意。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道的就是自己在写诗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百炼成钢     
子晨 《中文自修》2010,(2):64-64
“炼”跟“练”,是两个很容易混淆的字,比如“炼字”和“练字”,前者是指推敲文字,使之更加准确简洁,而后者指的是练习写字,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了更好地弄清两者的区别,必须注意它们的部首。“炼”是“火”部,那么显然与火是有关的,所以,“炼”的本义就是用火熔冶金石,去除其中的杂质,  相似文献   

5.
议“推敲”     
“推敲”一词,出自一段诗坛佳话:贾岛于驴背上吟改自豪诗作,路遇韩愈车骑,“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愈非但不怪,反而帮助敲定诗句。后世便以“推敲”为“炼字”的诗例之代表,且几乎成为“炼字”的同义语,如刘坡公《学诗百法》谈锤炼;“或一句中炼一字,或一句中炼两字,下笔之时,须要加意推敲。”不过,“推敲”是否能够做为严格意义上“炼字”的典型诗例,却关系到能否从中引出“炼字”基本规律的问题。吴士文《修辞格论述》谈:“炼字之说,比较笼统,没  相似文献   

6.
虎豹无文、同犬羊,诗人要追求语言的美感,也就需在“炼字”“炼句”上下工夫。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独具美学内涵的词语,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旗帜,古典诗词更是侧重炼字。一、动态事物的具象美——炼动词诗的语言美,首先表现为诗的具象美。宋代诗人梅圣俞曾道:“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例如李白《塞下曲》描绘出征战士的形象时这样写道:“晓站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字炼得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被奉为一字之师的佳说甚多,其中较为后人熟悉的当推唐代行吟诗人贾岛为“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诗句中用“推”、“敲”字,贾岛遂拜韩愈为一字之师,传为佳话。同时被后人崇为炼字炼意的绝好佐证而广泛传颂。其中影响较大的便是朱光潜先生的炼字炼意说,其文为《咬文嚼字》,但笔者读后沉思良久,掩卷之时,发现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孰好孰坏应从作诗的主体韩愈与贾岛身上寻根溯源,较为恰当:一、贾岛何以对“推”、“敲”二字诿决不下呢?从表面上看好像诗人在苦吟于用“推”还是用“敲”的字的选择上,在其恰当与…  相似文献   

8.
在诗歌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在遣词时进行认真的推敲,以期作品中的文字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效果,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这种艺术加工的方法,称之为炼字。字是情感的载体,炼字的本质实际上是炼意。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抓住“字——意”这个纲,从字人手,体会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炼字求活     
旬锻月炼,多就写诗而言.若论炼字,杜甫工巧尤多.如“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①、“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②“石乱上云气,杉清延月华.”③,“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④“经”、“到”炼首句字;“入”、“为”炼第二字;“上”、“延”炼句腰字;“白”、“燃”炼句尾字.真可谓炼之得力,各尽其妙.大凡炼字贵在求活,只有“活”才能使全句生色,整篇增辉.“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所贵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也.夫活,亦在乎认取诗眼而已.”⑤宋人说:“下字贵响”,⑥所谓“响”,即是“活”.“字字当活,活则字字自响.”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⑧其中的“开”字,可以算得上“活”了.它不仅写出水势之猛,声响之巨,也写出江水奔腾涌起,“卷起千堆雪”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诗人杜甫有著名的两句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而“吟安一个字,燃断数茎须”(卢延让)、  相似文献   

11.
我国素有炼字的好传统。所谓“炼字”,就是从大量的文字中提炼最精确、最简炼、最形象的字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特别是诗歌,要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广博深邃的思想内容,更得讲究“炼字”的功夫。诗圣杜甫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说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说  相似文献   

12.
修辞手法在鲁迅小说中,对于深化主题、表现人物命运、刻画人物形象是起着独特作用的。可以说,修辞艺术已成为其小说艺术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试以《祝福》为例加以分析和欣赏。一、词语的精心选用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有“炼字”、“炼意”之说,“炼意”是以“炼字”为基础的,类似“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例子在古典诗文中屡见不鲜。精选词语就是“炼字”。鲁迅是现代文学泰斗,也是语言大师,小说《祝福》有数处词语(包括短语)的妙用就体现了“炼字”的功力。  相似文献   

13.
炼字 ,即指遣词造句 ,运用字词的功夫。有的人不注意锤炼字词 ,诗文写作出来虽也能表情达意 ,但却摆脱不了平淡俚俗。自从韩愈帮贾岛从“推”和“敲”两字中斟酌定一个“敲”字后 ,至今都把修改文章叫作“推敲” ,可见要想写好诗文 ,就得仔细推敲文字 ,这就是炼字。一、炼字炼意 相互照应如何炼字呢 ,毛泽东说 :“写文章要讲逻辑性。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 ,整篇说话的结构 ,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 ,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 ,不要互相冲突。”注意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就文章的字词锤炼而言 ,是很重要的。例如唐人王湾《次北固山下》“海…  相似文献   

14.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为一字或几字炼得好而境界全出。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相似文献   

15.
古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炼字".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创造性地搭配,使所用的宇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炼意",也就是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境.古人炼字,不出炼实词和炼虚词两个方面.只有把握古人炼字的技巧,才能掌握古诗鉴赏的钥匙,更好地理解诗词全句乃至全篇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修辞的作用体现为一种美感。它会使论述文更加准确、简炼地阐明论点;会使记叙文更加形象、生动地写景状物;会使诗歌更具神韵,光采夺目,以致开拓出更加深广的意境。古代文人十分注重和讲究修辞,字斟句酌以冀完美的表达效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耐人寻味的“斜”,不仅描摹出燕子随风飘浮的状态,还将燕子轻勇与顽皮嬉戏尽现纸上。如果作者拘泥于词性的对仗,用一个动词“飞”,那么原诗中燕子摇曳生姿的韵味便荡然无存。修辞讲究炼字、炼句,用好一字常会满堂生辉,这决非夸张。  相似文献   

17.
言不尽意论是言意之辨的一个重要论题,对中国古典诗学影响深远.诗人在诗歌创作时必然要面对这个问题,自觉地采取措施,使言语能够尽可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炼意和炼字就是诗人经常使用的两个方法.炼意集中体现在提炼升华和推陈出新两种方法.炼字主要有提炼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词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里的“书”应当是书面记录的文字.属于“有字之书”,“言”、“意”应当是没有记录下来的,作者口头要表达的语言和思想。既然“书”不能“尽言”.“言”也不能“尽意”.那么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怎样弄清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树立作者的本真形象呢?  相似文献   

19.
古人写作诗词,讲究炼字。常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闹”、“绿”便是炼字的佳话。那么,在鉴赏古诗词中的炼字时,该怎样人手作具体的分析,阐述其妙处,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以“眼”论诗起源于绘画理论。《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了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一段名言:“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想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指的就是眼睛。通过眼睛来表达精神,成了艺术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诗画本一理,后来以“眼”论诗渐多。刘勰所谓“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宋晁补之所谓:“诗以一字论工拙”,都是强调这种捕捉诗眼的工夫。杨载《诗法家数》中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之处。”还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檐虚’,炼中间一字。”王构《修辞鉴衡》中也说:“古人炼字在于字眼上炼。”到了清代,“诗眼”说更加具体了。施补华《岘亻庸说诗》中说:“五律须讲炼字法,荆公所谓‘诗眼’也。‘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