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丧乱诗起于《诗经》,在汉末动乱中长足发展,唐代中后期发展至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古代丧乱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让读者认识到中华民族曾经多灾多难,因此应该倍加珍惜民族和睦、团结发展的新时代;其直面现实的精神和创作方法、对社会动乱与人民丧亡凄惨景象的白描及其浅显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构成了古代丧乱诗十分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刘因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的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诗歌是缘画而作的题画诗。这些诗歌或寄情志于山水人物,或壮表民族气节,或阐发理趣,主观上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深切体验,客观上又反映了有元一代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刘因评传     
刘因是元代重要思想家,与许衡、吴澄齐名.其再传弟子苏天爵(官至吏部尚书)曾撰《静修先生刘公墓表》(以下简称《基表》),对刘因的生平与学术思想作了论述.《元史》有《刘因传》(以下简称"本传")内容多据《墓表》.《宋元学案》有《静修学案》.刘因的著作有《静修先生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传世.这些都表明,在相对沈寂的元代哲坛上,刘因占有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4.
"古典 民歌"范式是十七年诗歌流行的诗体范式,它注重从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传统中吸纳艺术经验以滋养诗歌,形成民族的诗歌形式。构建"古典 民歌"范式的意义是重建一种民族的新型文学和寻找契合民族心理的审美范式,以对抗中国现代文学的西方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的丧乱诗直承杜甫且有突破创新:其"即事"纪乱体在题目上更重视明确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选材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在形式方面的创新则表现为联章律诗、绝句的大量出现;在题材方面涉及金、蒙、宋,有大幅度拓展.且有深度,笔触涉及到社会各个阶面;在艺术上将诗与史奇妙结合,重在抒情.元好问的丧乱诗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在史学都极具价值,代表了一代丧乱诗的特点并极具时代精神和主体才华与气质.  相似文献   

6.
以北方游牧文化为主体文化的金代,其诗派的发展与嬗变各具特点。金初的"借才异代派",主要由一些身处异国的"望乡诗人"所组成,浓厚的"南恋"情结,构成了其诗歌最为明显的特点。崛起于金中期的"国朝诗派",为金代文学的真正代表者,其诗歌的风骨与气派,大都具有鲜明的北方文化特征。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末丧乱诗派",目睹了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因之跳动于他们诗歌中的脉搏,几乎都与这一历史事实密切相关。而其"丧乱诗",则可与杜甫"三吏"、"三别"等"诗史"之作媲美。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中国诗歌还是英国诗歌都普遍使用象征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诗歌中的象征积淀着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语境相互交汇.通过分析、比较中英诗歌中的象征与两个民族文化语境的交互关系,我们可以探寻人类共有的"诗心"和"文心",发现人类共同的文化规律及其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8.
"玫瑰"是叶芝象征体系诗歌中涵义丰富的象征体之一,并作为叶芝诗歌中重要的象征而频频出现。在"玫瑰"这一象征体中,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创作的目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玫瑰"这一意象除了具有作品表面所提到的爱和美的象征外,还有一层对"玫瑰"意象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即强烈的爱尔兰民族情结。诗中叶芝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爱尔兰民族的关注和热爱。  相似文献   

9.
作为民族诗人的海子,其诗歌虽是以汉语的形式存在的,但却与丰富博大的西方诗学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宏大的"大诗"追求也是力图要调和诗与哲学的千年之争,完成维柯式的"诗与真理的合一"。海子的诗歌确实深受德国浪漫派等西方文学的影响,然而海子诗中所体现出的天才般的创造性、强烈的"陌生化"的美学效果、和复杂深刻的人类性内容也是不可否认的。海子不仅是民族诗人,还是"世界诗人",其诗歌也是"世界诗歌",其《太阳·七部书》具有一种无可辩驳的"世界性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诗歌是"词语打造的机器"这一基本认识,美国译者托尼·巴恩斯通在其中诗英译中使用了聚焦"声响"的翻译策略,借以在英语语境中再现汉语原诗作为词语机器的艺术审美功能。此外,聚焦"声响"的翻译策略顺应了当下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需求,与逐步崛起的诗歌"超文本"系统相辅相成。同时,在了解异民族的本质文化内涵以及揭露语言和人的本质方面,聚焦诗歌"声响"效果的翻译策略,更能行之有效地规避民族文化偏见,使中国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倪瓒作为"元四家"中以"疏体"见长的画家,其画作意境大多表现为疏简清逸、古淡幽远,其题画诗也尽脱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与画作两相映发。倪瓒是元末题画诗存世最多、质量最高的画家诗人。元末及元以后题画诗的兴盛,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实绩分不开。  相似文献   

12.
元代社会特定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与刘因的和陶诗创作有着莫相分离的关系。76首和陶诗,凸显刘因强烈的“后陶渊明情结”,蕴涵着深刻的隐逸文化要义及审美内涵,并构筑起刘固清高傲岸的隐逸文化人格风范。刘因对陶诗风格的承传与实践,和谐的伦理道德观,及其刻意从内心回避政治的隐逸姿态,在元代政治文化和文学史上都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因并非从一开始即有志于做一个“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士。对于他来说,元代非可为之世,经过短暂的初仕,他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东西,从而放弃了此前关于“世无不可为,人无不可致”的观点,人格自尊和文化尊道构成了他复杂心态的两个不可缺一的支撑点,也是他尽管对官场失望。却没有像同时期其他文人那样背离传统、混迹世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明清文人的疏离心态及其意象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一些文人热衷于写“落花”组诗,反映出一股“疏离”心理潜流在滋长。明代唐寅等人吟咏落花,以散漫自纵的生活态度疏离士大夫主群体;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吟咏落花,以飘零自守的精神气节疏离当朝统治者;清中叶袁枚吟咏落花,以洒脱自适的生活观念疏离主流价值取向;晚清龚自珍吟咏落花,以激愤和前瞻的姿态疏离主流社会。从这种疏离主流的心态可以感受到明清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精华的解悟。  相似文献   

15.
刘禹锡是中唐独具特色的优秀诗人,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诗在韩孟、元白诗派外独辟蹊径,自成一派,影响巨大。这与刘禹锡自觉总结诗歌理论是分不开。试以其自己的诗歌理论为指导,以其咏史怀古诗为中心,通过分析其咏史怀古诗内容的旨意含蓄,风格的取境精练、语言警策、想象丰富来显示刘禹锡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6.
元初诗文名家庐陵刘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陵刘诜是元初很有成就的诗文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他是元代一流的赋作家,也是中国赋史上有成就的作者之一。他的散文创作有大家气象,诗歌则有多种风格。他的诗文理论有很高价值,关于学古与创新的理论富有辨证思维,对元中期诗文弊病的批评切中要害。他有如此多方面的成就,不应被文学史所遗忘。  相似文献   

17.
揭馍斯的诗文创作在元代文坛上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尽管元及后世对其评价不一,但他诗文创作中“神骨秀削,寄托自深”、“严整精核”、“语简而洁”,呈现着自己独到的风格。其中他创作中的道家倾向,在其作品中占有较大的分量,且是有元一代众多文人内心世界的观照。  相似文献   

18.
诗人刘敏求生活于两宋之交,曾因黄庭坚称赏而知名,《宋诗纪事》误定其为宋末人,《全宋诗》未录其诗歌,亦不见于《全宋诗》诸家补遗之作,然《泰和县志》存其诗18首。  相似文献   

19.
南朝刘宋时,奠定颜延之“大家”地位的,主要是其被后人漠视的公宴诗作。本文深入到刘宋诗学环境中去,探讨在刘宋公宴诗创作潮流中,颜延之所处的地位及影响,其公宴诗风格的典型性特征,及其对公宴诗传统体格的复与变。  相似文献   

20.
南宋末期词人刘辰翁,其词集中春词数量众多、思想深刻,在宋末文坛具有独特性。其春词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题材上,多方面地吟咏春天,深于托寓;第二,风格多样,但整体风格沉郁悲慨;第三个特点就是其送春词在其春词中为数最多。刘辰翁的春词是辛弃疾咏春词在新的特定年代的继续和演变,但融入了自身对南宋末年的时代体验.使其春词有了更深刻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