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通过梳理《周易》与孔子、孟子、荀子的哲学论述,认为三位先秦儒家在天命观、人的能动性、“中庸”伦理观、思维方式等方面承接和发展了《周易》的哲学思想,揭示了《周易》与三位先秦儒家在哲学方面的源流关系及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后,是战国后期楚地儒家学者研究《周易》的学术著作。其中提出"观其德义"的主张,表现出鲜明的经典化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将《周易》的义理和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在阐释《周易》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论思想附会于《周易》卦爻辞的含义中,将其作为理论来源和载体,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理论依据。这种倾向体现了儒家思想重视人道德心性的思想观念和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是先秦时期道德心性观念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3.
《周易》本名《易》,乃儒家“六经(易、书、诗、礼、春秋、乐)”之首,故又称《易经》。原本是供巫史算卦所用的专门著作,以卦爻辞推断人事的吉凶祸福,记载了上古巫史们世世代代卜筮所积累的经验。相传夏代有《连山》,商代有《归藏》,都是卜筮之书,与《周易》相类似,但其书早亡。汉代时尚存《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后来都散失了。今传者为后人依托,并非原本,不可凭信。至于被儒家奉为经典的《易》,实为周代卜筮之书,故称《周易》。秦皇焚书,不焚卜筮之书,故《周易》得免于秦火之劫,作为可靠的先秦典籍而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4.
《周易》全书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从《易经》到《易传》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从巫术宗教向哲学人文方面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儒学和易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学派的先哲大师以易学充实了儒学,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周易》经过《易传》的发展,把注意力开始集中于世事人伦上,累积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继承了《周易》中的伦理道德因子并进行了阐发,为儒家伦理思想奠定了基础。《易传》则在对《易经》阐释的基础上,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丰富了先秦儒家学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周易》虽然起源于占筮,但它凝聚了先哲对自然和社会的见解。从《左传》解《易》,可以看出《周易》的辩证观点和思想内容,对先秦史学的积极影响。《左传》反映先秦史官利用《周易》的变通观点,认识历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的普遍法则;反映史官通过占筮说卦,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用《周易》辩证的思想方法,预断历史前途。先秦史官还借助《周易》对古代社会生活的记载来说明历史;通过解《易》,展开对人物的评论。《左传》有些解《易》内容,还表达了“物生而后有象”的朴素唯物思想,反映出当事人重客观实际,不一味迷信占筮的现象。先秦史官通过解《易》说史,吸收了《周易》的合理内核,锻炼了辩证思维,培养了变通史观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断章取义"的用"诗"之风,是春秋时代普遍的作风,其影响深远。"断章取义"用"诗"之风的形成,有其文艺发展的外部规律:先秦儒家主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赋诗言志文艺之风的影响;也有其文艺发展的自身规律:"诗言志"文化传统的继承,《周易》用诗方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人"是儒家的政治、道德、思想著述等种种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自然儒家最重成人,在如何教化成人的问题上又一贯重视乐教的作用,而《乐记》是先秦时期音乐方面的总结性著作,本文即试从其乐教目的上简单总结先秦儒家关于成人的标准、理想。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并非是专讲仁义的“伦理型”学者,他们同样重视富国富民和农业生产,提倡社会分工,鼓励商品流通,关注工商、财政管理和生活消费。只有把先秦儒家的伦理学说与其经济学说联系起来,才能对先秦儒家、乃至整个儒家作出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9.
《周易》分为经、传两部分,两者产生的时间不同,所反映的思想观念也不一样。文章对《讼卦》进行分析,明确了《周易》产生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利益剧烈变化所带来的广泛的诉讼行为是《讼卦》进入《周易》的社会基础,并根据"以经观经,以传观传"的原则,证明中国人"贱讼"意识的产生是儒家形成以后的事,在儒家产生之前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华文化宝典的《周易》不仅是一部占筮之书、哲学著作,而且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教育著作。它具有丰富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其教育管理思想,独具特色。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对《周易》教育管理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一、以“盛德大业”为其管理目标《周易》教育思想不是讲狭义的学校  相似文献   

11.
《周易》中爻分阴阳,以六、七、八、九分别表示老阴、少阳、少阴、老阳;数也分阴阳,以偶数为阴数,奇数为阳数;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又形成六位,因而产生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数字词语,它们是我们了解易学思想、认识古代文化的一把钥匙。纵观这些词语,其源不是与阴阳相关,就是与位相关,也有个别出于经传原文。  相似文献   

12.
“蕙风”是况周颐习用的号,且多次作为词集名。从1895至1925年,况周颐以“蕙风”为名的词集有三种:词别集《蕙风词》、词总集《蕙风琴趣》、《蕙风词》,分别收词20首、101首、123首。其中刊印于1925年的词总集《蕙风词》,由况周颐生前删定,影响最大、最广为人知。拟从文献方面探究况周颐的三种“蕙风”词的版本情况、编撰特点、所选词目,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外诸多与《周易》有关的各类英译与英文刊物,在基本词汇和用语方面尚处于纷繁凌乱的状态。由于词汇术语的不统一,一语多译现象严重,往往给非汉语读者在阅读与理解上带来极大的障碍与困难。本文列举了几项比较突出的例子加以分析,尤其对“易学”一词的翻译,笔者尝试杜撰了一个英文新学名—“Yimutology”。为了使易学真正走向世界,易学界应该和英语专业界结合,共同探讨研究《周易》的学术翻译,并制定出一套统一、标准的易学用语与术语。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春秋、秦汉时期学者经常谈及上古有三易,即<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可惜<连山易>一书早已失传,其真相扑朔迷离.笔者根据对<山海经·五藏山经>和<连山易>的研究,发现古人所描述的<连山易>,其性质与<五藏山经>非常接近,并据此推论<连山易>出自<五藏山经>,而笔者创意绘制的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客观上复原了<连山图>.  相似文献   

15.
胡煦生于清初,一生精研《周易》,颇有自得。他兼采汉宋,融贯象数义理,提出了很多深刻独到的思想,其中对朱熹易学的批评是其易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反对朱熹把《周易》看做是卜筮之书,批评他只在占卜上着眼,与易理多不相通。又批评他将伏羲之易、文王之易与孔子之易分割开来,不能一以贯之。他反对朱熹的卦变说,认为朱熹不知《周易》中往来之义,而以卦变说解易,致使易理益晦。文章主要通过在清初学术思想背景之下,辨析胡煦与朱熹易学的差异,并以此理解胡煦易学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六经"之首的《周易》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过去对于《周易》的研究多集中于两汉魏晋发展起来的象数、义理两支流。近年来,关于《周易》与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日渐丰硕,本文意在整理关于《周易》与中国文学研究文献和学术成果,对这一研究课题作全面地综述。  相似文献   

17.
"《易》以道阴阳",故为中国哲学之源。《周易》在卜辞的形式下反映了先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道德体验,是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信息库,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万流归宗的最后渊薮。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易传》都是在继承了《周易》的基础上,以各自的思维形式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本文企图说明:《老子》是如何利用和改造《周易》在卜辞形式下所隐蔽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的;《易传》又如何在吸取了《老子》的经验教训与哲学思想的同时返求《周易》而对之进行重新阐释和创造性的发挥,以此构建自己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8.
《周易》是上古时代的一部筮书,它集中体现了先民的思维模式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具有本质性的影响。它对传统语言学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通过对《周易》与训诂学的原理方式作比较研究就可以发现,训诂学无论是经文的阐释模式还是辞书的编纂思想,都深受《周易》哲学思想和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思想深受《易》理的影响,《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其《易》理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从人物典型化手法、含蓄化手法、互见法、悲剧人物、传奇色彩五个方面展开论述,说明《周易》与《史记》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船山终生学《易》、研《易》,以《周易》为基础构建起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树起了我国古代无神论、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战斗大旗,对我国历史上的各种有神论、唯心论与形而上学思潮进行了空前有力的大清扫,在今天仍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科学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