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郁达夫一向被人称为“中国的卢梭”,相似的命运和遭遇、相近的精神个性和内在气质,吸引着郁达夫走近了卢梭。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外国作家,卢梭对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郁达夫的创作中主要体现为大胆的自我暴露、“返回自然的皮及诗情画意的自然描写。  相似文献   

2.
刘久明 《天中学刊》2002,17(4):54-59
在郁达夫对外国文学的广泛阅读和吸纳中,对法国文学的接受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郁达夫对法国文学有着相当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对许多法国作家都评价甚高。但是其中真正被他引为知音而且能够和他产生精神共鸣,却只有卢梭一人。卢梭给予郁达夫的最深刻的影响,就在于他大胆而真率的“自我暴露”的勇气和追求人性真实的坦率;与此同时,卢梭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描写自然的重视,也对郁达夫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是相当广泛和复杂的,而卢梭无疑在他心目中占有至高的位置。卢梭在郁达夫的作品尤其是他的传记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大胆而率真的"自我暴露"、浓重的忏悔意识与超俗的自我审视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化底色是中国人文精神底色的根基,作为一种内在底色托举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发生向度,指引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再生高度。新生代师范生作为传承中国人文精神的新引擎,当下遭遇了乡土文化底色“盅”而不“盈”的现实困境,表征为成长中的原生文化理念撕裂、参与中的派生文化知识分离以及行进中的再生文化能力萎缩。为此,社会内外部应共同丰富和发展曾经丰盈而又失落的乡土人文精神,帮助新生代师范生获得深厚乡土文化理念的润育、系统乡土文化知识的涵养和充盈乡土文化能力的提升,为其空格的乡土中国底蕴找回支撑的基点,也为中国人文精神的浓郁之路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郁达夫旧体诗中的晚唐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旧体诗得益于晚唐诗处颇多,二者在许多地方也十分相象。本文探讨了这种相象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成因,着重论述了二者在“深情绵邈”、“绮艳秾丽”与“俊爽动拔”等三方西的深层联系,认为郁达夫的旧体诗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另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6.
论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所体现出来的观念、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是文化的"形而上"部分。人文精神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内在思想反映,而是所有文化产品的思想映照。在高等院校中,人文教育不是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而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通过重构教育目标、阐释教育内容、强化师生关系以及优化校园环境,揭示与塑造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小说是“江南女子”,不是“关中大汉”。他笔下的人物多如水般柔弱,他笔下的景物也缺少苍凉非怆。可以说,多愁善感的病态文人、如醉如痴的书虫、细腻清丽的自然景物以及性的压抑是郁达夫小说的主要因子,由此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虽然不能说郁达夫小说是浙西文化熏陶下所产生的作品的必然模式,但至少可以说郁达夫小说是属于浙西这块土地的。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的小说是“江南女子”,不是“关中大汉”。他笔下的人物多如水般柔弱,他笔下的景 物也缺少苍凉悲怆。可以说,多愁善感的病态文人、如醉如痴的书虫、细腻清丽的自然景物 以及性的压抑是郁达夫小说的主要因子,由此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虽然不能说郁达夫小 说就是浙西文化熏陶下所产生的作品的必然模式,但至少可以说郁达夫小说是属于浙西这 块土地的。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不仅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文艺评论家,写过多种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论著,既有文学概论以及小说、诗歌、戏剧等体裁的专论,又有对于歌德、施笃姆、尼采、卢梭、赫尔岑、屠格涅夫、黄仲则、苏曼殊与蒋光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才华横溢却又颇受争议的作家。他通过大量以性爱为主旨的作品,把性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窘迫表现出来。性爱美是他小说着重表现的美感之一,同时也涵盖了郁达夫独特的人文精神。本文从欲望、欲爱、友爱和圣爱四个方面探讨郁达夫人文精神的性爱美特质。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伦理观念的冲突导致郁达夫感性生命敞开与囚禁的紧张;价值择取的失范和对当下生存的超越性关切使其深陷沉沦与忏悔的困境;对文明的绝望和隐在宗教情怀,又使其散发着“黑色光辉”的作品透溢出救赎的渴望与期待,从而达成有信的写作文学样态。在如今价值失据的时代,吁求审美与伦理相统一的文学在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学自觉意识启蒙于屈原、宋玉,开端于汉大赋的创作,汉赋的出现标志着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自觉地发挥学的社会功用,使学为社会服务;汉赋与经、史、哲分家,成为独立的学作品,有一定的创作理论,有些辞赋家终身以辞赋创作为业,形成了一批专业作家。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前期小说的独异性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此期创作中“率真”的审美追求。“率真”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对题材的择取与处理、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景物的摹写以及创作方法的运作上。它是主体自身化心理结构与客观社会化环境及外国化思潮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率真”的审美追求既使郁达夫前期小说获得了特殊的审美效果,同时又对人性的刻划达到了较高的深度,从而获得了一种超越性的品格。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既逃禅又向往“爱情”,这曾令很多人感到困惑,但是仔细考察却不难发现,他在爱情中真正关注的并不是爱情本身,而是通过爱折射出的慰藉感和归宿感。爱的欢欣和美丽使他感动,但爱的易逝与多变也使他备感人生的空淡和无聊。当他在“爱、中参透“情禅”时,他的小说也一改早期的声泪俱下,痛器狂啸,变得澄净空明,平淡悠长,极富禅意。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这是极其特殊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契约论》内在思想上的矛盾使其从面世那天起,就充满着争议。通过探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公意的含义,提出公意概念的目的、公意与其他意志的关系以及公意的特征和公意的评判原则等问题,从而进一步了解卢梭公意思想的内容、自身的局限性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传统的尚“德”到建安年间的尚“才”,再到正始以后的尚“自然”,人物品评标准逐渐脱御浓厚沉重的道德、功利内涵而剩下轻盈剔透的审美意味,此演变过程有较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唯美倾向具体表现为“贵神”、“尚真”、“重情”,对六朝文化人的艺术价值观念与审美意绪产生很大影响,它沾溉了“传神写照”的艺术美学,润濡了“缘情”的文学观念,熏染了以清真自然为美的艺术情趣。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徐霞客"耽奇嗜僻,刻意远游",并没有理解其壮游天下的社会意义,更大大降低了徐霞客旅游事业的文化品位。徐霞客是明朝中后期旅游热的产物,他的旅游事业确实有其独特之处,这种与众不同赋予他的旅游以一种恢弘的人文精神,即"徐霞客精神"。明末大学者钱谦益最先使用"徐霞客精神"一词,但未作阐释。本文研究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潮和徐霞客旅游的奇特性,总结"徐霞客精神"的文化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二是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  相似文献   

18.
《孟子》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属人格道德修养论,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及形成具有修养方面的相似性;曹丕“文气”论研究作家气质及个人修养与作品表现出的风格的相关性;韩愈要求写作要以气为先,此气为文章气势和作者胸中的儒家之气;苏辙的“文气”说包括个人内在修养、个人处境阅历,这是形成作家作品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9.
高诱释《淮南》“不与物散”之“散”为“乱”,王引之据以勘订“散”当为“殽”字之误,并认为“诸书无训散为乱”。考《十三经》诸书用例,可证王引之所言不谬,“散”之本义当为“离”,至少到汉代以前还没有引申出“乱”义。《汉语大字典》不以“离”为“散”之本义,失之;第八义项释“散”为“错杂、杂乱”,并引《淮南》此句为书证,亦失之。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是作家特定时代心灵的产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本文分析了月亮在《前赤壁赋》中的用法:以月造境,以月喻理;探究了这两种用法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含义:“儒道互补”的理性精神;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天人合一”的字宙观念;“恒常”与“变易”的辨证思维。从而为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