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世纪到18世纪期间,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并大力译介中国典籍,是中国翻译史的又一高潮.耶稣会士经由译介西方经典发展到译介中文经典,再到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译介高潮,译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都大为提升,译介成果传至西方,引领了西方的启蒙思潮,推动了西方的中国热,奠定了西方汉学研究.本文通过对耶稣会士不同历史阶段中文典籍译介特点的分析,探讨中文典籍译介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立  白冰 《编辑之友》2017,(8):21-25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典籍,曾在海外文化传播中产生深远影响.在今天,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则成为我国学者和出版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以唐宋词海外译介出版为例,探讨了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核心力量的出版界应如何更好发挥其纽带作用,在新环境下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典籍的海外经典化.  相似文献   

3.
典籍译介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话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蒙学经典之一《三字经》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人生体悟和人伦关系准则,译介历史漫长,译本繁多,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德语译作由德语为母语的译者自主自发译介,融合译者主体的研究、翻译、阐释、介绍、出版、传播等内容。宏观层面的德语译介传播史梳理和微观层面译本特色分析表明:百余年来,以《三字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人类多元文化系统中始终对世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陈平 《出版广角》2016,(14):87-89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一书以译介学为理论支撑,借鉴新近传播学理论,并结合莫言的英译作品加以论证,探索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葛浩文式译介模式.本文借此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中“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维度进行再思考,以期拓展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出版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真正以较大的规模译介法国文学(主要是法国小说),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林纾的一部《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经面世,便"风行大江南北",为这场大的译介活动隆重地拉开了序幕。在随后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尽管中国历史的进程颇多磨难,但译介西洋文学的浪潮却从未有过停息,其中,法国小说的译介一直占据着重要而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陈鸿飞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他在图书馆学术译介、佛教典籍分类研究以及《册府元龟》索引编纂等方面均有建树,其在图书馆学术上的理论与译介活动直到今天仍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以《三体》《兄弟》等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海外出版发行为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如何成功“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文化典籍大国,但远未成为文化典籍传播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了解“互联网+”时代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的特点,继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析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策略,最大范围内实现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是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为典籍对外传播创造了全新的机遇,本文通过跨文化传播视角分析新媒体时代典籍传播的现状,探究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策略,以寻求最佳传播方案、达到最佳对外传播效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大规模中国历代存世典籍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意义]探索构建中国历代存世典籍知识图谱,以为研究者挖掘海量古籍书目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提供一站式平台,拓展古籍知识服务内涵,同时,大规模的典籍知识图谱也是机器智能的重要基础。[方法/过程]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对中国历代存世典籍进行知识组织,从需求层、模型层、应用层3部分构建一个典籍知识图谱框架模型,通过人机协作进行典籍数据抽取及多源数据融合,完成数据的整理,并对典籍知识图谱实体类型及属性、典籍知识图谱实体关系及类型进行分析与定义。[结果/结论]所构建的典籍知识图谱包含649549种古籍实体、221783位典籍责任者、1498383个古籍版本、13960个地名节点,形成了一个立体、多维、多用途的古籍知识关联网络,对全球目前存世的主要中国历代典籍书目信息进行了较全面描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典籍,尤其是类书的类目分类究竟依据何种文化原则,似乎少有人问津.法国学者爱弥儿·涂尔干与马塞尔·莫斯合著的《原始分类》中国部分,为理解中国原始分类与中国典籍分类的渊源关系搭建了桥梁.本文就《原始分类》中国部分展开梳理,对真知、误读、差异加以认可、纠正、弥合,揭示中国原始分类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系并借之对中国典籍类目的分类原则与依据进行探讨,以勾勒出其与原始分类渊源的大体状貌.  相似文献   

12.
杨柳 《中国出版》2016,(10):39-41
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工作构建起中国文化话语向世界推广的有效路径。基于中西翻译史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阶段、存在问题的探究、趋势的展望,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精神价值,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度与广度。而基于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演进路向与学术理路的考究,实质上强化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问题导向,展现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水平的成熟,彰显了我国在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典籍保护技术的概述,揭示其蕴含的科学道理,指出古代的典籍保护实质上是对其制作材料的保护,通过对古代典籍保护技术的梳理与研究,有助于我们继承与发展古代典籍技术的精髓,从而促进现代人的典籍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兰花典籍书目考述》系兰花典籍综括性解题书目。其收录范围为中国历代兰花各种典籍诸如谱录、笔记、百咏、专集、画谱、技法、专著、汇编等,著录内容包括每部典籍之书名、卷数、撰者、内容、版本等尽力考订异同、序列次第、略加评介、著录来源、标明存佚、指出版本、揭示藏处,旨在为世人全面了解中国历代兰花典籍确切情况.呈现兰花典籍发展概貌,揭示兰花典籍变化轨迹。建立兰花典籍系统坐标,把握兰花典籍未来趋向。为喜爱和关注兰花典籍的一般读者指示阅读门径,为深入研究兰文化的学人提供查考帮助。此为中国明代部分之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为更好地对中国传统典籍进行阅读推广,提出对中国传统典籍进行分类指导阅读推广,并以此分类为基础提出有针对性的各类不同推广策略。[方法/过程]界定适合阅读推广的中国传统典籍范围,建立以阅读推广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典籍分类书目体系,梳理研究中国传统典籍推广现有模式及案例。[结果/结论]建立起一套以阅读推广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典籍自主分类体系,面向不同阅读群体提出各具特色的推广模式,促进中国传统典籍阅读推广工作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南.国内的《资本论》译介和研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得以蓬勃开展起来,一系列译本和研究著述纷纷问世.通过考察发现,国内《资本论》的译介与研究始终是与"时代课题"紧密相联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仁人志士们从事《资本论》译介与研究主要是为了从中找到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资本论》的全面传播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要求.改革开放以后,《资本论》的系统传播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探索相适应的.经过百年的译介和研究历程,国内的《资本论》的研究和传播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2007年5月19日上午,在国家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国家图书馆、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领导以及“中国典籍与文化”讲座部分主讲人、听众一同在热烈的掌声中迎来了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中国典籍与文化”系列讲座开办六周年暨《中国典籍与文化》第一辑出版的时刻。  相似文献   

18.
《简·爱》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不同时期的国内译者对《简·爱》进行了译介,译本众多,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译者所处年代的时代特征.文章以接受美学和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介绍了《简·爱》在中国的译介概貌,并结合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语境,分析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和《简·爱》译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西方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及其道德价值传播为对象,文章简要梳理了西方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出版状况,探究了其道德价值传播的源起,从通过剧本改编实现道德价值重构、通过副文本和文本的互文实现道德价值彰显和通过多元传播路径助推道德价值弘扬等方面归纳了其道德价值传播路径,简要评述了其对当下戏剧译介与出版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惠特曼是对中国新诗影响较大的诗人之一,其《草叶集》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已有9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现代化的不同阶段,《草叶集》的译介与传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五四时期.它是民主的象征与革命的艺术符码;在抗战时期它是救亡图存、鼓舞人心的战斗号角;在文革以后,它是张扬自我、独自喧哗的一棵大树。它在中国大陆的本土化过程恰恰彰显了传播者与接受者自身的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