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前的衍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先秦两汉时期,“趣”主要作为动词和副词的词性出现,表现出非审美系统之义;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趣”在用于人物品评的同时,伸展到论文谈艺中,显示出了“趣”的多种审美涵义;三、唐代,以“趣”评诗论文较之以前虽不见大增,但个别诗论家从理论抽绎的高度将“趣”予以了升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对“奇”音所表之义和“奇”字结构所表之义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奇”字和人们的审美心理的内在联系,从文字学的角度揭示了“奇”字之所以用于人们的审美价值判断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从“趣”之语义层面七类意义入手,考察“趣”之审美标准五类要义的历史嬗变;并进一步探讨“趣”由审美标准,升华为审美范畴、审美元范畴的必然原因,同时指出“趣”的三大子范畴集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浑沌”一词的释义各种版本多是意向性的,玩味其释义的依据常人则更无可确知。加之典籍所用文字,仅有已经多次变化之语义缘故。本文从“军”声、“屯”声人手,从字族角度对“浑沌”一词自然语义作了一番试探,得出从“军”声字有“圜围”义,“屯”字本义即“难”,“难”义废。又“屯”或作“纯”,由“纯”义引申出“聚全”义。与《集韵.混韵》所释“浑沌”,“元气未判”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保持”义副词的语义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统计分析、语义特征分析等研究方法,描写并探讨了这类副词在语义方面的特点。根据动作、状态在时间上间断与否,“保持”义副词可分为无间断“保持”和间断“保持”两类;根据动作、状态间断后保持的性质,间断“保持”又可分为恢复义的间断“保持”和间隔重复义的间断“保持”。在对“保持”义副词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有些“保持”义副词可以表示“实现”义。  相似文献   

6.
义的探求     
历史上,作为中国古代最高道德准则之一的“义”,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学者竞相追求的修身、立性、践行的行为标准,在现代经济至上的社会,再一次深刻理解义的内在价值,挖掘义的深层涵义,弘扬义的现代意义。对提升人们的整体道德素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发展的风向标,新词新语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新词新语体现出了和谐的声律之美、新奇的结构之趣以及新颖的语义之巧。  相似文献   

8.
重新认识“义利之辩” ,首先必须尊重“义”和“利”的本来意义 ,并且必须根据文字学的知识从辨析“义”和“利”的本义入手 ,而不应当急于将“义”和“利”当作伦理学的重要范畴并直接在伦理道德领域展开所谓“义利之辩”。今天伦理学的许多词汇 ,如伦、理、道、德以及义和利等 ,当初并非就一定含有伦理或道德上的解释。甲金文字“义”和“利”的本来意义或最初含义是“杀羊”、“己之威仪”和“以刀断禾”或“用‘刀’犁地”。  相似文献   

9.
教材文本解读应正确结合词的语言义理解言语义。正确理解《湖心亭看雪》中“沸、强、痴”等词的语言义和言语义,对解读全文主旨至关重要。“沸”的本义为“泉水奔涌貌”,通过移就修辞,赋予炉火旺盛貌。“强”为“特意、尽力”义,表现作者的豪爽。“痴”意为“痴迷”,作者借舟子之口,概括自己和金陵客僻境观雪的独特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0.
胡健在所著《中国审美之魂》、《存在之光》和《审美与意象》中,对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及许多审美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富于学术价值的观点,主要包括:提示存在之光的美学构建,与民族审美之魂的对话,在与意象世界的对话中发现新意。  相似文献   

11.
"深"是描述容器内部垂直维度或水平维度的形容词。"深"的语义特征为:方位性、方向性、内向性、容器图式性、底部难以到达性、非易视性,这些语义特征作为始源域投射到相关的目标域产生了各种隐喻义,空间义和隐喻义之间以及各隐喻义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话语表达的丰富语义,是经过语流义变和情景义变的结果。“中国”和“梦”两个词互相影响而发生意义变化,经过语流义变表达了“中国人(包括集体和个人)的梦想”这样的言语义。此言语义结合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这个语境,就表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言语义;结合具体领域、阶层就表达了无数具体的“中国梦”;这也就是此话语情景义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副词“都”、“才”在特定的句式中可以部分互换,原因在于,从语义层面上来讲,“都”“才”都可以修饰表“系列推移性”语义特征的名词语。也正因为“都”“才”修饰的是表“系列推移陆”语义特征的名词语,故在语用层面上表现出比较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探求形容词“媚”之“美好义”的产生动力,阐释“关”、“姨”、“媚”三词在表示“美好义”时的区别,考证“媚”的造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来证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咏络:经历三个重要阶段;完成了两次关键飞跃;最终形成华夏美学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远”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有关审美距离的重要范畴.其审美距离义具体又分为两端:其一,主体与客体的现实时空距离,如谢榛、王十朋、祁彪佳等人所论之“远”;其二,主体之心与功利现实的心理距离,如陶渊明“心远”、欧阳修“心”之“趣远”.古人论“远”只分别关注到时空距离带来的特殊美感和超越功利的心理距离问题,却未将二者有机联系到一起,没有进一步意识到现实的时空距离是实现审美心理距离的条件.以“远”论审美距离,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山水画论;在山水画论中,“远”完成了从审美距离义到山水意境义的飞升.  相似文献   

16.
浅析"非常+N"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常 N”是近年在媒体尤其是电视娱乐节目中经常出现的语言结构。它主要有三种类型: “非常”表“异乎寻常”义时, 搭配空间感较强的抽象名词;“非常”表“十分、很”义时 , 搭配含有显性评价式色彩义或隐性评价式联想义的名词;“非常”表多义时, 搭配兼具前两种语义特征的名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李姝 《成人教育》2007,(8):85-87
该文考察了“X都NP了”句式及其扩展式“Y还S呢”的句法、语义特点,认为:“NP”具有顺序义,“都……了”模式表示变化义和主观大量,扩展式表示与预设相反,“X都NP了,Y还S呢”整个句式表示对比和比较。最后确定副词“都”为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并对对外汉语副词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的泛义动词很多,文章撷取其中比较典型的高频词“打”和“搞”在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方面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作为泛义动词的共性与个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尽管各个泛义动词泛化路径不同,但作为泛化基础的“基动词”的语义特征是引申至各义项的基础;泛义动词的泛化路径是围绕“基动词”的原型义展开的,是纵向引中与横向兼容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因为诗歌语言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语言是由语义、语象、语音所构成的。而作为审美情感的物质载体,它的审美功能主要是由语象系统和语音系统的情感化来实现的。诗歌语言又是文学语言中表情功能最为突出的。在语义系统中,诗歌语言更讲求语义的形象化,更重视语义的“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